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款“喂猫神器”受到爱猫人士的广泛青睐:市民只需打开手机上的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对小猫进行投喂,还能通过摄像头远程观察它们的状态,实现“云吸猫”。


在街猫“App”,用户可远程投喂猫粮,实现“云吸猫”。

根据小程序的介绍,这款名为“街猫”的智能设备专为流浪猫而设,如果居民发现周边流浪猫数量较多,可按需申请,自行寻找隐蔽位置安放,从而针对性解决无序乱投喂的问题。而猫屋的“猫脸识别”功能,还能为社区的流浪猫监测建档,初步实现流浪动物管理的数字化……

听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治理方案,然而,面对这样的智能猫屋,申城各小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的表示欢迎,有的却坚决反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居民悄悄投放后激化矛盾

最近,有市民反映,象屿虹桥悦府小区引入了2个智能猫屋后,问题也由此而生:猫屋被随意投放在了小区的公共绿化带、无人居住的院子里,导致小区里流浪猫数量增加,小区环境也因此遭到破坏。

4月23日,记者赶往现场了解情况。该小区位于松江区九亭镇伴亭路上,西侧是别墅区域,东侧为高层住宅,绿化面积不小。根据居民描述的投放点位,记者在小区里转了好几圈,也没能在公共绿化带上找到所谓的智能猫屋。不过,小区西北角的绿化丛中,有一张橙色的告示格外醒目,上面写着:“爱护公共环境,请勿在此处喂养宠物。”


象屿虹桥悦府小区西北角的绿化丛中,一张橙色的提示牌格外醒目。

智能猫屋去哪儿了?记者转而向物业工作人员打听。“之前投放的几个都已经挪出去了。”一听到记者询问智能猫屋,几名工作人员连连摆手,称小区严禁投放相关产品。

原来,就在前几天,小区里几名业主因为智能猫屋的投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有个业主申请了智能猫屋,看到小区里有人长期不在家,擅自将其中一个猫屋放到了别人家的院子里,结果引来了很多流浪猫。流浪猫在院子里生了一窝小猫,把院子糟蹋得乱七八糟,还把附近业主家养的鱼给吃掉了,就此引发了矛盾。”工作人员介绍,物业也因此遭到投诉,他们只好加紧打扫了涉及的公共绿化带和业主院子,并多次向居民强调“禁止在小区里投放智能猫屋”。“一方面个别业主‘先斩后奏’引发了其他业主不满,另一方面考虑到猫屋里的猫粮、水不及时打扫,会影响小区环境。”工作人员说。

“小区里还有很多小朋友,这个(智能猫屋)吸引这么多猫进来,万一抓伤了人怎么办?”一旁,有居民也忍不住担忧。记者在现场走访时,的确不时看到有流浪猫在绿化丛中出没,智能猫屋真的移走了吗?在“街猫”App里,附近仍有不少猫屋正在运营,记者点进距离最近的猫屋,看到视频拍摄的场景跟小区北侧的楼宇高度雷同。记者沿着伴亭路继续排摸,终于在小区西北侧的栏杆外,发现了智能猫屋的踪迹。


蓝色的“智能猫屋”就放置在小区栏杆外的人行道上。

这是一个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高约50厘米的蓝色长方体箱子,就放置在小区栏杆外,箱子内设有猫粮自动投喂机器,机器下方的塑料盒中,尚留存着不少猫粮,角落里还放着盛有水的塑料小盆,整体还算干净。只是,这样的腾挪并未打消居民的顾虑。“就算放在栏杆外,还是会吸引流浪猫聚集,希望物业能够加强管理。”有市民在拨打“12345”时如是说。


屋内投喂机器的盆内,尚且残留着不少猫粮。

有小区在分歧中寻找平衡点

相较于象屿虹桥悦府小区的禁入,浦东新区北蔡镇的海上国际花园,正试图在分歧中寻找平衡点。

4月初,海上国际花园一位居民通过“12345”表达了对小区里智能猫屋的不满:“一个小区竟有六七个智能猫屋,放的时候也没有经过所有业主的同意,导致小区流浪猫越来越多,还伴有异味,要求撤走所有设置在小区内的街猫设备。”

