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文化作者:泡海椒

民国北京(平)的西长安街,长度为历代最短,它却因了各种机缘,一跃而为繁盛商街,以饭馆多、照相馆多、医院多,获三多街称号,其饭馆业尤为发达,有名可考者几近50家,遂又以饭馆区著名。

本街饭馆有两大特点:一是南菜馆多,川黔闽粤江浙诸馆林立,招牌多嵌以春字,先后有长安八春、长安十春、长安十二春之说。二是川菜经营者多,前后累计达10家,巅峰时之长安十二春,竟有近半涉足川味,堪为老北京川菜又一盛景。



【01】明代,违规经营的饭馆

永乐年间,朱棣诏建北京,南拓京城,以元大都南墙旧基为体,以长安右门(即西长安门)为名,始建西长安街,东起长安右门,西抵宣武街,全长约1860米。长安右门设朝房、公生门,为百官出入。

据弘治、嘉靖两则禁约所记,有官吏于公生门及朝房设饭馆、存物处及停舆场,或为往来官员做造酒食、寄放货柜、停放骡马。凭借天时地利,提供精准服务,本是商者常情。但占据皇城门房做买卖,这胆儿也够大的,且两次禁令仅隔40年,可见时人营商之心切。


《大明会典》载公生门禁约


50年代初长安右门(已拆除)

【02】清代,几家小食店

顺治时,京师实行旗民分居,汉官商民悉迁外城,镶蓝旗、镶红旗分驻西长安街南北。乾隆时,重建长安右门,增筑外围墙并设三座门,将外廓向西推进约500米,本街实际公共路段,遂为西三座门至西单牌楼,长约1360米。森严更甚,而商路愈阻。

至道光末,街西路南始见以冰浸梅汤闻名之秋家。光绪初,街西路北复有以月饼见长之金兰斋,及善制灌肠之耳朵眼。晚清,外城前门煤市街、粮食店等处已聚集大量饭庄饭馆,内城东亦有数家,惟内城西独少,本街则未见饭馆记载。


乾隆时地图上的西长安街(作者泡海椒标注)


40年代西三座门(已拆除)

【03】清末民初,格局重塑

庚子后,维新改良之风日盛,西长安街维持五百年之格局,被彻底打破,改头换面,耳目一新,为饭馆业发展奠定基石。

明清时代,本街虽有登闻院、行人司、通政司、广善库等署,但像五府、三法司、锦衣卫、太常寺等这些大块头,却各据街东街西迤南区域。1904年起,翰林院、銮仪卫、邮传部(后改交通部)迁入本街原仪亲王府等处,1913年4月总统府入驻西苑,嗣后财政部、肃政厅、盐务署、国会局、市政公所等相继落足,本街一举成为京城及全国政治中心。

行政机构纷至沓来,交通路政随之改善。1907年,本街率先改土路为石碴路,入民后数度展宽,复建沥青路,进而增设轨道以通电车。同时,开放东西长安门贯通长安街,新辟南长街、新华街、府右街以相交会。1914年5月,府前街正式建置,本街起讫再改为西长安街牌楼至西单牌楼,长约718米,而时人习惯将两街以一视之。昔之商民禁地,终成八达通衢。


总统府新华门及府前街


府右街


北新华街


南长街

【04】二十年代,饭馆区成型

所谓变以维新,聚以成势,通以利商。由是,各类机构蜂屯蚁聚,各界人士往来如梭,各种饭馆应运而生。

西长安街有名可考之饭馆,较早见于1911年,为街西路北杨十茶馆,即大名鼎鼎之二荤铺龙海轩。1914年,西安饭店开业,供应英法大菜、俄式小吃及中餐。此后数年,街市整理,新设饭馆寥寥无几。

进入二十年代,格局既定,街况分明,大小饭馆方如春笋怒发,自1920年初至1928年上半年,先后开业17家。

其中,北方馆3家,为同福居、聚仙居、万成斋。南方馆13家,包括6家江苏馆(内有沪宁馆、淮扬馆之别),为四如春、嘉禾春、一壶春、玉壶春、芳湖春、万佳春;3家四川馆,为宣南春、大陆春、长安春;2家福建馆,为庆林春(后改四川馆)、彰林春;1家贵州馆,为香满园(兼营川菜);1家洞庭春或为两湖馆。另有1家五族饭店。

