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汇聚地,中国有着约3.3万座佛教寺院,诸如杭州灵隐寺、少林寺……

在这其中,却有一座寺庙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并没有什么名气,香客也不算多。但他却享受着中国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安保待遇——由武警官兵全天24小时守护。

一般来说,武警站岗的地方,多为政府机关等核心要地。

那么,这么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古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寺庙由来·】——»

潭柘寺坐落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潭柘山麓,这座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的古刹,初名嘉福寺,比北京城早了八百余年。

当幽州城还只是北方边陲的军事要塞时,潭柘寺便已经存在了。



唐代武则天时期,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支持下,以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院。

他在此讲经说法,竟引得潭中老龙每日浮出水面聆听佛法。老龙为求佛法真谛,托梦向华严和尚求授皈依之法,并最终腾空离去,将潭水让出。

一夜风雨后,潭水干涸化为平地,大雄宝殿的基址显现,殿脊两端更涌出形似龙角的鸱吻,这段“华严开山,老龙让宅”的传说,为潭柘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寺院因此得名龙泉寺,规模初具。



金代是潭柘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皇统元年,金熙宗完颜亶成为首位踏足寺院的帝王,他拨款扩建并赐名“大万寿寺”。

此后历代金朝皇帝效仿,使得潭柘寺成为女真贵族礼佛的首选之地。寺中至今矗立着金代高僧海云、通理禅师的灵塔,展现着当时的辉煌。



元代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的到来,为古刹增添了皇家血统的庄严。这位金枝玉叶为替父赎罪,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竟将青砖磨出深深脚窝。

如今游人抚摸殿内供奉的“拜砖”,仍能感受到那份虔诚的余温。元末战火虽焚毁部分建筑,但潭柘寺的宗教地位已然不可动摇。



明代是潭柘寺建筑格局定型的关键时期。明成祖朱棣的军师姚广孝隐居寺内,其在设计紫禁城时,据说借鉴了潭柘寺“一轴跨两厢”的布局。

正统年间的大规模修缮,让寺院形成了中路七进殿宇、东西配殿环绕的宏大规模。

据明代碑刻所载,彼时的潭柘寺内,僧房鳞次栉比,数量多达五百余间,常住于此的僧众逾千人,香火鼎盛,梵音袅袅,堪称北方佛教的一方圣地。



清代康熙三十六年,潭柘寺迎来了皇家的至高礼遇。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敕建岫云禅寺”的金字匾额,彰显着皇家的尊崇与庇佑;又挥毫题下“翠凤丹霞”四字,将其悬挂于山门两侧,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几分皇家的威严与华贵。



雍正皇帝虽因政务繁忙未能亲临寺中,却心系佛缘,特命能工巧匠重修法堂,让这座佛法讲习之所重焕光彩。而乾隆皇帝更是对潭柘寺情有独钟,九度驾临寺中。在流杯亭、行宫院等处留下墨宝。

此时的潭柘寺达到鼎盛,殿宇金碧辉煌,古树参天蔽日,民间流传“潭柘寺房九百九,紫禁城房九千九”的民谚。



寺中的“帝王树”银杏,相传为康熙御封,树龄已逾千四百载。这株巨木与配王树遥相呼应,秋日里金叶纷飞,覆满整个宝珠峰南麓。

而龙王殿前的石鱼,传说能预兆雨水,游人抚其鳞片,仍能听见金属般的清越回响。



寺内现存78座古塔组成的塔林,跨越辽金至清代,2017年启动的修缮工程历时五载,以传统工艺还原古塔风韵。

如今武警24小时守卫,既护持文物安全,也守护着这份穿越千年的信仰净土。



«——【·武警24小时保护·】——»

潭柘寺的安保规格与其特殊地位密切相关。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着78座辽金至清代的古塔,是研究佛教建筑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同时,寺院历史上长期作为皇家敕建寺院,曾接待多位帝王及国际使节,现存康熙御笔碑刻、乾隆墨宝等文物具有极高的政治与文化象征意义。

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相关部门对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包括24小时武警值守,既为防范盗窃与破坏行为,亦为保障重要外事活动及游客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