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的渔夫崔九已经连续三天没有打到像样的鱼了。时值春末夏初,本应是鱼儿肥美的季节,可连日来的暴雨让沅江变得浑浊湍急,渔网每每撒下去,收回来的除了几根水草便再无他物。

这天清晨,崔九望着自家茅草屋顶漏下的雨水在泥地上积成的小水洼,摸了摸饥肠辘辘的肚子。母亲陈氏躺在角落的草席上咳嗽不止,自父亲三年前被征去当兵后,家中就只剩下他们母子相依为命。

"娘,我再去江上试试运气。"崔九拿起修补过无数次的渔网和竹篓。

陈氏挣扎着支起身子:"九儿,这天气太危险..."

"不打紧,我就在近处转转。"崔九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心里却知道若再空手而归,母亲的药钱和家里的米缸就都见底了。

江面上雾气弥漫,雨丝斜斜地打在崔九的斗笠上。他划着小船,在平日熟悉的几个回水湾处下了网,却依旧一无所获。不知不觉间,小船已经漂出了他平日的捕鱼范围,两岸的山势变得陌生起来。

"奇怪..."崔九皱眉四顾,正欲调转船头,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吹得小船剧烈摇晃。他慌忙抓住船舷,却见渔网被风卷入了水中,连着绳子一起被急流冲走。

"我的网!"崔九惊呼,那渔网可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他不假思索地跳入水中去追,冰冷的江水立刻浸透了他的衣衫。就在他即将抓住渔网绳头的刹那,一股暗流将他卷入水下。

崔九拼命挣扎,却敌不过水流的力道。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命丧江底时,身体突然被冲出水面,重重地摔在一片浅滩上。他剧烈咳嗽着,吐出几口浑水,这才发现自己身处一条陌生的小溪边,四周是茂密的桃林。

"这是哪里..."崔九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惊讶地发现这片桃林花开正盛,粉色的花瓣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按理说这个季节桃花早该凋谢了,可这里的桃树却仿佛刚刚迎来春天。

溪水不深,清澈见底。崔九沿着溪流前行,想找到返回沅江的路。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桃林越来越密,溪水却在一座小山前消失了踪影。崔九仔细查看,发现溪水是流入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洞口。

洞口很窄,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崔九犹豫片刻,想到家中等待的母亲,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他深吸一口气,钻进了黑暗的洞穴。

洞内潮湿阴冷,崔九摸索着岩壁前行。不知走了多久,前方突然出现一点光亮。他加快脚步,光亮越来越大,最终豁然开朗——

崔九目瞪口呆地站在洞口,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谷地。平整的田地里种着整齐的庄稼,远处散落着几十间茅屋,屋顶炊烟袅袅。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桃树比外面更加繁茂,花瓣随风飘舞,仿佛下着一场粉色的雪。

"这...这是仙境吗?"崔九喃喃自语。

"你是何人?"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崔九吓了一跳,转身看见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穿着样式古怪的粗布衣服,正警惕地盯着他。

"我、我是武陵郡的渔夫,名叫崔九。不小心迷了路..."

男孩上下打量着浑身湿透的崔九,突然转身就跑,边跑边喊:"黄公!黄公!有外人闯进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崔九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很快,十几个村民手持农具匆匆赶来,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一根桃木拐杖。

"这位郎君从何处来?"老者声音洪亮,目光炯炯有神。

崔九连忙行礼,将自己的遭遇简单说明。村民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老者沉吟片刻,对众人道:"既是迷路之人,便是我桃花源的客人。阿桃,带这位郎君去换身干爽衣裳。"

人群中走出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明眸皓齿,发间簪着一朵新鲜的桃花。她向崔九微微欠身:"请随我来。"

崔九跟着少女阿桃走向村中,一路上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这里的房屋都是用木头和茅草搭建,样式古朴,却结实整洁。田间劳作的村民见到他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窃窃私语。

阿桃的家是一间稍大的木屋,屋前种着几株桃树。她取出一套粗布衣服递给崔九:"这是我兄长的衣裳,应该合身。"

崔九换好衣服出来时,阿桃正在院中的石臼旁捣米。见他出来,她抿嘴一笑:"崔郎君看起来精神多了。"

"多谢姑娘。"崔九有些局促,"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为何我从未听说过武陵有这样一个村落?"

阿桃停下手中的活计,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这里是桃花源,我们的祖先为避秦时战乱,带领族人寻到此处,世代隐居,不与外界相通。"

"秦时?"崔九震惊,"如今已是东晋太元年,距秦亡已有五百余年了!"

