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的黄植诚,自小便被家族烙上“效忠党国”的印记。父亲是国民党空军军官,二哥黄植明和姐夫陈瑞桢皆任职台军,母亲更因“培育忠贞子女”获颁“模范母亲”称号。
在充斥着“反攻大陆”口号的环境中,黄植诚1973年从空军军官学校毕业,短短5年便晋升少校,驾驶F-5F等5种机型累计2100小时飞行经验,成为台军重点培养的“明日之星”。然而,这份看似光鲜的履历背后,却暗涌着对现实的困惑。
“军队里的派系斗争让我感到窒息。”黄植诚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1970年代末,台军内部山头林立,高层将领为争夺资源明争暗斗,“反攻大陆”的口号更像是维系士气的空洞标语。
1979年中美建交后,台军战机零件供应陷入困境,飞行员们甚至需要拆解报废飞机维修现役战机。某日,黄植诚在基地捡到一张大陆空飘来的宣传单,上面写着“台湾同胞,血浓于水”,这句简单的话如惊雷般撼动他的心灵。
真正促使他做出抉择的,是母亲讲述的故乡故事。这位从未回过大陆的客家妇人,总在深夜念叨广西博白的稻田与宗祠。当黄植诚在桃园基地偶然发现战机航线能直抵福州时,归乡的种子悄然生根。
他与同期飞行员林贤顺秘密商议起义,却因后者调职而陷入孤立。面对战友的离去,黄植诚在日记中写道:“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个人停留,但总要有人先迈出第一步。”
1981年8月8日清晨,黄植诚以“考核学员”为由申请驾驶F-5F双座教练机升空。起飞后,他迅速关闭无线电,将战机骤降至20米低空,贴着海面躲避雷达监测。当穿越海峡中线时,黄植诚突然向后座学员许秋麟坦白:“我们要去大陆。”许秋麟挣扎片刻后拒绝同行,黄植诚在距离东引岛仅10公里处紧急折返,目睹对方跳伞坠海。
此时战机燃油仅剩15%,黄植诚按照大陆宣传单上的暗号,反复摇摆机翼以示诚意。在解放军地面引导灯的指引下,他最终降落在福州机场。当战机轮胎触地的瞬间,这位孤胆飞行员长舒一口气——他不仅跨越了地理上的海峡,更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
黄植诚的壮举震动海峡两岸。大陆方面授予他“起义模范”称号,颁发65万元奖金——这笔巨款在1980年代相当于60套北京四合院的价值。
邓公亲自接见时,黄植诚坦言:“我不是为钱而来,而是为了民族大义。”杨成武将军为他穿上解放军军装,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少校,自此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重要符号。
次年,黄植诚与空姐张美英结婚,将部分奖金捐给广西老家修建学校,完成母亲“光宗耀祖”的遗愿。而他的行动也引发连锁反应:1982年林贤顺驾驶直升机起义,1983年李大维驾机投诚,台军被迫收紧燃油配额,并要求飞行员签署“不叛逃”保证书,甚至将F-5F战机全部调离前线。
在大陆生活的四十余年里,黄植诚从未停止对统一的思考。他参与编写《F-5F战术手册》,为解放军培养骨干飞行员,历任航校副校长、后勤部长等职,1995年晋升少将。那架编号为“8101”的F-5F战机,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两岸关系变迁的见证者。
退休后,黄植诚投身两岸交流事业,多次组织台胞返乡探亲。在他看来,自己的选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历史洪流中必然的浪花:“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我愿做推动历史车轮的铺路石。”当被问及当年是否后悔时,他总是笑着摇头:“如果人生重来一次,我依然会做同样的选择。”
黄植诚的故事,是两岸关系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最初的孤胆起义,到后来的默默耕耘,他始终践行着“血浓于水”的信念。如今,随着两岸交流日益深化,这位传奇飞行员的经历,正成为激励两岸青年携手共进的精神火炬。
参考资料:
《中国空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
《黄植诚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