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位网友发帖吐槽的热度现在真是高,这位香港网友表示,内地穷游的旅客严重影响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
并且这些旅客,为了省钱晚上居然睡在快餐店,这就很离谱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假期期间的酒店是比较满的,可能这些游客实在找不到当地的酒店只能应付一晚,结果这还遭到了本地人的嘲讽。
那这位香港人为何吐槽?这件事的处理又是怎样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高攀不起”的酒店
都知道一到假期酒店的价格就会直线上涨,而今年关于酒店价格的讨论热度依然不低,根据统计现在全国多地的景区。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中,接待了超过千万的游客,当地的交通和住宿压力几乎是直接拉满,但即便是这样,依旧无法满足游客所需要的住宿。
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市,被很多人的看成旅游目标也是正常的,甚至不少内地游客还把香港当成必须去的打卡点之一。
但在这样的爆火中,香港的酒店价格同样是在“坐火箭”式地上涨,其中部分酒店的价格更是直接达到了打工人一个月工资的水平。
这就很让人难以接受了,毕竟你要是真的是水平很高的酒店,价格上涨还能理解,但香港哪怕是正常的酒店,在这段时间中的价格,同样达到了千元左右的程度。
相信不少人看到后都会望而却步吧,虽然对于预算比较多的旅客来说,这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对于“穷游”的人,这样的价格明显是很难“消化”的。
毕竟一个人的支出是有上限的,既然当地的酒店价格实在是无法接受,就不如将这部分钱花到更加想要去的景点上。
特别是年轻群体,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中,他们更加倾向的就是“能省则省”,当然不是说所有都这样,还有部分游客是在之前没有预订酒店,导致只能接受高昂的价格。
此外部分游客,还有被打卡所吸引的,导致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选择直接上路了,等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这里的住宿价格居然要这么多。
就这样游客这时都不约而同将目光,看向了那些24小时的快餐店,毕竟在这样的快餐店中,不仅有空调厕所,还有座位供游客休息,可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了。
虽然在这里休息依然不能休息好,但比起在路边站着,在快餐店好歹还能坐下歇一歇,缓解一下旅途中的疲惫。
而在内地其实有的城市,会直接在假期中将文旅局变成民宿来接待游客,虽然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能让这部分游客有了休息的地方。
本地人皱眉,游客也无奈
而这事儿很快就在网上有了照片,本地市民看见了,心里不大舒服,有人发帖说这影响市容,也占了快餐店的地方,“穷游也不能这么占公共空间吧?”“都来这儿蹭空调睡大觉,我们还怎么吃饭?”
这些抱怨很真实。快餐店本来就是吃饭的地方,算半个公共空间,有它的商业规矩。突然变成了一个个临时“床位”,可能还带着各种气味,本地人的不自在,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想自己常去的餐厅变成这样。
不过也有声音替这些游客说话,他们觉得,谁愿意这样呢?还不是条件不允许,实在是没地方去。心里再不情愿,面对天价房费,快餐店里好歹有空调吹,有凳子坐有厕所用,起码能让累了一天的人,有个地方眯一会儿,熬过这一夜。
这也不光是内地游客碰到的问题。对一些预算有限的国际背包客来说,香港也从来不是个便宜地方。
“穷游”的尴尬,拷问城市温度
快餐店里的夜宿者,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高门槛,也照出了游客兜里的钱跟不上看世界的心,世界的大门是开了,可不是每个人都拿到了舒服进去的“入场券”。
一方面大家旅游的热情高涨,尤其年轻人更在乎“我去过”,不一定非要住得多豪华,另一方面,香港在平价住宿这块儿,确实有点跟不上,青年旅社、胶囊旅馆这些,好像总是不够多不够方便。
这种供需上的不平衡,加上一些游客可能出发前没算清楚账,或者信息了解不足,最后就搞出了这种钻空子却又挺尴尬的法子,这种“极限操作”,挑战了大家默认的规矩和文明习惯。
但它也揭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城市搞旅游,是不是眼睛总盯着那些能花大钱的人,却忘了给预算有限的游客留条活路?
很多城市热衷盖五星酒店、豪华商场,但在经济型住宿上却投入不足,结果一到旺季,没那么多钱的人就容易被挤到边缘,连找个安稳、体面的地方歇脚都难。
这该怎么办呢?简单地把人赶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要“想看世界的钱包跟不上世界物价”这个矛盾还在,类似的事情就难免还会发生。这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脑子、肚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出路不是没有,比如多鼓励搞点不同价位的住宿,像青年旅社、胶囊旅馆,甚至官方可以考虑弄些临时的、干净安全的简易住宿点,在旅游高峰期,设个临时的夜间休息站,给暂时住不了店的游客提供点基本帮助,也算是城市有人情味的表现。
再想想能不能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把一些交通枢纽、车站,甚至公园、图书馆的部分地方,在夜里有限度地开放一下,让人能临时喘口气?
旅行本就是为了看看世界长长见识,但不是人人都有一样的预算,“穷游”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旅行方式,它需要被看见,也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光是那些亮闪闪的景点和买买买的地方,更在于它能不能用开放和体谅的心,给各式各样的旅人一份基本的体面和关照。
怎么平衡本地人的生活和外来游客的难处?怎么让“东方之珠”既保持光彩,又更有弹性、更有温度?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持续地讨论和尝试,本身就是城市走向成熟和包容的开始。这不光是香港的事,也是每个热门旅游城市都要面对的功课。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