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晨曦染成琥珀色。晨雾未散,南门外的花市已人声鼎沸。身着短打的花农们挑着竹筐,筐里牡丹花瓣上还凝着露水,红的似朝霞,白的如瑞雪,粉的像贵妃醉酒后的胭脂。
“王掌柜,您看这株魏紫,昨夜才从邙山移来!” 花农老周掀开遮花的粗布,露出碗口大的花苞,层层叠叠的花瓣泛着紫金色的光晕。珍宝斋的王掌柜眯起眼睛,肥厚的手指轻轻拨弄花蕊:“少了两片萼片,二十贯不能再多。” 话音未落,人群里突然骚动起来 —— 原来是李十二郎的书童捧着鎏金托盘挤进来,托盘上压着张薛涛笺,墨迹未干写着 “姚黄一株,价随主”。
东市酒楼上,诗人们的雅集正酣。檀木桌上摆着新酿的桑落酒,醉眼朦胧的诗人们盯着窗外摇曳的花枝。“诸位请看!” 陈子昂突然起身,将酒盏重重磕在案上,“牡丹开时满城香,却无人记得长安城外的麦浪。” 话音刚落,便有人笑他煞风景:“陈兄何必扫了这赏花的兴致?” 这时,身着月白襕衫的少年突然朗声道:“若将牡丹比社稷,繁花似锦下,更需有人守得寸土安!”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新科进士张旭,他鬓角沾着花瓣,眼神却比剑锋还锐利。
与此同时,大明宫含元殿内,宫女们正踮着脚尖将白瓷瓶里的牡丹换成新开的魏紫。武皇倚在蟠龙榻上,指尖划过花瓣,忽然问身旁的上官婉儿:“民间花价几何?” 上官婉儿展开奏折,声音清亮:“自天后赐牡丹为‘百花之王’,一株极品可抵十户人家一年赋税。” 武皇轻笑,凤目扫过殿前盛开的牡丹花海:“传令下去,明日在梨园设宴,召群臣共赏国色。”
暮色四合时,慈恩寺的钟声穿透花雾。赶考的举子们挤在大雁塔下,仰头望着塔身新刻的进士题名。人群中,那位白日在酒楼上吟诗的张旭,正用指尖蘸着茶水在石桌上写画。“快看!” 有人突然指着东南方,只见漫天孔明灯冉冉升起,每个灯上都画着盛开的牡丹,在夜空连成一片流动的花海。
当月光铺满曲江池,花市仍未散。醉醺醺的诗人们相互搀扶着走过,嘴里还在念叨新写的诗句;挑着空竹筐的花农哼着小调,盘算着明日要早起去邙山;而大明宫的灯火依旧通明,宫女们正为明日的盛宴修剪花枝。这一夜,整个长安城都浸在牡丹的香气里,等待着明日更盛大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