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点,落日余晖为静安公园的悬铃木镶上金边。法国电子音乐家觉然(laurent lettrée)已经开始为演出作准备。再过一小时,一出视听盛宴将在公园草坪上演——音乐家用生物传感器捕捉植物“脉搏”,将其转化为光影节奏,成为音乐表演的华彩。
晚7点,杨浦区大学路的马路当中摆起长街宴,人声鼎沸。在云南美食特有的香气中,附近高校的老师、书店主理人、居民围桌而坐,聊诗歌、谈生活。
晚8点,长宁区上生·新所孙科别墅内的灯光是暖橙色的,光晕在墙面上攀爬,勾勒出影子的轮廓。沉浸式咖啡戏剧《新月·志摩》的演出渐入佳境。演员们近在咫尺,观众们聚精会神。
“五一”假期,随机定格一帧夜上海的片段,热闹又讲究。暮色将倾、华灯初上——严格意义的夜上海从当日傍晚6点开始,至次日早晨6点。不过,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更愿称之为“霓虹时刻”,这是一天中情绪价值浓度最高的时段,也是商家争夺“注意力经济”的关键时刻。灯光、展演、外摆位,不一而足;夜上海正用氛围营造串联起“文商旅展演”,让消费和体验成为一种主动,点夜成“金”。
霓虹抓牢注意力
街巷的烟火与商圈的流光溢彩,二者的鲜明对比让人着迷。法国人的浪漫主义在上海找到了具象画面,觉然将此称为一种氛围,一种家乡的感觉。如今,他也成为城市氛围的营造者。
5月1日至11日,静安国际光影展主办方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电子音乐制作人以及国内青年艺术家,同时联动南京西路·静安寺商圈与苏州河·苏河湾商圈,打造一场集光影艺术、文化体验与消费于一体的活动。
“光具有延伸性,是最好的介质。一束光打出来,就能覆盖、串联各个空间。”光影节主策划朱凌飞说,团队希望用光的流动性破解商业空间的区隔。当市民循着光轨漫游,消费自然会成为探索城市的主动选择。
从表演现场观众热情的反馈中,觉然嗅到个性化体验在上海的市场:“我期待与上海的科技公司合作,加强表演的互动性、科技感,让更多观众能够接触这些艺术概念并为之埋单。”
霓虹时刻需要五光十色的光影提亮视觉,也需要渗入日常肌理的微光点点,温暖身心。
“五一”期间,日式餐厅眷屋深夜食堂在沪上又开出两家连锁店。餐厅的消费主力以年轻人为主。主理人樊红侠这样解释氛围感的打造:“店里灯光均是2700K色温的偏暖黄光,光束呈15度照在榆木制的桌面上。我们摸索许久,觉得这种视觉感受最让人有松弛感、有倾诉欲。”樊红侠记得在长宁区天山路的分店,曾有看起来寡言少语的食客深夜进店,几串烧鸟、小半瓶清酒下肚,与服务员聊起了人生、滔滔不绝。当时他也在场,头一回真切感受到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在杨浦区大学路街区,街区所属的五角场街道与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瑞安集团一起通过夜间灯光亮化工程,增加整条街的氛围感和消费者的体验舒适度。
无处不是“观众席”
一把外摆椅,可以是用餐位也可以是最佳观众席。
气温回升,拆掉保暖风挡的大学路,热闹更加一览无余。大学路街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五角场地区的核心,沿街的外摆位是这里的一道亮色。尤其霓虹初上,各家商铺透出色调不一的灯光,为门口的外摆位镀上了一层独家“滤镜”。大排档、墨西哥美食、时尚茶饮……附近生活的居民、大学师生、新兴产业园区工作者流连其中。
为了聚集客流、带动消费,大学路70多家商铺都设有外摆位,近一半店铺50%的经营都依赖室外。经过对外摆位的设置面积、方式等细节的深度评估,今年3月,五角场街道又更新了一版“沿街商户外摆位规范”,对主马路和各条支马路的外摆放置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我们推荐商户使用木质或铁质桌椅,尽可能避免使用对比度较高的白色或浅色系塑料材质桌椅,以提升街区整体格调,维护好街区整体风貌。”五角场街道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街区的“二次元”氛围也愈加浓厚——一边是谷子店、一边是跨界餐饮,吃着美食还能“偶遇”把街面当舞台的戏剧快闪、人文表演,夜晚的大学路犹如充满惊喜的盲盒。
在上生·新所,无处不是观众席。今年“五一”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在上生·新所参与的第五届长宁咖啡戏剧节。此前,他们在茑屋书店演出过英国名剧《雪莉·瓦伦丁》,在seesaw咖啡馆上演过原创戏剧《偶遇》,在oats light咖啡馆演过原创戏剧《情迷爱尔兰咖啡》……周边居民早已习惯处处可观戏,咖啡馆对演出翘首以盼。
尤其入夜,演出为咖啡馆带来消费增量。
“根据咖啡馆的承载能力,少则四五十个观众。咖啡馆到了晚上生意相对冷清,我们的演出延长了他们的经营。商业与演出的业态融合越来越受经营主体欢迎,两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消费。”上海现代人剧社总监张余说,眼下沪上有不少音乐酒吧也申请了演绎新空间。这类经营主体很希望在晚上7点30分至9点能有一场戏上演。看戏的观众可以留下来作为夜间业态的消费者。“五一”期间,剧社首次在松江区广富林一栋民国老宅演出音乐剧《小城之春》。这家白天主营咖啡与茶的店铺,有了独属于自己的霓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