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村农村,流传一句有关房屋结构方面的俗语:“房屋要造两门平,家中富贵旺人丁”。此话不仅过去农村适用,到现在农村仍然适用。
提到“两门”,很多人可能会想起流传更广的俗语:“一户开两门,人财皆难存”。那么前一句俗语的“两门”,与后一句俗语的“两门”,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一回事,前句俗语所说的“两门”,是指正屋(即主屋)的门,而后一句俗语所说的“两门”,是指宅院大门。
按照我国传统宅院建造规矩,宅院的出入前门,忌开两道门,但是,不包括后门、侧门。房屋开门与宅院开门就不同,不只可以开两道门,还可以开更多的门。
以四合院为例,正屋是整个宅院的主要建筑,是主心骨,其他的建筑的修建,都要服从或配合正屋的布局。厢房为次,倒座房为宾,大门属于附属建筑。
民间虽然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说,但同样也有“四两门楼千斤屋”之说。这是民间风水习俗中,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各自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说也摆脱不了宅院大门的附属地位。如果将正屋比喻为一个家庭的父母,那么厢房就是儿女,倒座房就是宾客,而围墙和院大门就是仆人。
《黄帝宅经》说:“宅以地形地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房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帽子和衣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宅院的大门只是住宅的面子,起到装饰作用。
传统正屋根据不同建造结构,有不同的构造方式,通常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按照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庶民的正屋,抬梁式为五架三间,穿斗式为四排三间。两种都是三开间。
正屋开门的问题,多数地方传统规矩,一般从房屋的正前方开门,忌从侧面和后墙开门。正屋的正面总共可以开三道门。一道为堂屋(厅堂、中堂)门,为对开两扇大门,古代就称为“门”。
另两道门分别为左右两个开间的前面开门,为单扇门,古代称为“户”,明清以后,逐步也改称为“门”。俗语中的两门,指的就是这种门。
还有一些地方正屋的风格,堂屋前面没有墙壁,是开放性堂屋,也就不用开堂屋门,将左中开间的门,从堂屋的两侧开门。这种门也是俗语中所指的门。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因旧时当地社会动荡不安、兵燹和匪患严重的原因,正屋所开的门很特别,只有堂屋门从前面开,左右两个开间的门,则从正屋两端的山墙开,也有“两门”。
如湖南湘西及湘西南地区、西南的一些地方就是如此。按照老一辈的说法,正屋的门这样开,主要是为了方便快速跳避兵燹和匪患。
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般只对正屋的开门有这种严格的要求,对厢房和倒座的开门,要求不就那么严格,在开门时就要灵活一些。
以上说清了“两门”的意思,接下来继续解释一下“两门平”。所谓“两门平”,不管属于哪种地方建筑风格的开门,关键是要讲究对称性和平衡性,左边的门怎么开,右边的门也怎么开。这也是传统民居的基本要求。
这里的“平”,就是对称、平衡、一模一样的意思。按照农村的说法,就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也叫“一碗水端平”,即左右开的门是一种模式。
一是开门的位置对称。比如,若在正屋正面的左开间开了一道门,那么右开间同样的位置得同样开一道门。假设将正屋的正面画出一张图纸,以堂屋为中心轴,对折后,左右两道门要重合在一起。
二是“两门”从门框和门扇的尺寸一样。按照农村传统规矩,不仅只是两门的门框和门扇的高度、宽度尺寸一样,堂屋门两边左右窗户、左右开间前面的窗户的高度、宽度尺寸也一样,包括门槛的尺寸也是一样的。
三是“两门”的样式一样。也就是说,左右两个开间的门,在样式上是一致的。比如,要么全部是直板门,要么全是印心门或雕花门。如果门框外配有拦鸡门,其样式也应该是一样的。
四是“两门”不能相错。也就是左右开间的门,门槛和门框不能一高一低,也不能一前一后,即一门往前凸出,一门往里凹进去。
正屋“两门平”,在民间习俗中有多种的民俗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衡气场。对称的门位可以使室内的气场平稳流动,并可平衡阴阳;
2、“天地交泰”。“两门”对称和平衡布局,被民间视为“天地交泰”,即阴阳调和,家庭和谐,利于生育子嗣,象征夫妻和睦、家族繁衍。
3、防止财气流失。民间认为堂屋门是“财门”,也就是进财之门,而左右开间的门则是“守财之门”,如果“两门”不对称或失去平衡布局,会让家里的财气外泄。
以上说法,就是民间认为的“家中富贵旺人丁”,即俗语下半句的意思。
那么,这句俗语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传统民居中正屋结构和布局的对称性,是我国传统建筑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家中富贵旺人丁”没有多大的关系。俗语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让人们在正屋建造时,遵守这一原则,并让民间看到“丁贵财寿”的希望。
实际上,家庭追求“丁贵财寿”的想法是没有错的,但是,旧时农村的传统民间都是“两门平”,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富贵旺人丁”。因此,家庭的不能完全寄托在房屋的开门上,得靠家庭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等综合因素起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