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近日,来自辽宁大连的王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怀孕后查出缺乏维生素D,医生给她开了一盒价格为47.4元的双鲸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这盒药吃完后,王鑫又在家楼下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同品牌同规格的药物,看到价格为63元,比医院贵15.6元。疑惑之下,她打开某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一些店铺29.8元就能买到同款药品。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来自杭州的张先生曾在药店购买感冒药时发现,同一款药,药价35元,而外卖平台购买只需11.3元。此前,媒体有关药店与网上“同药不同价”的报道就不少。这类案例增多,既说明在药品零售领域,信息壁垒或者信息差依然存在;也反映出线下药店仍然固守传统经营思维,只靠单纯卖药来营利,但这种单一营利模式很难持续,若不改变,距离被消费者抛弃并不遥远。
目前公立医院已实现药品销售“零加成”,加之其参与药品集采,药品售价相对较低。电商平台的药品零售价格,由于网店向药企直采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而且房屋租金、水电成本、人工成本等显著降低,这为药品低价销售创造了条件。至于传统线下药店,店铺租金、人工成本等居高不下,只能计入药价由消费者买单,其药价必然很高。就是说,这三方“同药不同价”是由经营成本来决定的。
面对成本、竞争带来的压力,不少连锁药店一再压缩成本,有的关停部分店铺,有的裁减工作人员,即便如此,依然缺乏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堪忧。据官方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线定点零售药店比价功能,由于此举打破了信息差,线下药店想卖高价更无可能。这种情况下,网上网下“同药不同价”将倒逼线下药店服务转型。这需要政策指引和药店探索。
比如,浙江个别城市在线下药店推出“低价药专柜”,由于具有惠民、引流作用,这对于其他城市药店探索转型方向有借鉴意义。再如,“诊所+药店”相结合,也是线下药店的重生之道,因为带有诊疗服务的药店就在群众家门口,省去了患者到医院挂号、排队的成本,无疑能吸引患者就诊、买药。线下药店加入集采也是必然趋势。如何借助互联网服务,如何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值得探索。
但线下药店创新探索的基础是规范服务。以笔者最近体验为例,到家门口某药店购药,由于药品陈列和价格标签处于混乱状态,导致买了高价药,而且该药店还不提供购药小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缺乏维权证据,总之带来非常差的体验感受。作为消费者自然不愿意再踏入这家药店。也就是说,部分线下药店除了零售价格高,还存在其他经营乱象,这都挫伤了消费者对线下药店的信心和信任。
当然,不能指望线下药店自觉规范经营,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管监督。近期,不少地区进一步完善医保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为定点零售药店的药价划出“红线”,以及国家医保局开展“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试点工作等,都有利于规范线下药店价格。有人还建议,强化定点零售药店协议管理,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借鉴江苏南京等地经验对定点零售药店开展分级管理等,也是监管部门可探索的方向。
简而言之,面对“同药不同价”带来的竞争压力,线下药店唯有服务转型才有生路,加强精准监管也能倒逼其转型。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