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学院校园一角。

□文/摄 杨勇

每至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哈尔滨俨然成为一座花园。花草树木仿佛是忽然冒出来的,一夜之间,绿意盈盈,花团锦簇,充满着勃勃生机,顷刻间便铺满了整座城市。而这座城市里的校园,无疑最为鲜活,集聚着春日里所有的色彩,令这座城市充盈着生命的希望和青春的活力。

清晨湿冷的空气,令我们觉出春天的温暖还在路上,而七彩的晨光,已经洒满了校园。黑龙江东方学院广场的东南角,种满了连翘,成片簇拥的黄色花朵,总会让人流连忘返。倘若遇上疾风骤雨,便会是满地的“黄金甲”,泥土似乎也产生了生命的力量。广场的东北角,种植着几棵大树,听说是从旧时的学府路校园里移过来的,想来应该是要把那份教育的初心永久地传承下去。几只喜鹊,倏地飞起,掠过教学楼的一角,飞向另一侧的榆树林。这是属于它们的领地。移步到主楼北面的启程碑前,读着“今日凡鸟,他日凤凰”的碑文,我好像听到另一个声音。一位故去的教授这样述说:我在东方学院的十多年,是我一生中最充实的日子。时光漫不经心,却如镜子一般,映照出每一种身形。

图书馆后身是刚刚建成的东方隅园,树木枝条的茎节里已涌出新绿,新栽的草木、新铺的石子路,在新雨过后,正迎来明媚的阳光。左侧花圃里的迎春花还未凋落,右侧的芍药花已悄悄绽放。墙角的苔藓泛着浓浓的绿意,正应了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文。从隅园的凉亭里,可以听到从第二教学楼半开的窗子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林荫树下的空地,室外阅读会正在进行。更远处的体育场传来呼喊声,自信的青年学子们,正在绿茵场上比拼。每年的此时,学校的读书节和体育节几乎同时启动,又总是在遥相呼应。如果明年,两个节日在同一平台上启幕,长跑和诵读同步进行,可好?

走过木质连廊,驻足在木头栈桥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池水,我从中分明听出了生命的潮声。岸边的芦苇随风舞动,水中的小鱼自由畅游。黄昏时分的养正讲堂里,琴声悠扬,歌声浩荡,这是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自找的乐趣。路边的灌木丛和榆叶梅静默着,似乎也沉浸于难得的清静之中。再往北行,第四学生公寓旁种植着一片白桦林,它们最不起眼,那些四季如一的白桦树,好像要证明什么,又好像在坚守着什么。与白桦林隔道相望,便是新建的人才公寓,那里住着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用不同的肤色和眼睛,感受和欣赏着这座年轻的校园。2015年1月,这所学校从学府路校园整体搬迁到今天的哈南新校园。时至今日,已整整十年。哈南十年,栉风沐雨,建设并未止步,就像这所大学的发展也并未止步。

春风摇曳下的哈尔滨,是一片生命绽放的景象。街头巷尾,绿色的枝条和多彩的花朵,随处可见。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泛动着绿色的枝条;黄色的连翘和迎春花,粉红色的榆叶梅,粉色的杏花和白梨花,紫色的丁香花,也全都竞相开放。我在分不清各式种类的花丛间,迎接春光,迎接播种,迎接万物复苏。我在不知不觉的时光里,盼来迎新季,又送走毕业季,一如这校园里的师生们,在不同的时间交错里,共同感受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厌倦了案牍的劳顿,大可以在校园里走走,走过榆树林、杨树林、白桦林,走过不同色彩的花丛,就像走过自己的人生。要像那些刚刚舒展的花草树木一样,我们也要伸展出自己的姿态。

我想,这应该是哈尔滨校园里特有的春日叙事,是北方生命独有的打开方式。我深知,那些花草树木一定是在寒意中挣扎了许久,积蓄着生命自身的力量。然后便是,“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哈尔滨市绿化面积接近1.7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37平方米。而校园绿地功不可没,在绿色文明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哈尔滨市有近50所大学。这是50座教育和人文的殿堂,也是50座城市的花园。今年,黑龙江东方学院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我想,这里面也一定有绿色生命的功劳。

此时,绵绵的细雨一直在飘落,像轻轻弹奏的琴弦,又像是每一个人的往事。而关于新生的故事,正在这座校园里上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