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举报贪污1.3亿,进监牢待三年,出狱后,却获得国家支持2758万。
这不是故事,而是浙大前教授、“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的真实经历。
褚健曾是中国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差一步就戴上院士桂冠,后身陷囹圄3年。
然而,出狱后的他却手握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究竟是为何?
难道他有更大背景不成?
开局就是高光,誓要技术报国
褚健的人生,开局就是高光。
十五岁那年,以县“状元”的成绩考进浙大,所选专业为当时热门的自动化。
大学毕业后,他因为“嗅”到国内外技术上的巨大落差,转头就去了日本深造,成了两校联合培养的首批博士。
在日本的经历,也让褚健看得更清楚:中国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太落后,工业“大脑”几乎全捏在外国人手里。
于是,怀着一股强烈报国心,拿到博士学位,褚健头也不回地回来了。
回国后的他,很快就成了学术圈顶梁柱。
没过多久,又成了当时浙大最年轻的教授其中一位。
到90年代,赶上南方谈话的“春风”,浙大选择成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性公司,让褚健带头创办,就此“中控集团”雏形——浙大自动化公司诞生。
不过,这起步可不轻松。
据说,浙大当年搞的是“虚假注册”,没有往里投钱,最后还是褚健自己想方设法借来了二十万启动资金……
硬骨头啃出中国“芯”
创立之初,褚健目标也很明确:搞出中国人自己的DCS(集散控制)系统。
然而,这条路说起容易,做起太难了,前有国外巨头技术封锁、市场垄断,后有初创公司“缺钱少粮”的窘境。
但任谁也没想到,他们团队还真就咬牙挺过来,最终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系统和其他自动化技术。
当年“中控”的技术突破也被看作是撬动西方垄断的一把“钥匙”。
那段时间,褚健还当上了浙大副校长,风头无两。
然而,随着事业越“红火”,麻烦和争议也跟着来了。
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扒过“中控”,怀疑它在关联公司浙大海纳上市后,偷偷把优质资产“掏空”了,但这事儿当时没个准信。
随后没几年,针对褚健个人的匿名举报也开始冒头,而且是年年都有,却一直没查出个所以然。
最后,真正危机在2013年爆发了。
那年,褚健身为我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在他即将参与最终答辩时,一封匿名信指控其贪污,又被递上去。
这一次,点燃了导火索。
2013年11月,褚健因涉嫌侵吞公费等问题被带走调查,“中控”的一些高管也跟着栽了进去。
尽管后来也有几百个浙大师生联名写信,说他人品靠得住,希望能保释褚健,但这并没能改变什么。
同年11月,他被正式批捕。
之后的褚健如何了?
身陷囹圄
这案子审得也挺波折,开庭时间一拖再拖,直到2017年初才算尘埃落定。
法院最后是怎么认定的呢?
说褚健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利用担任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等职务方便,干了不少事:贪污、挪用公款,还在被查时销毁了会计凭证和账簿。
最终,由于当事人认罪态度不错,也交了赃款,依据法律,浙江某法院判他三年零三个月有期徒刑,外加罚款50万。
有意思的是,当初举报信里说的数额高达1个亿,最后法院认定的骗取公款加起也就两百多万。
这数字上的巨大落差,也让不少人对最初举报者的动机和案子本身的复杂性议论纷纷……
归来,争议声中再掌“帅印”
褚健这一进去,不打紧,“中控”差点散架。
核心人物没了,员工离职率一度“狂飙”。
时光荏苒,三年时间很快过去,褚健恢复自由,出狱的他,没打算“隐姓埋名”。
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回到“中控”。
褚健的动作也很快,重新整合资源,跟之前的股份代持人签了协议,名正言顺地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他还把公司未来方向,瞄准了工业自动化升级和智慧城市,特别是要推动工厂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也就是3.0阶段),目标是搞出那种用人更少、更安全的智能工厂。
不得不说,“有才的人再如何也不会被埋没”,就在褚健出来一年多点儿,2018年5月,一个颇让人意外的消息也传开了。
有关部门项目名单里显示,“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拿下的项目,国家给了高达2758万的资助,项目期三年。
当年名单
而项目负责人,正是刚蹲完监狱出来没多久的褚健。
此消息一经网友知晓,旋即在网上引发不小的轰动。
一个有过“前科”的“犯人”,出狱后就能拿到国家级的重点研发项目?
对于争议,褚健没有说什么,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
7年前,褚健带队在宁波成立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还说自己后半辈子要在宁波过,“关起门”专心搞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芯片这些前沿的东西。
除此之外,他对“中控集团”也没放松。
2020年,“中控技术”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市值就冲破几百亿,而褚健凭着手里的股份,身家也跟着飙到了百亿级别。
如今的褚健更是开始“抓”人工智能的浪头,觉得AI跟他们的工业信息化业务简直是“天作之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拐点”。
4月份,他们公司便举办了交流会,看来,“中控技术”有望在数字浪潮中“脱颖而出”。
看到这儿,想必大家也已然明了,国家为何要给予褚健数千万支持了。
他既是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往前走、让咱们不再“卡脖子”的关键推手,也是一个因为涉嫌经济犯罪受过惩罚的人。
他的经历虽只是个例,但还是告诉我们,功过不能相抵,无论是何身份,坚守法律底线是需要做到的,否则面对的将会是法律制裁。
现在,褚健还在科技创新的前线活跃着,这个故事,看来还远没到剧终的时候。
对于褚健,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