阿桃同样露出惊讶的表情:"东晋?不是汉朝吗?"

两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可思议。这时,那位被称为黄公的老者走进院子:"阿桃,村长要见这位外客。"

村长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住在村中央一座稍大的院落里。崔九被引入厅堂,发现已有十几位村中长者在此等候。

"年轻人,"村长和蔼地说,"听说你来自外面的世界?可否告诉我们如今是何年何月?"

崔九恭敬地回答:"回长者,如今是东晋太元八年,四月廿三。"

"东晋..."村长与众人交换眼神,"那汉朝如何了?"

"汉朝早已灭亡,先是分为三国,后有魏、蜀、吴相争,后司马氏篡魏建晋,如今已是东晋了。"

厅堂内一片哗然。一位老者激动地站起来:"果然!先祖留下的记载说外界战乱不断,我们选择隐居是正确的!"

村长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转向崔九:"你可知道秦朝如何灭亡的?"

崔九将自己所知的历史一一道来,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时而惊叹,时而唏嘘。当他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一位书生打扮的中年人愤然拍案:"暴君!难怪先祖要带着典籍逃难!"

谈话持续到日落西山。崔九惊讶地发现,桃花源中的人不仅保留了秦时的语言习惯,连衣着、饮食都古朴非常。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晚饭时,崔九被安排在黄公家中。餐桌上摆着糙米饭、野菜和一条清蒸鱼,虽然简单,却比崔九平日吃的要丰盛许多。

"黄公,"崔九忍不住问道,"为何桃花源中四季如春,桃花常年盛开?"

黄公捋着白须,神秘地笑了笑:"此乃天机。传说先祖得仙人指点,寻得这处风水宝地。谷中有温泉流过,地气特殊,所以桃树不按常理开花结果。"

阿桃端上一盘新鲜的桃子:"崔郎君尝尝,这是我们特有的冬桃,虽四月结果,却比寻常桃子更甜。"

崔九咬了一口,果然甘甜多汁,比他吃过的任何桃子都要美味。他忽然想起家中的母亲,神色黯然下来。

"崔郎君为何忧愁?"阿桃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

"想到家中老母独自一人,不知我下落,必定忧心如焚..."

黄公点点头:"孝心可嘉。不过天色已晚,洞中危险,不如明日再作打算。"

当晚,崔九被安排在客房休息。躺在柔软的草铺上,他望着窗外的明月,思绪万千。这里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互帮互助,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乐土。若能将母亲接来此处...

第二天一早,阿桃就来敲门,邀请崔九参观村落。走在田间小路上,崔九发现这里的耕作方式十分古老,却异常高效。村民们用着青铜农具,灌溉系统却设计精妙,引山泉入田,不需人力挑水。

"我们村中共有八十七口人,"阿桃介绍道,"各家按人口分地,收获后交一部分入公仓,遇到荒年便开仓济民。"

崔九感叹:"外界若有这等制度,何至于民不聊生!"

正说着,前方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几个孩子围着一棵大桃树玩耍,见崔九过来,都好奇地围上来。

"你就是外面来的人吗?"
"外面真的有会吃人的官兵吗?"
"听说外面的人都会法术,是真的吗?"

阿桃笑着驱散孩子们:"别闹了,去帮你们娘亲摘菜去。"

转向崔九,她解释道:"村中孩子从小听大人说外界凶险,所以对外面既害怕又好奇。"

"你们...从未有人想出去看看吗?"

阿桃摇头:"村规严禁外出。二十年前有对年轻夫妇偷偷出谷,再也没回来。后来有人在洞口发现了他们的...遗物。"她神色黯然,"从那以后,村长加强了守卫,再没人敢尝试了。"

崔九心中一凛。他忽然明白为何昨日村民见到他时神色警惕——对他们而言,外界代表着危险与死亡。

午后,崔九被带到村外的桃林。这里的桃树比村中的更加高大,有些树干粗得需两人合抱。黄公指着一棵特别古老的桃树说:"这是先祖当年亲手栽下的第一棵桃树,已有五百多岁了。"

崔九仰望着这棵参天古木,只见枝干虬结如龙,花开如云,蔚为壮观。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朴的文字。

"这是秦时小篆,"黄公解释道,"记载着先祖迁居此地的缘由。"

崔九虽不识字,却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沧桑。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黄公,桃花源与世隔绝五百年,难道就不担心近亲通婚影响后代吗?"

