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因为关税问题闹僵之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台海问题之上,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引发中美两国全面摊牌的“火药桶”,稍有不慎产生摩擦,就极其容易演变成为没有赢家的核大战。尽管从行动上看,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对华接触一事上展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
让中方开始考虑与美国恢复接触,但美国的官员们嘴上说归说,实际上干的事却非常的“不地道”。一方面,美国的官员们高呼这中美能相处的“很好”,另一方面,却又加速武装台军,强化其“以武拒统”的能力,两面三刀的嘴脸实在令人感到汗颜。
01.美国加速武装台军
近期,美国全球防务新闻网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那就是台军即将接收由美国方面所提供的首批RGM-84L-4Block II (U)“鱼叉”反舰导弹系统。按照台防务部门所公布的相关文件显示,订单当中所涉及的首批5辆导弹发射车和1部雷达车,已经于本年度的第一季度完成交付。
报道进一步提到,台军所下的导弹订单在规模上极其庞大,涵盖了100套发射装置和400枚“鱼叉”导弹,以及配套的4台雷达车,总价值达到了27亿美元,主要目的是用于增强台军的陆基反舰能力。
相关文件显示,这批导弹的交付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2020年的第一个时间节点当中,美国方面将向台军交付32套发射装置。按照发射车一车四弹的规格来看,所涉及的导弹达到了132枚。而其余的68套系统与相对应的导弹,则会在2028年底交付。
按照台防务部门的说法,台军所采购的这批导弹在技战术性能上,还要优于美军的自用版本,射程达到了148公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媒体还在报道中提到,台军属于鱼叉导弹的老用户了,在过去几十年间,台空军已经采购了不下于339枚的“鱼叉”导弹空射型,均使用F16V战斗机进行发射。
02.这些导弹能起到什么效果?
单纯从技战术性能上来说,在现代战争背景之下,“鱼叉”导弹对于大型水面舰艇所构成的威胁实在有限,因为尽管采用掠海飞行的方式进行打击,但其最大速度不超过一马赫,且射程不到200公里,仅有一个不到300公斤的战斗部,与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先进反舰导弹已经拉开差距。
而台军之所以购买如此之多的“鱼叉”,无外乎就是冲着两栖登陆的船团来的,就是想要通过足够多的导弹来实现饱和打击,直接将登陆部队消灭在海面之上,
但正所谓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无论美国媒体再怎么吹嘘,这型导弹所能发挥的效能依旧非常有限。在面对诸如055、052D这样的新型大型水面舰艇之时,鱼叉的生存性极其低下,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我军航母编队还可以使用舰载机,用发射空对空导弹的方式来拦截这些尺寸巨大,红外信号明显且飞行缓慢的鱼叉。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这次台军所购买的“鱼叉”,尽管在数量上非常的唬人,但低下的生存能力注定了其突防效率极其有限,就算台军能够躲过航空兵的打击,成功将这些导弹发射出去,也只有被击落这一个结果。而性能更好,且具备一定隐身性能的LRASM导弹,不仅价格非常昂贵,美国向其出售的概率也非常低。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冷战时代的英国笑话,即“英国购买三叉戟导弹,是为了让英国人民相信他们受到了保护,而俄国人知道这种保护并不存在”。
03.赖清德还憋了个大的?
或许是这些即将入台的“鱼叉”,给了岛上的台独分子们以“底气”,赖清德在近期又开始谋划一个新的重大挑衅。根据多家台湾岛内媒体的报道称,赖清德将在今年的5月8日举办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活动,并且还要发表所谓的“欧战胜利80周年演说”,强调自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贡献,强调所谓的“侵略必败”。
乍看之下,赖清德的这一番行为实在令摸不着头脑,因为欧洲战场本身与亚洲战场的联动性有限,如今腆着个大脸去庆祝“胜利”,还借机发表演说,未免也过去“硬蹭热度”了。至于说所谓的“侵略必败”,无外乎就是想歪曲两岸统一的性质,强化“台独叙事”,洗脑岛内民众,进一步坚定岛内台独分子们“以武拒统”的决心,其心可诛。
而且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要纪念二战胜利,也不应该纪念欧洲战场,而是纪念亚洲战场,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如今赖清德的这一行为,显然是“拜错了庙”。
当然了,鉴于赖清德本人媚日、亲日的个人政治符号,是断然不可能大张旗鼓的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了,因为这必然会惹恼日本的右翼分子。
而若是按照所谓的“本土叙事”上看,台湾彼时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反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募兵地,硬要谈“贡献”就非常微妙了。现实的案例也并非没有,在日军的战斗序列当中,其中一个比较知名的单位,便是在昆仑关大战当中,遭到第五军重创的台湾混成旅团,其主要成分便是台湾兵。
因此我们判断,赖清德确实想要争夺二战的“话语权”,但奈何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政治立场极为尴尬,或许他自认为这一手是“杀招”,可实际上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