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翅目—异须亚目〈完须亚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毛翅目

异须亚目〈完须亚目〉

异须亚目(学名:Integripalpia)又称完须亚目,毛翅目下的一个亚目。

1.下属科

石蛾科(Phryganeidae)

沼石蛾科(Limnephilidae)

短石蛾科(Brachycentridae)

鳞石蛾科(Lepidostomatidae)

钩翅石蛾科(Helicopsychidae)

瘤石蛾科(Goeridae)

丝口石蛾科〈毛石蛾科〉(Sericostomatidae)

2.石蛾科

石蛾科(学名:Phryganeidae),毛翅目下的一个科。

(1)中华石蛾

中华石蛾(学名:Phryganea sinensis),胸具步行足,翅两对。但飞行力弱且不稳定。大部分石蛾夜间飞行,又如蛾类一样为光亮所吸引。日间飞行的种类常成群飞行。大部分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少数种为掠食型。


①形态特征

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翅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石蛾似蛾毛翅目,四翅膜质细毛覆;口器咀嚼足生距;幼虫水生筑小屋。

②生活习性

胸具步行足,翅两对。但飞行力弱且不稳定。大部分石蛾夜间飞行,又如蛾类一样为光亮所吸引。日间飞行的种类常成群飞行。大部分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但少数种为掠食型。

雌体将卵产在水中,或产于水面上或水面下达岩石和植物上。数日後幼虫──石蚕──孵出,均生活于淡水中,以藻类、植物或其他昆虫为食,食性依种而异。多数幼虫自行以沙粒、贝壳碎片或植物碎片筑成可拖带移动的巢壳。唇腺分泌丝质物质,用以将这些材料黏结成壳。巢壳通常管状,两端开口;覆盖幼虫的腹部,而其被甲的头部和胸部突出于巢壳之外。许多幼虫经过一个发育阶段後,将巢壳黏附于固体物质上,将其两端封闭,在其内部化蛹;另一些种类则单另建一个茧。蛹发育成熟後将巢壳或茧切穿或咬穿,游到水面完成变态,变为成虫。

③生物价值

石蛾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能食去动物或植物的碎屑而有助于清洁水体。其幼虫及成虫又是许多淡水河溪湖泊鱼类的重要食物,特别是鱒鱼喜食石蛾,因此钓鱼者用作鱼饵的假绳常作成石蛾的形状。

石蛾属昆虫纲毛翅目Trichoptera,成虫称为石蛾,幼虫叫石蚕。石蛾幼虫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爱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弱,是显示水流污染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昆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西藏紫石蛾


西藏紫石蛾(学名:Eubasilissa tibetana)是毛翅目石蛾科动物,前翅长34mm。头黑褐色;触角深褐色,具不明显黄褐环纹;下颚须、下唇须褐色;胸部背面黑褐色,其余红褐色;腿节红褐色,胫节和跗节黑褐色。前翅褐色,散布黄白色波浪形横纹,此横纹在前缘区较粗,向后渐细;后翅褐色,宽大,前缘区具一黄色长条形斑,翅之亚端区具一较宽的黄色横斑,前端与长条形斑相连,该横斑在后缘处具十分窄的褐色边。腹部黑色。该种原分布于斯里兰卡和中国西藏亚东,70年代仅在西藏樟木、察隅采到少许标本,极为珍贵。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

3.沼石蛾科

沼石蛾科(学名:Limnophilidae),为昆虫纲毛翅目的一个科。

(1)特征

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翅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有单眼。下颚须雌虫5节,雄虫3节。前足胫节距最多1个,中足胫节距2-3个。


(2)经济意义

毛翅目成虫称为石蛾,幼虫叫石蚕。石蛾幼虫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偏爱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相对较弱,是显示水流污染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昆虫。石蛾又是许多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流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3)细皱伪突沼石蛾

细皱伪突沼石蛾(学名:Pseudostenophylax granulatus),属昆虫纲毛翅目沼石蛾科。雄虫前翅长18.0mm。体黑褐色,头、胸部被密毛,前翅略呈暗褐色,后缘有明亮的斑点。雄外生殖器:第9节背板具黑色密毛区。上附肢短棒状,侧面观近三角形。第10背板宽,背面观中央具深裂,前缘平截,高度骨化。下附肢宽短,左右愈合,后缘中央略向外延伸,并具1短纵裂。阳基侧突端部的骨化突起呈宽扁的弯钩状,并密生短小毛。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