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逛博物馆比上班还累,是艺术太卷,还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
走进博物馆的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精神过山车”?前一秒还沉浸在千年文物的震撼中,下一秒就被酸痛的小腿和发懵的大脑拉回现实;明明怀着朝圣之心,却活成“走马观花特种兵”;明明想深度吸收文化,身体却诚实地在展厅长椅上“躺平”……
这不是你的错!很多游客都逃不过“博物馆疲劳”的魔咒:
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在长时间观展后效率断崖式下跌,而现代博物馆的“信息轰炸式展陈”,更让这场文化盛宴变成了“知识消化不良”现场。
名词释义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博物馆从业者们就发现了这一现象。1916年,吉尔曼 (Benjamin Ives Gilman) 在文章中创造了一个多年来引起了诸多学者广泛兴趣的短语——“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尽管此概念对于观众而言只是参观博物馆数小时后身心疲惫的现象,但对于研究者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有关“博物馆疲劳”的研究不断涌现,已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
所谓“博物馆疲劳”,主要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导致疲劳的原因包括力源消耗,生理化学机理变化、疲劳物质积累和中枢系统的变化等。其发生的次序往往先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随后是反射神经系统疲劳,使注意力的集中度和灵敏度降低,这之后则是肌肉的疲劳。包括像梅尔顿所描述的现象:脑袋像塞满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铅锤一般沉重、脚踝又酸又疼。
疲劳的产生不单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往往也受到心理条件的严重影响。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往往选加于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劳之上,使人不但感到体力不支,而且心情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畏惧心理。
博物馆疲劳是妨碍观众继续参观的重要原因,并且降低了参观的学习效果。博物馆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防止观众由于参观造成的视力、身体的损伤和精力衰竭、增加有效陈列注意力,延缓疲劳发生的时间、降低疲劳的程度。
造成“博物馆疲劳”的原因
一、建筑及设施因素
1.楼层高度
博物馆应避免在较高的楼层布置展览,因为楼层太高容易让人疲劳,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建筑外观过度装饰会引起观众疲劳,且展厅的高度也是引起观众疲劳的因素之一。
博物馆应提供适当的设施,以协助高龄者进入博物馆并享受相关公共服务,如代步车有助于为身体不适、旅游疲劳、残疾的民众提供方便,以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2.展览空间
影响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是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和展陈方式,适宜的空间可以减轻观众疲劳。因此,展厅的设计要注意平面布局与展览内容的呼应,依据展品的内在逻辑,并考虑参观者心理情感,合理引入休闲空间。
二、博物馆环境因素
1.视觉环境
引起观众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空间关系的处理、照度水平和视野中的亮度分布、眩光源以及颜色的配置等。博物馆陈列设计应基于人类视觉功能的特点,以人体高度为依据,确定最佳陈列地带,使观众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用光与照明应根据陈列内容、展品性质而定,不适宜的用光设计会使观众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导致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2.背景噪声
环境对观众的参观有着直接影响,过于嘈杂的环境势必会分散人的注意力,甚至导致敏感人群出现烦躁和厌恶的心理反应。在选择建筑的墙体材料时,可以加入一些较好的隔音材料(如隔音毡、聚酯纤维吸音板、波峰吸音海绵),以降低外界不必要的干扰,缓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出现的疲劳现象。
3.地板材料
地板材质是影响博物馆参观效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并对观众的参观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博物馆所采用的地板材料中,如水磨石地面质地过于坚硬,观众长时间行走会导致脚跟酸痛,还会发出噪声。近年来,软木静音地板、地热地板等新材料层见叠出,为博物馆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缓解观众参观过程中的行走压力。
