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郓城县高级技工学校工匠学院,李小锋为学员传授专业技能
“之前,我对菏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牡丹之乡’的概念上,这次参加‘为菏而来・工创未来’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小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间满是感慨。这场劳模工匠与产业之城的 “双向奔赴”,不仅让参与者重新认识菏泽,更为这座城市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李小锋对菏泽的初次了解要从求学时期说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学时,菏泽同学带来的牡丹、芍药鲜切花,让我第一次领略到菏泽牡丹的独特魅力。” 而此次菏泽之行,牡丹产业的巨大蝶变,更是令他惊叹不已。街头栩栩如生的牡丹雕花灯柱、色彩绚丽的主题彩绘站台、文创橱窗里琳琅满目的牡丹文创产品,汉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牡丹元素的融合,催生出特色文旅产品…… 牡丹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见证着当地从单一花卉种植,向医药日化深加工、文旅融合、产业多元发展的转型跨越,“中国牡丹之都” 的品牌愈发璀璨夺目。
更让李小锋赞叹的,是菏泽231特色产业集群体系的发展。“我一直以为菏泽是农业大市,没想到有这么多元化的特色产业体系,有这么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这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支撑,也是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郓城县高级技工学校工匠学院,李小锋结合自身经历,为学员传授技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县总工会主席兼任校长的管理模式,引发了李小锋的关注。“在工会引领下,学校专业设置与‘231’特色产业体系精准对接,实训设备与企业同步更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有效破解了企业人才供给难题。”李小锋说,他还留意到,菏泽企业技术团队中“90 后”“00 后”占比逐年攀升,当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人才生态,形成了“产业引才”与“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对于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李小锋认为,劳模工匠围绕“牡丹之都”的产业助企,首先是“速效”,要不同于常规合作的周期响应,直面生产场景即时解决问题;其次是“长效”,注重“授人以渔”,帮助企业建立自主攻关能力;最后是“能效”,劳模团队往往跨领域协作,能打破行业思维定式,实现技术创新的“跨界杂交”。这种“零距离+沉浸式”的互动模式,更能激发企业内生动能,形成“问题现场解决—经验即时转化—人才接续培养”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他们下一步与菏泽协作对接的努力方向。
菏泽日报记者 王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