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春天,随着越南战争接近尾声,西贡(今胡志明市)陷入一片恐慌与混乱。

就在美军准备全面撤离南越的最后时刻,一场名为“婴儿空运行动”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撤离行动悄然启动。

这场经美国政府批准的特别行动,目的是将数千名南越孤儿运送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为他们寻找新的家庭与未来。



越南婴孩被放入文件箱,固定在飞机座位上

半个世纪过去,当年那些搭乘飞机的孩子们,如今已成为中年人。

随着时间沉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场“人道主义壮举”的背后,潜藏着的争议、创伤和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冷战时期最大规模的跨国收养行动

1975年四月,北越军已逼近西贡,美国开始组织外交人员和盟友的紧急撤离,代号“常风行动。

就在这时,美国国内出现强烈呼声,要求政府营救南越孤儿,尤其是那些被美军遗弃的混血儿童。

时任美国总统福特在政治与人道的双重压力下,批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别计划——婴儿空运行动。



越南儿童被送上从西贡撤离的飞机

此时的美国社会到处弥漫着对越战失败的挫败感,人们渴望通过救援行动弥补内心的创伤。于是,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在短时间内提交了领养申请,希望为“战争孤儿”提供新家。

内疚、同情、救赎……一种复杂而强烈的情绪交织在这场空前行动中。

然而不幸的是,4月4日,首架执行婴儿空运任务的C-5A银河运输机在起飞后不久因机械故障坠毁,造成138人遇难,其中包括78名儿童。



越南儿童被送上从西贡撤离的飞机

这起惨剧震惊了国际社会,也暴露了这场行动本身的仓促与危险。但是,这场灾难并未阻止美国政府,反而加速了后续撤离的进程。

在接下来的三周里,美国军方与慈善机构密切配合,组织了大量航班。

除美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也参与收容这些孤儿。

最终,共有超过3000名儿童被转移到世界各地,成为冷战时期最大规模的跨国收养行动之一。

被收养的越南孩子们的命运

那些在“婴儿空运行动”中被分散到全球的孩子们,有些是因战争失去双亲的真正孤儿,有些则是美越混血儿,因身份尴尬而被南越社会排斥。

更有一些,实际上是因战乱贫困,但仍有家庭的儿童,为了求生,父母将他们送上了飞机。



从西贡空运出来的婴儿被放在文件箱里,绑在飞机座位上

他们被分别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进入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批孩子普遍都有或多或少的童年阴影和心理问题。

一些人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会对亲生父母、血缘根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试图找寻过去。还有一些孩子从小就因种族、外貌差异在养父母国家遭遇歧视与孤立。

他们中最大的困扰更多的还是文化认同的撕裂感:既不完全是美国人,也早已与越南文化疏离。

一位被收养者曾痛苦地描述:我是被战争扔进另一个世界的孩子,永远找不到完整的自己。



中间男子为当年被美国家庭收养的越南孩子(母亲是越南人,父亲是非裔美国士兵)

多年后,有人曾对当年运走婴儿的事做过调查。

调查发现,其实有部分被运走的孩子是有活着的亲属的。当时,很多家长是因战乱恐慌、误信宣传,或在极端贫困压力下无奈放弃孩子。

而在这种背景下,便使得婴儿空运行动在伦理上陷入尴尬。这究竟是出于善意的拯救,还是未经充分同意下的“绑架”?



从西贡空运出来的婴儿被放在文件箱里

当时,为了应对紧急局势,许多越南孩子的收养手续都是草率进行的,缺乏严格的审核,甚至很多家庭的资料信息都是伪造的,后续根本无法联系到他们。结果就导致部分孩子进入了不合格甚至虐待性家庭,留下了终生心理创伤。

美国政府将婴儿空运包装成一场人道主义胜利,试图挽回越战失败带来的国际形象损失。越南政府后来批评此行动为“未经同意的掠夺”,指责美国试图通过收养控制越南孤儿的未来。

如今,那些在婴儿空运行动中活下来的孩子们已经步入中年。



被外国家庭收养的越南孩子与生母重聚

他们之中,有的人感恩当年那场行动让自己获得了新生活机会;也有人仍在苦苦寻找亲生家庭,弥补心灵的缺失。

对他们而言,当年那场行动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既是拯救,也是创伤。

结语

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无论是越南战争、叙利亚内战,还是加沙战争,乌克兰冲突,战争孤儿始终是最悲惨的群体。他们既失去亲人,也失去家园与未来。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保护战争儿童,不应止步于收养救助,更需从源头上努力防止战争本身。

50年过去了,空运行动的飞机早已散入历史的云烟,但那些幸存者们心中的空白与挣扎,仍在延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