4.空气质量
博物馆内的通气性及空气质量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也有影响,空气过分浑浊会造成观众参观疲劳。
5.色彩运用
色彩作为展示设计的元素之一,可以更好地传播博物馆精神文化,不同主题博物馆的色彩选择也应按需选择,寻找观众与色彩的最佳结合点,抓住观众的参观心理。对空间色彩的选择,既要服从陈列主题的内容,同时应该从防止疲劳的角度考虑,色彩应在同一色调的深浅不同中展开。
三、展览及讲解
临时展览对缓解“博物馆疲劳”有良好的作用。
观众疲劳与参观时间长短成正比,参观时间的延续与阅览展品的数量、说明文字的多少等直接相关,防止或减轻观众疲劳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信息的输出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电化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陈列讲解是博物馆履行观众教育职能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展品和陈列的理解,掌握重点,还可以使观众开阔视野,收获更多的知识。观众在参观时,如果讲解词乏味或者缺乏吸引力会使观众失去参观兴趣,很容易使观众疲劳。因此,讲解词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对观众参观都有重要意义。
四、观众行为心理
观众疲劳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很难分开,观众的情绪对体力的影响明显,而情绪又受环境影响,因此,开展对博物馆观众认知心理、环境行为的研究,将使博物馆设计和陈列工作受益。
博物馆应借助休息区和活动区为观众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展氛围,降低“博物馆疲劳”。
缓解“博物馆疲劳”的方法
一、“适时”休息
长时间参观会造成观众身心俱疲,为避免观众大量流失,提供身心休息的空间和设施,鼓励观众暂时休息很重要。针对展线较长的展览,在展览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有意识地在至少45分钟处设置一处休息场所,如让观众坐下观看视频,或设计有趣的互动装置,甚至简单安排一些座椅。它们既能帮助观众恢复体能,得以继续参观,又能丰富观众体验层次,最大程度地减少无聊感。
二、节省“不必要”耗费
1. 动线安排清晰
大部分观众的参观过程可以预测,他们来博物馆的多数时间可能会花在看展览和展品上。保持展览动线清晰,既不会让观众产生该往哪里走,如何转向的沉重心理负担,也会促使观众按照策展人策划的内容结构参观,以实现展览传播目的。
因此,给予观众有限的选择、易于发现的动线、有效的定向标志和避免动线交叉、缺漏、回溯等,在缓解观众的寻路疲劳上都会功不可没。
2. 开发辅助工具
采取适量的辅助工具不但可帮助定位和寻路,还能丰富体验形式,甚至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当前辅助工具的研究,更多论及的是小册子或指南,实际上,除传统的小册子、指南等纸质媒介及人工导览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使用电子媒介,如微信语音等社交媒体、APP等自媒体。
三、改善博物馆环境与服务品质
观众参观博物馆不仅是因为教育和崇拜动机,还伴有休闲娱乐动机。博物馆应重视如何改善环境和服务,让观众来博物馆感到身心放松,成为其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
环境方面,博物馆的硬件、软装应首先让观众感到安全舒适,同时具备适宜的楼层和地面材料,空间分割与组合形式合理,照明安全美观,室内装饰与展览风格相宜,环境温湿度合适,最大程度减少声音等,以免造成与展览竞争而分心等。服务方面,可通过控制人流,提升咨询服务,配备残障设施,打造露天空间,提供特色餐饮以及观影剧场等满足越来越多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休闲社交需求。
四、强化展览阐释,提升传播效果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近年来无论是基本陈列,还是临展、特展,都出现数量增长和品质提升的趋势。通过策划内容独特且有节奏感、注重阐释多层次和传播技术多样化的展览,能够使观众觉得好看好玩,身、心和环境三位一体,因乐在其中超越身体疲劳,获得愉悦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为在展览上减少观众精神处理的工作量,首先应当按照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确定陈列带和陈列密度。陈列信息不能过载,说明文字简洁,适当配以图片、声音,重视观众偏好右转等的参观习惯。
其次,在展览主题选择上,除了倡导价值观的宏大叙事外,也可转向普通受众喜欢的生活话题与个人命运。
再者,不能将博物馆只是视为安放物品以供欣赏的容器,尤其是区域历史或者具有明显逻辑线索的展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重视物品作为记忆载体的属性,通过对物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阐释,向观众讲述独特又生动的故事。同时,故事不能平铺直叙,根据不同级别的传播目的,控制展览节奏,突显展览重点。
最后,为了提升展览阐释能力,要制作有助于深化阐释的辅助展品,采用新技术和设备,营造良好的视觉和体验效果,使展示对象和手段变得丰富,更易于接近,可参与,但科学性和真实性始终是基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