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奉贤区南桥·恒贤联合小学的春季运动会以农趣为媒,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劳动的智慧与运动的激情。
这学期,《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如何让每个孩子动起来?
【劳动元素让运动会更“好玩”】
“预备,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小选手化身小农夫,弯腰俯身,仿佛置身春耕田野,将一株株“秧苗”迅速插入模拟的水田中。孩子们的动作虽显生涩,但格外认真,有的额头冒汗坚持完成。场边的啦啦队高喊“加油”。
春季运动会“插秧小能手”项目。
这届春季运动会将农耕文化与体育竞技巧妙融合,设置了“插秧小能手”“运粮大力士”“精准投递员”“金穗拔河团”等趣味项目。
春季运动会“运粮大力士”项目。
“运粮大力士”项目点燃了全场热情。队员们需合力抬起装满粮食的袋子,绕过障碍物冲刺到终点。有的团队配合默契,健步如飞,有的队员在途中粮袋散落,手忙脚乱……不少队员擦着汗说:“原来运粮食这么累!农民伯伯不容易!”
传统农具独轮车成了赛场新宠。选手们摇摇晃晃地推着独轮车运送西瓜,既要稳又要快,你追我赶,体验丰收的快乐。“啪!”一袋袋粮食被投入“粮仓”。这项比赛考验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偏了”“慢点,别急”……一旁的班主任屏息凝神,比参赛选手还紧张,队员们投中后欢呼雀跃。拔河比赛中,队员们紧握麻绳,每一次发力都是力量的爆发,每一次僵持都是意志的较量。各班铆足劲头,欢呼声、助威声此起彼伏。
如何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南桥·恒贤联合小学,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校级比赛,比如:每月底的班级广播操“月月比”,课间大活动“七练一赛”,即每轮课间大活动项目,年级组学生练习七次,第八次开展年级学生大比拼,然后再换另一个项目继续开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参与竞技的意识,又避免学生对熟悉的活动项目产生厌烦情绪。每次比赛后,学校利用全校集体晨会对获奖班级进行表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趣味设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如何保障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从晨间唤醒计划、课堂提质工程,到趣味运动增效、课后服务拓展,学校系统化构建了校内运动体系。
每天“活力早操”时间。
每天8时20分至8分35分,是“活力早操”时间。一套广播操和一套少儿武术操,令每个孩子元气满满。
小学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为确保小学体育兴趣化,学校建立了武术、跆拳道、网球、足球、游泳五大课程模块,落实自创的体育“五会”项目(即:会武术、会跆拳道、会打网球、会踢足球、会游泳),保证每个学生在小学毕业前掌握4项以上运动技能。
每天下午30分钟的“阳光课间大活动”,操场上,孩子们玩起“跳房子”“珠行万里”“井字棋达人”“欢乐蹦蹦跳”等趣味游戏。这些好玩的趣味团队游戏,由体育组老师设计。体育教研组长褚晨东强调,不是追求枯燥单一的体能项目,不注重难度和强度,而是立足趣味,将传统体育项目跑、跳、投等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据介绍,课间大活动每两至三周更换项目,孩子们跃跃欲试,享受运动的快乐。
课后服务时间,学校组建了篮球、足球、跆拳道、击剑、武术、乒乓球、赛艇、旱地冰球、跳踢等10多个体育社团,以及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魔方等多个智力运动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学校各运动项目培养优秀队员。
【智能化推进家庭体育联动】
“每天早操15分钟、大课间30分钟、体育课35分钟,每天放学后还有60至90分钟的课后服务体育类社团,如果当天学生都参与的话,在校运动时间就不止2小时了。”南桥·恒贤联合小学副校长卫育怡说。
学校还以智能化手段,推进家庭体育联动。学校实施“1+X”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即1项必选项目+X项自选特色项目。体育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一至五年级家庭体育作业菜单,比如:跳绳、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参与,并记录运动时长,如滑板、乒乓球等,同时鼓励家长一起进行亲子运动。学校在每月一个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开展亲子趣味运动会。
亲子趣味运动会。
学校在体育家庭作业中引入数字督导机制,通过相关跳绳APP,智能识别动作规范性,记录学生运动时长,并自动上传到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生综合评价平台体育运动一栏中,统计学生每天运动时长,也能作为期末学生体育运动的一项评价依据。
后续,学校将重点推进运动场景智慧化升级,开发VR运动课程,建设校园运动数字孪生系统。“‘两小时运动计划’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希望孩子们每天运动两小时,快乐健康一辈子。”南桥·恒贤联合小学校长方英说。
原标题:《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这所小学如何让每个孩子动起来?》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受访学校
题图说明:奉贤区南桥·恒贤联合小学篮球比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