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母这回在红海彻底演砸了。

据央广网报道称,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在红海出事了,航母上的一架F/A-18E战斗机在航母上被“甩飞”了出去。

讽刺的是,在这件事曝光之前,美国还大肆宣传他们重创了胡塞武装800多个军事目标,击毙650多名成员,号称将胡塞武装的弹道导弹发射量压降了87%,无人机袭击减少了65%。

当天,杜鲁门号航母在完成空袭任务后,突然以30节高速向北方狂奔870公里,这个反常举动很快被证实是在躲避胡塞武装发起的复合打击。

根据多方信息交叉验证,胡塞武装当时同时启动了三种攻击模式,高空弹道导弹以10马赫速度俯冲,巡航导弹贴着海平面突袭,外加无人机群干扰。

“杜鲁门”航母被打的措手不及,开始一路狂飙,糟糕的是,“杜鲁门”航母接连几天的打击,已经耗光了导弹,只能利用机动性来保全自身。



所以为了躲避胡塞武装的轮番打击,“杜鲁门”航母突然来了个大幅度的急转弯,“杜鲁门”航母是逃过一劫了,但航母上一架正在机库进行转运作业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战机固定装置失效,连同牵引车一起坠海,还砸伤了一名水兵。

事发之后,美军试图用"操作失误"轻描淡写带过,但时间线显示事故恰好发生在胡塞导弹来袭的危急时刻。这种欲盖弥彰的解释反而坐实了航母当时的狼狈处境,若不是被逼到绝境,十万吨级的航母何至于急转弯到把战机甩出甲板?

航母甲板上的安全措施原本堪称万无一失,以32吨重的F/A-18E/F为例,固定时使用特制钢链和尼龙绳,一头连接飞机前轮、后轮或机身挂点,另一头固定在甲板嵌入式系留点上。

这些系留点每个都能承受几十吨拉力,配合楔形金属轮挡,理论上连台风天气都能应对。舰载机移动必须依赖专业牵引车,美国"尼米兹"级和"福特"级配备的A/S32A-31A/B型牵引车虽然只有4-6吨重,但配备100马力柴油机和防滑轮胎,在"黄衫"调度员和"绿衫"地勤协同操作下,本不该出现意外。



这次事件最讽刺之处在于,美军损失的先进战机并非毁于敌方火力,而是被自家航母的规避动作"甩"进海里。

这架坠海的舰载机注定将成为海底废铁。红海平均水深超过400米,事发区域靠近巴林,水深至少数百米。海底复杂的地形加上珊瑚礁、淤泥,使得打捞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F/A-18E作为美军主力舰载机,单价高达7000万美元,却以如此荒诞的方式退出战斗序列,堪称现代海军史上最昂贵的操作失误。

过去,胡塞武装多次声称他们打击了美国航母,但消息一直都是真真假假,令人分辨不清,但这一次,“杜鲁门”航母和美军的脸,真的是彻底丢在红海了。

深入分析事故,我们会发现,美军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美军情报体系的失效,他们能精准定位胡塞的军营和雷达站,却对敌方反舰力量部署浑然不觉。

其次是航母战术的局限性,当对手拥有中程弹道导弹时,航母必须保持800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这直接压缩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



美军航母打击群原本是为大国对抗设计的作战体系,在面对这种游击式袭扰时,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既浪费资源又效果有限。

在技术装备上,美国航母也存在适应性缺陷,现代航母设计强调稳定的飞行甲板作业环境,所有舰载机起降、调度程序都建立在平台平稳运行的基础上。

当胡塞武装迫使航母频繁机动规避时,这套精密系统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牵引车失控导致战机坠海的事故,本质上反映的是美军装备体系缺乏应对突发机动需求的冗余设计。在传统海战中,航母很少需要做出剧烈规避动作,但面对现代反舰武器威胁时,这种设计理念显然已经落后于实战需求。

最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误判,美军以为依靠技术优势就能碾压游击队性质的武装,却忘了现代战争中最致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非对称打击。



胡塞武装的战术智慧值得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他们用造价2万美元的无人机消耗美军百万美元的拦截导弹,用改装民用雷达配合伊朗技术导弹实施精确打击。这种"土法炼钢"的作战模式,恰恰打在了美军"高科技依赖症"的七寸上。

美军当前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全球战略过度扩张的必然结果。当海军力量被分散部署在世界各地热点区域时,就难以对特定威胁集中优势资源。

胡塞武装正是抓住这个弱点,通过持续袭扰消耗美军作战效能。这次战机坠海事故看似偶然,实则是这种消耗战术累积效应的集中体现。

美国确实有不少好装备,但是遇到过于难缠的对手,再好的装备也是纸老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