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盯着手机天气预报直皱眉。屏幕上明晃晃标着,5日傍晚到夜间,山东中北部要刮8到10级雷雨大风。
“这节骨眼上发预警,正是五一返程的时候,高速上开车得多危险?”他嘟囔着站起身,裤脚沾着新翻的泥土。
省气象台上午11点15分就发了黄色预警,临沂北部、日照、鲁西北这些地方都得遭强对流。
不光是风,还有小时雨量20毫米以上的短时强降雨,局地竟还会下小冰雹。
村东头的王大姐正收拾着三轮车,准备去镇上接闺女返程,一听有冰雹,急得直拍大腿:“前两天下过雨,地里的棉花苗才刚露头,这雹子要是砸下来,还能有活路?
”天气预报说,这次强对流正好赶上返程高峰,济南、潍坊、青岛这些大城市周边高速,怕是要堵成“停车场”。可庄稼人更操心地里的活计——小满快到了,小麦正灌浆,玉米苗刚破土,哪经得起大风雹子折腾?
去年邻村老张的麦田遭了雹灾,半亩地麦子当场折了腰,收成就打了对折。“都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可这雨要是带着雹子来,还不如不下!”村支书老陈蹲在田埂上,望着灰蒙蒙的天直叹气。
气象图上,河北的降水云团正往东移,像块沉甸甸的铅块,压得人心里发慌。高速路上的司机们忙着查路线躲风雨,地里的农民却只能眼巴巴盼着,盼雹子小些,风势弱些,给庄稼留条活路。这老天爷,说变就变,跟翻书似的!
前几天还暖洋洋的,让人脱了棉袄穿单衣,转眼就甩来一场强对流。有人说,现在有气象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就行,可庄稼长在地里,能怎么防?
搭棚子来不及,盖薄膜扛不住大风。“要不,赶紧给玉米苗补点支撑?”年轻的小赵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往自家地里跑,身后跟着几个跟风的村民。
可更多人站在田头犯难:小麦都快熟了,总不能用竹竿一棵棵撑着,万一风太大,秆子还是得断。
这时候,广播里传来气象专家的提醒:“强对流天气来得急,建议农户提前清理田间沟渠,防止短时积水;有条件的对高秆作物进行加固……”“说得轻巧,高秆作物就那么好加固?”老李听完直摇头,“还是盼着这场风雨赶紧过去,别伤了庄稼才是正经。”我看着地里刚灌浆的小麦,穗子沉甸甸的,要是被大风刮倒,减产是免不了的。
返程的车流在高速上缓慢挪动,司机们盯着前方的尾灯叹气;田埂上的农民来回踱步,盯着越来越暗的天发愁。
同一场天气,两种揪心——路上的人怕不安全,地里的人怕收成受损。直到傍晚,第一滴雨点砸下来时,老李还站在麦田边,像是要替自家麦子挡住即将到来的风雨。雨点越来越密,风也跟着呼啸起来,远处传来零星的雷声,不知这场强对流,到底会给这片土地留下多少痕迹。
庄稼人靠天吃饭,可也得学会跟老天爷“打交道”,只是这“交道”打得顺不顺,还得看这场风雨的“脾气”。
至于那些刚露头的棉花苗,刚灌浆的小麦,能不能挺过这一关,现在谁也说不准,只能等天亮后去地里瞧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