1928年初,时人陈一笑将宣南、四如、长安、彰林、万佳、大陆、庆林、芳湖等八春招牌,集为一联,赠予大陆春主人,悬于该馆厅堂,颇得宾客称赏,长安八春之说或始于此。不久后,又有人将洞庭、玉壶二春加入,是为长安十春。西长安街饭馆区美名,自此远扬。


西长安街双塔寺(已拆除)


京都市政公所

【05】三十年代,一枝独秀

1928年中,北伐完成,首都南迁,北京改名北平。大量机构及人员南下,富商豪绅纷纷远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高档消费大受打击,大栅栏、琉璃厂、东安市场、香厂等新老商区歇业者不计其数,尤以大中型饭庄饭馆为多,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西长安街饭馆业同样遭受重创,不足两年,即有宣南春、长安春、四如春、彰林春、万佳春、西安饭店、五族饭店、嘉禾春、一壶春、同福居等宣告歇业,长安十春遂折其半。

歇业饭馆之多令人扼腕,而新开饭馆之多则更让人瞠目。是年下半年至抗战前夕,本街竟有25家饭馆开业,结构较前多有不同。

北方馆比重增加,有天成福、龙海楼、同泉涌、西来顺、天福、广和、一亩园、西安食堂8家。南方馆中,新现1家广东馆东亚春,1家浙江馆西湖食堂;6家江苏馆,为同春园、春园、玉露春、聚宝成、小食堂、天宝成;3家贵州馆,为西黔阳(主营川菜)、贵阳春、黔记(皆兼营川菜);1家福建馆,为忠信堂(兼营川菜);1家四川馆,为新陆春。另有庆兴斋、长泰号、同宝泰3家酒店,及1家华北饭店。


长安右门及电车


北伐部队进城,途经西长安街巴黎商行

不止饭馆业崛起,全街商业均逆市上扬。据1929年统计,本街商住户共146户,其中正户99户,而商户即有74户,已具纯粹商街性质。未几,街中车行、浴池、理发馆、医院、照相馆层见叠出,其中照相馆有真光、维纳丝、中国、欧亚、中原、正大、天成等家,医院有益寿、光伦、秀贞、京师、首善、瞿氏等家,形成照相馆、医院与饭馆相比而立的奇特格局,为时人称作三多街。

各区萧条时,西长安街能一枝独秀,其非常地位或为要因。其时,北平虽失首都身份,但尚属特别市,本街虽走了总统府及各部,但其分支机构及河北、北平等省市机构仍集于此,仍是区域政治中心,各地人士照常往来,周边寓居者及各校师生甚众,消费能力如故。加之西单商场新张,又添了不少活力。于是,各区商家陆续迁入本街以图振作,如饭馆业之忠信堂、广和居等家。

至1932年底,本街新老春字号饭馆已有十一家,有好事者将忠信堂破例列入,新组长安十二春,即大陆春、庆林春、芳湖春、洞庭春、玉壶春、新陆春、东亚春、同春园、春园、岭南春、贵阳春、忠信堂。后来,又有人将八面槽之鹿鸣春、淮阳春,或中央公园之上林春,或本街继起之淮扬春,加以替换,遂成不同版本之长安十二春。

三十年代中期,本街新老饭馆,大小并列逾30家,每至双塔夕照,华灯初张,军政要员,名流巨商,或成群逐队,或三三两两,或指挥车马,或闲庭信步,大宴小酌,推杯换盏,汇满目之春,极一时之盛。


华北饭店婚礼


西单商场门前

【06】三十年代后期,日渐衰退

七七之后,局面陡转,日伪横行,西长安街亦遭贼人侵夺,设立新民会、日本电信电话工事株式会社、横滨洋行等机构。在前,当本街商业盛时,商铺林立之余,尚有为数众多之摊贩。而这一时期,满街摊贩则被强行取缔,繁华褪色,饭馆业亦日趋沉寂。期间,仅知街西新设西餐馆长安大餐厅。

