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了不起。


这场景,哪个打工人没经历过?

你中了几招?

周末晚上9点多,领导突然微信轰炸:

“小张,客户说方案数据有问题,赶紧把第3部分的图表改改,10点前发我!”

小张回了句“我在老家没电脑”。

领导立马甩来一句:“手机热点连一下,WPS也能改,客户是大单子啊!”

好家伙,道德绑架+工作压力,逼得人没法说不。

劳动节假期第二天,小王正在三亚看海,领导电话打来:

“供应商送了20箱物料,行政部放假没人,你住得近先去公司收下货吧?就半小时!”

小王无奈说“我在三亚”

领导轻描淡写:

“那你联系快递把钥匙放物业,让保安搬进去。”

这操作,硬是把假期变成了“远程监工”。

这些事儿,乍看是“举手之劳”,但细想全是套路。

问题是,干完了,工资条上啥也没有!

隐形加班

为啥叫“隐形加班”?

因为它不像996那样明目张胆,而是披着“灵活办公”的外衣,悄无声息偷走你的休息时间。

数字化办公普及后,微信、钉钉成了领导的“加班神器”。

下班后改个文件、周末写个汇报、节假日回个客户需求,这些活儿都不在公司,却实实在在是劳动。

关键是是,公司往往并不认账。

领导一句“没审批不算加班”,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可现实是,哪个打工人敢每次加班都先跑去写申请?半夜微信一发,你不回试试?不回可能就是“态度问题”,回了,时间精力白搭。

这“隐形加班”,看着无害,实则伤人。

放假回微信算不算加班?

说到这儿,得提提武汉的李女士,她用一场官司给所有打工人出了一口气。


2021年,李女士入职某公司,平时没少被领导“隐形加班”。

周末、节假日、下班后,领导微信不断:一会儿回复工作指令,一会儿改方案。她都按要求干了,可公司从没提加班费。

2023年,李女士因公司业务调整协商离职,提出12万加班费,公司死活不认,说“没审批不算加班”。

李女士不服,把公司告上法庭,拿出微信聊天记录、任务统计表等证据,证明自己休息时间干了不少活儿。

法院一看,证据确凿,认定这些超出“简单沟通”的工作得算加班。

最终,公司被判赔9万加班费,二审还维持原判!

这案子牛在哪儿?

法院明确说了:现在工作场所不局限于公司,家里回微信、改文件也是劳动。

而且,劳动者不用每次都申请加班,只要有证据证明干了活儿,就得认。

这判决,真是给打工人开了个好头!

作为一个在职场混了多年的“老司机”,我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想跟大家唠唠,帮你少踩“隐形加班”的坑。

第一,留证据,别吃哑巴亏。

李女士赢官司,全靠微信记录和任务统计表。以后领导半夜发活儿,别光埋头干,记得截图聊天记录,保存文件修改时间,邮件往来也备份好。

第二,学会说“不”,别被道德绑架。

领导爱用“客户急单”“团队需要”压人,但休息是你的合法权利。像小陈被叫回公司,领导一句“公司需要你”,就让人不好意思拒绝。

可你想想,公司需要你咋不先给加班费?下次可以礼貌但坚定地回:“领导,我现在不在工作状态,明天上班优先处理。”语气软,态度硬,领导也不好强逼。

第三,主动谈条件,别干白工。

实在躲不过加班,记得提调休或加班费。比如被许“三倍补贴”,别光点头,赶紧把承诺落实到邮件或文字记录。万一公司事后不认,你也有凭据。

咱们不求啥996福报,但每个人的时间,都值得被尊重。

PS:

我这里之前创建过读者副业交流群,后来关闭了,今天写这篇文章就再次给大家开个小口,感兴趣的可以进一下,仅限今天吧。

但是任何人在群里打任何广告,都会被我T掉。

如果你对这个特别的群,感兴趣,请加我微信回复:888,微信通过后会拉你入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