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末,解放战争进入胶着阶段,局势风云突变。曾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却在这段时间里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短短半个月,他所指挥的部队竟连失15座县城。许世友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局?面对敌军强攻,他又该如何破局自救?
这一切,要从国民党在胶东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说起。
1947年8月下旬,蒋介石为夺回战略主动,抽调精锐兵力组建“胶东兵团”,由范汉杰出任司令,兵力多达20万人。该兵团由6个整编师组成,配有空军和海军支援,计划对华东解放区的重要根据地——胶东展开三路合围。
范汉杰将部队分三路推进:左翼由李弥率整编第8师,直取掖县;右翼则由王凌云的整编第9师进攻平度;中路兵分两股,分别为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联合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指向莱阳,另一路由阙汉骞的整编第54师及陈金城的整编第45师进攻即墨。如此配置,攻势极为猛烈,意图一举攻陷胶东。
彼时,许世友所率山东兵团辖有第2、第7、第9、第13四个纵队,总兵力约12万人,较敌军少了8万之多。更不利的是,第2纵队与第9纵队刚经历了南麻、临朐一线的激烈作战,伤亡不小,虽在胶东补充了部分新兵,但整体战斗力尚未完全恢复。而第13纵系新组建部队,训练不足,经验有限,难以独当一面。
敌强我弱的局势已然明显。而且,范汉杰虽出身地方部队,但指挥老练,善于调配兵力,其麾下各师师长也大多出自黄埔军校或保定军校,有丰富实战经验。李弥、阙汉骞是黄埔四期,陈金城为黄埔二期,黄国梁毕业于保定军校,均非泛泛之辈。
其中尤以黄百韬为最,作战能力出众,多次在关键战役中表现卓越。在孟良崮战役中,他不顾其他部队按兵不动的态度,坚决组织突围援救张灵甫,虽未成功,但其决断与勇猛令人侧目。南麻战役中,他再度奋勇突击,成功解围胡琏部队。后来在豫东、淮海战役中,他更是多次率部顽强坚守,为国民党争取了宝贵时间。
面对如此强敌,许世友进退两难。放弃阵地,恐失胶东根据地;硬拼正面,又难敌敌人火力。最终,他选择分兵部署:亲率第9纵与第13纵在内线抵抗,牵制敌人正面攻势;同时命谭震林率第2纵、第7纵跃至外线,伺机从敌后扰动,以图调动敌军、制造战机。
然而,这一战术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兵力本就处于劣势的山东兵团被进一步分散,战线拉长,兵力空虚,防守薄弱。敌军则趁势多点突破,一座座县城迅速失守,平度、掖县、莱阳等15座县城在半个月内相继失守。
如此快速的领土丧失,在许世友的军事生涯中实属罕见。胶东解放区面积急剧缩小,部队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军,此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压力。
危急关头,毛主席从陕北发来电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快用粟裕的战法杀敌!"这简短八字,蕴含着对华东战场经验的深刻总结。
1946年苏中战役时,粟裕以3万兵力对抗李默庵12万大军,通过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创造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毛主席的提醒,为困境中的许世友指明了方向。
许世友虽以勇猛见长,但绝非鲁莽之辈。他很快领会了毛主席的意图,立即调整战略:不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主动放弃部分难以坚守的地区,使敌军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同时秘密集结主力,寻找战机。这一转变体现了许世友善于学习、从善如流的优秀品质,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战中的生动运用。
范汉杰部队虽众,但随着占领区域扩大,不得不分兵驻守各城,机动兵力日渐减少。许世友抓住这一有利变化,与谭震林外线部队会师,在胶河地区发起反击。此役歼敌8个旅共12000余人,一举扭转了胶东战局。解放军指战员们士气大振,战场主动权开始易手。
乘胜追击的许世友又发动胶高追击战,再歼敌军万余,收复平度、高密、胶县等地。连续胜利使国民党军转入全面防御,困守几个孤立据点。
1947年12月,许世友发起莱阳战役,不仅全歼守敌,还消灭了范汉杰派出的援军,共歼敌17000余人。至此,胶东解放区基本恢复,蒋介石的"九月攻势"彻底破产。
胶东保卫战的胜利,生动诠释了毛泽东运动战思想的精髓。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从城池得失到歼灭有生力量,许世友完成了军事指挥艺术的重要升华。这场战役也证明,即使在装备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只要战术运用得当,解放军依然能够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