记者也前往该小区查看情况。从成山路进入小区后,记者向东沿着主干道一路前行,几乎每个转角的绿化带中,都能看到猫屋的踪影,相距不过百余米。只不过,其中有些是智能猫屋,有些则是搭建起来的传统猫屋,看其周边的环境卫生,似乎并不算糟糕。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小区里的居民,他们对此已司空见惯,有居民直言:“不住在1楼的话,影响其实不算大,可能就是下雨天路过的时候会有些许异味。”


海上国际花园小区内,猫屋几乎“随处可见”,只不过,有的是智能猫屋,有的是居民自己搭建的。

而这次强烈表达不满的,正是受影响比较大的底楼居民。居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接到市民的诉求后,也第一时间前去了解情况,发现智能猫屋的投放位置就在居民家门口,“流浪猫聚集带来的风险,还有异味、噪声等,确实给底楼居民带来很大困扰。”

只是,小区里的智能猫屋并不是最近的产物,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还形成了志愿者团队给流浪猫做绝育,定期清理猫屋。如果突然撤出小区,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反倒不利于管理。而且,现场放置的智能猫屋外侧,还张贴着“损坏、拆除、售卖猫屋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提示,这也让社区管理者处置猫屋时颇为顾虑。


每个“智能猫屋”外,都贴着类似的告知。

“智能猫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此前爱猫人士喜欢无序投放的现象,在改善小区环境上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居民自治的可能性。”为了寻找解决方法,居委工作人员曾多次跟双方协商,最终决定吸纳底楼居民的意见,优化智能猫屋的布点,“联系申请者将猫屋尽量放置在远离居民家的位置,同时叮嘱爱猫的志愿者团队加强清理。”


小区里的小花园,被选为其中一个投放点。

工作人员坦言,任何设备要进入小区都应该遵守小区的相关规范,需经过业主大会讨论,获得大部分居民的同意方可放置,“尤其是这种带有营利性的设备”。然而,由于新鲜产物的发展并不规范,管理往往存在滞后性,等到矛盾产生了,社区管理者只能因地制宜,寻找双方的平衡点。

小区不是企业扩张业务的“试验田”

源头管理,矛头直指提供智能猫屋设备的小程序——“街猫”,那么运营方是否会对猫屋进社区予以限制呢?记者登入“街猫”App发现,用户在申请猫屋的界面,需选择投放地址的类型,旁边一行小字提示“建议征得物业同意或在隐蔽位置”,也就是说,设备进入小区,并无强制性的准入限制,只要申请人满足平台所要求的“获取助力、拍摄照片”等其他条件,就可以申请。

2024年初,松江区人大代表张叶曾就此表示过担忧,“猫屋”没有经过业委会同意进入了小区,对小区业主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同时,运营方承诺的“TNR”即Trap抓捕、Neuter绝育、Release放归基本没有实施,直接造成了更多的流浪猫聚集导致无序繁殖,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另外,“猫屋”携带的多个24小时摄像头有收音功能对小区内居民存在侵权行为……


此前,有人大代表也曾关注该问题。

近年来,智能猫屋已然作为一种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开始在申城的小区里试点应用,为城市流浪动物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案。但是,在社区治理的复杂语境中,光靠技术手段无法一蹴而就,而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爱猫人士享受 “云吸猫”的快乐时,不能忽视怕猫居民对卫生、安全的担忧;企业推广智能设备时,更不能把小区当成随意扩张的“试验田”。

只有让技术创新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才能让智能设备真正服务于居民。建议相关企业平台尽快完善智能猫屋进入小区的准入机制、申请流程等前置环节。要真正让技术发挥作用,还需要“多方合力”:社区、居民、志愿者、猫屋运营方等各司其职,对于进入社区后出现的各类情况,应鼓励社区通过自治的方式来化解解决。

原标题:《喂养流浪猫用上高科技后,居民却连声抱怨!智能猫屋能进社区吗?》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栗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