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育树成林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教育薪火照山海
彝族学子回来啦
2025年5月1日下午,5名彝族青年叩响了爱心家长“徐爸”的门扉。他们于2015年因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的彝族“爱心班”而结缘,十年爱心家庭情缘,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充满温暖的经历。
5月3日,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迎来更深层的重逢——2015级彝族爱心班毕业生返校。这场跨越十年的重聚,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回溯,更成为观察教育慈善长效机制的鲜活样本。
新貌寻迹:他们为中加发展而自豪
2015年,一群彝族少年踏上东行的列车,背负着大凉山的星辰,跨越数千公里山河阻隔,在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落下人生的一个重要坐标。学校创立的彝族"爱心班",不仅为这群深山少年推开知识之窗,更在更在课桌与山野间架起传承之桥。
时隔十年,今天,在老师的引导下,6名彝族学子重走校园。教室里的智慧多媒体、宿舍配备的洗衣房……学校各方硬件的升级引得他们频频惊叹,他们衷心地为学校的发展感到自豪。
初心对话:教育慈善的价值闭环
座谈会上,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董事长、校长王玲玲询问了几名彝族学子的近况。从中加走出的他们,或在四川省内江市一家医院工作,有志将中医发扬光大;或在北京科技大学读研二,向着一名优秀律师的梦想努力奔跑着;或加入了公务员队伍;或在基层为乡村振兴挥洒着青春和汗水;或踏上三尺讲台续写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彝族学子们对爱心家庭“徐爸”、“朱爸”等的帮扶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他们在爱心帮扶中汲取力量,然后反哺家乡发展,完成了教育慈善的价值闭环。教育慈善不是单程票,当受助者成为助人者,才是真正的育人成功。会上,王玲玲校长鼓励他们继续奋斗,为家乡发展再尽一份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深耕。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用切实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慈善不是给予鱼竿,而是构筑活水——让知识成为改变命运的基因,使反哺化作振兴乡土的自觉!
如今,从爱心班走出的种子,正在故乡的热土上生长为医疗、教育、法治的防护林;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经验,更是重塑山乡命运的信心与可能。这场跨越数千公里的育人实践,不仅托举起个体生命的向上攀越,也终将沉淀为区域发展的深层动能。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会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全心全意帮助社会上经济困难和有其他困难的学生实现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