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75字
阅读预计5分钟
作者 |南平
本期编辑|代思佳
本期审核|江怡
图源: “南洋风云录 ”微信公众 号
2025年5月2日夜,《印度时报》基于印度政府部门的喂料,发布题为《中国为何不会为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支持》的社论(未署具体人名),分析中国在此次印巴危机中的立场及巴基斯坦的战略误判,强调如果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报复,中国对巴支持将局限于外交层面,不会军事介入。该报道主要观点提炼如下,仅供学术探讨(不代表南洋风云录观点)。
一、中国持谨慎立场:外交支持,非军事介入
中国在帕哈勒加姆袭击后的反应以外交为主。中国呼吁“公正调查”和“克制”,表示冲突不符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根本利益。中国还与巴基斯坦合作,淡化了联合国安理会对袭击的谴责声明,与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后支持印度的立场形成对比。然而,中国此次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存在“明确的限制”,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虽然巴基斯坦曾被称为“中国的以色列”,但巴基斯坦无法指望北京提供无条件的军事支持。这种有限支持反映了中国优先考虑国内稳定、中美关系稳定、自身国际形象和地区势力平衡。
二、巴基斯坦的战略误判
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可能希望通过挑起克什米尔问题,转移国内对经济崩溃、前总理被监禁和军队干预政治的不满。他可能认为,全球注意力被加沙、乌克兰和台W分散,美国因特朗普的国内外政策而分心,中国会坚定支持巴基斯坦。然而,《印度时报》分析指出,穆尼尔误判了中国的立场。中国的谨慎态度表明,巴基斯坦无法像过去那样依赖“全天候友谊”来对抗印度。这种误判可能导致巴基斯坦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陷入孤立。
三、中国优先战略考量不在南亚
中国的有限支持源于其战略重心转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优先考虑维护国内稳定。
2、经济压力:中国面临与美国的贸易战、出口放缓和消费者信心脆弱的挑战,不愿因地区冲突进一步加剧经济失稳。
3、台H与南海更为优先:台H、南海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伙伴的关系是中国的优先关切,南亚在中国的战略考量中被置于次要地位。
4、中国需要缓和中印关系:2020年冲突后,中国试图缓和与印度的紧张关系,认识到印度在地区战略和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性。面对美国贸易摩擦,中国更加希望稳定与印度的经济和外交关系,避免同时在多个方向陷入紧张关系。
四、中巴关系的三个支柱趋于弱化
《印度时报》分析指出,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战略价值依赖于三大支柱,但这些支柱的作用均已弱化。
一是对接阿富汗的渠道:中国已与塔利班建立直接联系,不再需要巴基斯坦作为中间方。
二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该走廊是旗舰项目,但因瓜达尔港发展受阻、巴国内经济崩溃、俾路支各路武装组织侵扰和当地民众存在不满情绪,使巴成为不稳定盟友,威胁中巴经济走廊投资,带来的负担越来越大。
三是钳制印度:巴在钳制印度方面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其内部不稳定和极端分子与国家机构的联系增加了中国西北部某个省份面临的风险。
五、1971年的历史教训
《印度时报》的报道回顾了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期待中国军事介入但未获支持的历史。根据《中巴轴心》一书和1972年《黎明报》社论,巴基斯坦对于中国军事援助的盲目信任导致了“羞辱和失败”。这一模式至今未变,中国倾向于提供外交和经济支持,而非军事干预。
六、南亚地缘政治的未来
《印度时报》的报道指出,帕哈勒加姆危机不仅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也是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权衡利益的缩影,可能成为南亚地缘政治的转折点。印度的强势回应可能促使其进一步融入西方主导的印太战略,巩固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而巴基斯坦的战略误判可能导致其进一步陷入孤立,进而迫使其重新评估外交政策,尤其是对中国的政策。中国作为平衡者的角色虽然有助于避免直接冲突,但其在南亚的影响力可能因印巴不满而受到一定的局限。未来,中印和中巴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各方如何处理此次危机的后续影响。
本文转载自“南洋风云录”微信公众号2025年5月4日文章,原标题为《印媒:如果印度对巴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是否会军事介入?》。
本期编辑:代思佳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研究 | 杨思灵:印巴围绕克什米尔争端的外交博弈及其影响
编译 | 枪击点燃火药桶,美印“准同盟”反而加速南亚局势失控?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