抗战胜利后,本街饭馆业起色无多,虽有大地餐厅、淮扬春、六合馆、百兴居等开业,但歇业者却接二连三。至1948年底,前设各馆仅存同春园、芳湖春、西湖食堂、万成斋、西来顺、同泉涌、大陆春、新陆春、忠信堂、一亩园、西黔阳等勉强维持,难复当年之盛。

长安十二春,已是纸上旧闻。


1948年地图上的西长安街饭馆

【07】西长安街之川菜盛况

如前所述,西长安街有众多川菜经营者,既有专门川菜馆,也有主营川菜、兼营川菜的其他地区菜馆。

早在二十年代初,外城骡马市一带,即有瑞记、宾宴春、南园、蜀园、蜀珍、益华园等馆,掀起第一个川菜高峰。宣南春、长安春、大陆春三馆,趁势将川菜带至本街,南北相向,辉映成趣。

迁都前后,外城川菜大本营渐行瓦解,本街宣南春、长安春虽告歇业,但幸有大陆春坚挺,新陆春勃发,随着庆林春由闽改川,香满园、西黔阳、贵阳春、黔记、忠信堂相继经营川菜,益以周边之绒线胡同且宜、西单北大街锦江村、西交民巷振元春诸家,川菜势力达至极盛。

风光之表面,实由经营数据支撑。据1934年统计,本街各饭馆聘用店员人数,庆林春以35人高居榜首,忠信堂以34人紧随其后,大陆春、西黔阳以20人并列探花,前四名皆为川菜经营者。而本街代收筵席捐金额的前五名,西来顺、忠信堂、庆林春、新陆春、大陆春,亦有四家经营川菜。

截至四十年代末的二十余年间,本街至少有10家饭馆经营川菜,其中5家专门川菜馆,5家为主营或兼营。若以长安八春论,则有4家经营川菜,若以长安十二春论,则有5家经营川菜。是故,时人徐凌霄尝言:“锦江春色居其半数,可谓盛矣。”

川菜能得如此局面,除川厨善制、风味独具、食客抬爱之外,北京人、贵州人之倾力经营,功不可没。10家之中,已知5家由北京人创办,为大陆春晁芳亭,庆林春王春霖,新陆春晁秉信,西黔阳郭嵩山,忠信堂陈汉卿,1家由贵州人创办,为香满园姚华(即姚茫父),各馆店员亦多北京人。又,10家之中,香满园、西黔阳、贵阳春、黔记4家为贵州馆,不仅标榜川滇黔风味,更有以川菜为号召者,以致被食客视作四川馆。此种情形,前有瑞记、长美轩,后有东黔阳,屡见不鲜,常为时人乐道。

正因如此,大陆春之红烧羊肚菌、庆林春之烧四宝、新陆春之南腿鱼唇、香满园之家常鳝鱼、忠信堂之烧牛尾、西黔阳之腊肉豆腐,以及各馆通行之宫保鸡、回锅肉、两做鱼、鸭肝汤、米粉鸡、炒腰花、麻婆豆腐、纸包鸡、奶油白菜、面包虾仁、鸡绒豆花、云腿白菜等川味菜点,方能香溢西长安,味播北京城。


新陆春欢宴

【08】尾声

1948年,香港《大公报》登载了齐白石在庆林春宴请张大千的故事,大千为白石着想,尽点便宜菜,并解释道:“这是川菜馆,素不善烹调鱼翅,时猝又不能炖至烂极,川菜还是素菜荤烧的好,我为川人,固比你内行也。”虽是戏言,而于川菜精髓,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百年前,西长安街风云变幻,山东馆、北京馆、江苏馆、四川馆、福建馆、贵州馆、广东馆、浙江馆,八方风味,悉集于此。厨上功深,柜上稳沉,堂上精,细作千般荤素,笑迎万家来客。任尔飞黄腾达,任尔穷途潦倒,任尔推襟送抱,任尔逢场作戏,我自人己一视,殷殷勤勤。得意时,各显其能,百家争鸣。隐忍时,相濡以沫,浴火重生。

回眸刀火神话,岂止笔下传奇。但看炊烟尽散,依然春满长安。

(全文完)


西公生门旧址之蹈和牌楼(已拆除)


西单牌楼(已拆除)


西长安街牌楼(已拆除)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老北京川菜馆”第一辑末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