黄公神秘一笑:"这又是此地一奇。村中若有新生儿,必是健康聪慧;若有老人去世,也多是寿终正寝,少有疾病缠身。先祖留下的典籍中说,这是地气特殊的缘故。"

接下来的几天,崔九渐渐融入了桃花源的生活。他帮村民修补渔网,教孩子们编草蚱蜢,听长者讲述秦时的故事。阿桃经常陪在他身边,带他参观村中的每一个角落。

一天傍晚,崔九和阿桃坐在溪边休息。夕阳将溪水染成金色,远处的桃林笼罩在薄雾中,宛如仙境。

"崔郎君,"阿桃突然问道,"外界...真的很可怕吗?"

崔九想了想:"有可怕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外界有战争和压迫,但也有诗歌和音乐,有壮丽的山河和繁华的城池。"

"听起来...很复杂。"

"是啊,就像这溪水,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湍急如箭。"崔九拾起一片桃花瓣,放在水面上,看着它随波远去,"但无论如何,那才是真实的世界。"

阿桃沉默片刻,轻声道:"你想回去,是吗?"

崔九没有立即回答。他确实想念母亲,想念熟悉的家,但桃花源的宁静美好又让他留恋不已。

"我...不知道。"

当晚,崔九做了一个梦。梦见母亲站在家门口望眼欲穿,而自己却在桃花源中与阿桃成亲,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醒来时,他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天刚蒙蒙亮,崔九就起身去找村长。村长似乎早有所料,已经在厅堂等候。

"想清楚了?"村长慈祥地问。

崔九跪下:"承蒙收留,感激不尽。但家中老母无人照料,恳请允许我返回。"

村长扶起他:"孝义为先,理当如此。不过桃花源的存在..."

"我发誓绝不对外人提起!"崔九郑重承诺。

村长点点头,取出一包桃干和一壶桃花酿:"带上这些,路上充饥。记住,出洞后切勿回头,否则再也找不到入口了。"

临行前,阿桃匆匆赶来,塞给崔九一个绣着桃花的香囊:"里面是桃核,种在你家门前,或许能长出桃树来。"

崔九深深鞠躬:"多谢姑娘厚赠。若有缘..."

"快走吧,"阿桃眼圈微红,"趁大家还没起床。"

崔九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山洞。洞中依旧黑暗潮湿,但他心中却亮如明镜。穿过漫长的隧道,终于看到出口的光亮。他牢记村长的嘱咐,走出洞口后没有回头,径直向前走去。

没走多远,身后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崔九强忍回头的冲动,继续前行。当他终于安全地回到熟悉的沅江边时,转身望去,只见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树林,哪里还有什么桃花源的踪迹?

回到武陵郡,崔九发现距离他失踪已经过去了七天。母亲见到他归来,喜极而泣。邻里纷纷前来打听他的去向,崔九只说自己被急流冲到下游,好不容易才找回来。

他将桃核种在屋前,每日浇水照料。那包桃干异常耐饥,一小块就能顶一顿饭;桃花酿更是神奇,母亲喝了几口,咳嗽的老毛病竟然好转不少。

一个月后,郡守派人征召壮丁修筑城墙。差役见崔九家徒四壁,便要强征他家的两亩薄田抵税。崔九情急之下,说出了桃花源的见闻,希望能以这个秘密换取宽限。

谁知差役根本不信,反说他妖言惑众,将他押到郡守府。郡守赵大人是个有学问的人,听了崔九的讲述后,竟有几分相信。

"若真如你所言,这桃花源乃是上古遗民,价值不可估量。"赵郡守捋须道,"你带路,本官亲自去看看。"

崔九无奈,只得带着郡守和一队官兵沿沅江寻找。可奇怪的是,任凭他怎么回忆,都找不到当初那片桃花林了。他们在江上转了三日,最终无功而返。

赵郡守认为崔九欺骗官府,打了他二十大板后释放。崔九拖着伤痛的身体回家,发现母亲因惊吓过度已经病倒在床。

那晚,崔九跪在刚刚发芽的桃树苗前,泪如雨下:"是我违背了誓言,活该受罚。但求上天怜悯,让我母亲康复..."

说也奇怪,第二天,母亲的病情竟然好转。更神奇的是,那株桃树一夜之间长高了尺余,枝头还冒出了几朵粉嫩的花苞。

崔九从此再未向人提起桃花源的事。他精心照料桃树,看着它茁壮成长。每年春天,这棵桃树都会开出比别处更艳丽的花朵,结出更甜美的果实。崔九将桃核分给邻里种植,渐渐地,武陵郡有了"桃花之乡"的美誉。

许多年后,当崔九已是个白发老人时,他常常坐在桃树下,望着满树繁花出神。有人问他在想什么,他只是笑笑,不作回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