又是一年四月一,今年是“海空烈士”王伟同志牺牲24周年,和往年一样,今年仍有为数众多来自祖国各地的热心群众,在王伟的祭日到来前夕,来到他长眠的杭州安贤陵园,为他献上一束束鲜花,以寄托生者的哀思。

在全国那么多烈士英雄的陵墓当中,王伟在安贤园的这尊墓碑可以说是相当特殊的一座,特殊之处有二。



其一是它其实是一座衣冠冢。2001年4月1日,隶属中国海军航空兵某部的王伟驾驶着我们当时的主力战机歼-8D,奉命在南海上空拦截入侵我国专署经济区空域的美国海军EP-3E型电子侦察机,其间不幸遭到美机撞击。美军EP-3E受损后强行闯入中国领空,并迫降在了海南的陵水机场。而王伟驾驶的歼-8D则坠入南海,王伟在弹射跳伞后消失无踪。



二十四年前的这个月,海军航空兵陵水机场部队担任春节战备值班任务的飞行员在值班室吃饺子。左下端搪瓷盘的是飞行员王伟。两个月后,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

在随后的两周时间里,我10万军民联袂,在距离海南岛东南100公里的海域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可惜最终无果。2002年4月1日,王伟的纪念雕像在安贤园落成,因为始终无法寻回王伟的烈士遗体,所以最后只能在他的墓中葬下一套王伟生前穿过的老式海军军装。



南部战区海军某电子对抗旅举行“崇尚英雄、致敬英雄”活动,纪念“海空卫士”王伟牺牲20周年



王伟的遗孀阮国琴,当丈夫牺牲的消息传来,她一度因为悲伤过度住进了海军总院医院

其二是王伟墓前常年总会摆放着各种祭品,除了鲜花和书信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军事装备模型。这些模型所刻画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我人民军队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主力型号。从最早王伟驾驶歼-8到后来的歼-10,从歼-15到歼-20,再到如今的歼-35,有时还能看到航母模型。







毫不夸张地说,在王伟墓前摆放得满满当当的这些飞机、军舰模型,实际上就是一部写实的微缩历史,它反映了我人民军队的海空力量在过去这些年来,在历史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所取得的每一个里程碑式成就。如果你作为一名新生代的中国军事爱好者,想要深刻了解我们在过去这24的时间里究竟克服了怎样的苦难,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你其实不用去过多地去收集、分析或研究网上的资料,只需要到杭州安贤陵园王伟的烈士墓前看一看,看看他的雕像下面摆满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代炎黄赤子所留下的装备模型,历史的脉络便会在你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和往年相比,在众多装备模型之中,今年的王伟墓前多出了两张新的面孔,它们分别属于沈飞和成飞在去年12年下旬先后放飞的两款国产6代机。从歼-8到歼-36,从落后到领先,中国航空工业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从3代机从6代机的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对像中国这样的航空后发国家来说,还是对迈入航空时代的人类历史而言,这样的成就都足可称得上是世所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王伟离开我们之后的第一年,我方向美国提出了100万美元的索赔要求,但却遭到了美方的悍然拒绝。美国人只同意支付他们机组成员在陵水机场11天食宿费用,合计34567.89美元——这是一个极具羞辱意味的数字,我方坚决拒绝,赔偿问题就此不了了之。要为王伟的牺牲负主要责任的美方EP-3E机长沙恩·奥斯本在回国之后宠命优渥,不仅被美国军方授予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并安度至今。而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媒体却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对王伟出言不逊,甚至公开在电视上拿他的名字来调侃,说王伟是“Wrong Way”。

而在王伟离开我们之后的第二十四年,自二战结束以来,人类的空战规则首次由一个美国以外的国家来制定,狂妄不可一世的美国航空工业,已经被我们逼到了甚至不得不依靠一两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概念图来遮羞掩丑的窘迫境地。在中国的战斗机研发进入自由王国之后,过去寄生在上一代人骨子里的崇美病和恐美症,在新时代的中国军事爱好者身上已经全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意气风发、斗志正灼的国族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王伟是不幸的,因为他倒在了黎明即将到来之前最黑的夜。那是一个屈辱的年代,为了对抗美国当时最先进的F-22,我们甚至不得不逼着自己去琢磨歼-8“极限八换一”这种与自杀无异的极端战法。



王伟也是幸运的,因为在他走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赤诚儿女总会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如炬的目光,替他照亮我们泱泱中华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替他亲眼见证我们在新时代长征之路上每一束破晓的曙光。

当一个人被所有人、一代代人都缅怀、铭记,那么他就不算真正的死去,他灵魂和精魄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人间大地。或是在我们第6代战机发动机那震耳欲聋的咆哮轰鸣里,或是在我们亿万中国人民的那沉默而有力的心跳声中。



在王伟离开我们之后,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夕,总会有许多部队战士、校园学子,以及其他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群众,或有组织、或者是自发前来安贤陵园,为王伟扫墓祭奠。虽说是陵园,但大家在王伟的墓前却丝毫感受不到阴郁的感伤气息,取而代之的是充盈整个天地的浩然正气。这里不仅仅是王伟的烈士陵墓,同时也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今年前来拜祭王伟的诸多热心人士中,有一位退役的人民子弟兵战士,他给王伟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祭品,那是他手工制作的“81192”画框,框中的每一个数字字符,都是他用红星杨的树干截面拼成的。

红星杨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也来源于它的创始人,朱德朱老总。它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杨树,特别就特别在它的枝干,切开之后其截面是一颗颗五角星,端端正正,既像我们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也像我们人民军队的五星帽徽。



正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寓意在,所以我们的部队常常会用红星杨来纪念我们的英雄烈士,比如在烈士陵园里种下一排排红星杨,待它们茁壮成长,成为人民守护者的守护者。

在那用若干红星杨树干截面拼接而成的“81192”下方,还有两行用蓝色圆珠笔写就的秀气大字

山河寻根,自有红星永耀光芒!

——中国退役军人。

退役不褪色,流血不流泪。

这就是我们的“海空烈士”王伟,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军人。



年轻时的王伟

英雄的气血正在我们身体中奔涌,等待着我们在祖国的广袤海天之下书写新的传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祖国海天,永远神圣。

碧血长凝南海穹,银鹰折翼啸悲风。衣冠冢立忠魂在,星火碑铭浩气浓。

歼影跃,舰艨憧,廿年砺剑破云重。山河自有红星耀,万里长天贯日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