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永垂不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

千古艰难唯一死,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从来都是被人们放在一个十分严肃的框架里进行讨论的。但是,事实上,当生死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其实它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被同化了颜色。只有当生死处于某种特定的局势下,它才会自然地迸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张自忠将军像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负伤八处而为国捐躯,风云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他的死令全世界为之肃然起敬。就连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了不损坏他的遗体,飞机在其灵柩上空盘旋多次,也不忍心投下一颗炸弹;就连一向“舍掉孩子不套狼”的蒋介石也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回他的遗体,并亲自为其扶灵;我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毫不吝啬地为其题词:“尽忠报国”;周恩来总理更是直呼“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将军用一种悲壮的方式诠释了生死的更高境界和价值,他把自己的生死演变成了一种民族的气节和精神、勇气和追求。那么,这些慷慨的画面感背后究竟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曲折故事和英雄悲歌呢?

01、男儿何不带吴钩



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既是山东人,张自忠自然也继承了山东那片热土的血性和知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山东一直都是一面旗帜,既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又是抗争不屈的精神代表。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正堂(县令),在兄弟七人中,张自忠排行第五。他6岁就入私塾就读,自小受儒家教育,忠孝仁义的道德理念从小就在他内心扎下根。

1910年,张自忠中学毕业,第二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这些振聋发聩的进步思想宛如一束强光,穿透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脑中。



张自忠投笔从戎

如果甘愿接受生活固定的轨迹的话,张自忠比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和机会享受着平静而又富庶的生活。

但是,不甘平凡的人总是会首先在行为上表现得那么不“安分守己”。张自忠出生在晚清、民国初年的乱世中,自然无法免地会目睹到国家的内忧外患、同胞的水深火热。

一个心中有大爱和勇气的人,总是见不得别人的苦难和生活的黑暗,因为他身上一直都散发着光明。张自忠面对家国混乱,爆发了与生俱来的血性,他觉得自己必须为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做点什么。

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激荡全国,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张自忠将军骨子里十分热血

乱世武风盛,当时,以武兴国的意识已经逐渐复苏。这位出身优越的官宦子弟,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作风,从最底层的士兵开始做起,逐渐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后来,张自忠得以帮助冯玉祥训练部队,期间,他以“治军严格、号令严明”而著称,因为对军纪强调和考核得过于严厉,甚至有士兵私下里称呼他为“张扒皮”

因为早在张自忠还在学兵营当营长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部队开始冬季大练兵,当时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进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说完他马上脱掉了自己的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着张自忠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称号就不胫而走。



铁血忠魂张自忠

1929年,由于训练军队效果显著、成绩卓然,张自忠被冯玉祥升任为西北军第六师师长。这样,张自忠也就更有条件给自己的部队灌输军人所应该有的作风和信念了。

有一次,一位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毫不留情地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他斥责这个营长说:“钱是爹,爹是王八蛋,见了钱连爹都不要了!你今天喝兵的血,明天兵就要吃你的肉!”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张自忠将军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虽然治军严酷,然而这只是他在树立一个军人应该有的风范和准则而已,私下里,张自忠对士兵却是十分关心和亲善的,平日里,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化。



张自忠将军练兵

一支部队,其实归根到底是在执行一个主将的意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张自忠以身作则和公正无私的训练下,张自忠的部队也成为了一支钢铁之师、勇猛之师,素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3年,他所率领的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在长城抗战中奋勇杀敌,喜峰口一战便是他们最铿锵有力地向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宣言。

一个人的血性,其实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张自忠将军放弃优越的环境,义无反顾地走上一条风云激荡的救国之路,其实是源于他对民族和同胞的一种深沉的爱——为什么我会不顾生死,因为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是如此深沉!

02、你们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



张自忠将军

“你们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这句话正是出自张自忠将军之口。说这句话的时间是1937年7月28日晚,指向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华北守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

29军之前在长城一带坚持抗日,并打出了“喜峰口之战”这样让人血脉偾张的热血战役,一度成为民族抗日的一面旗帜。



宋哲元

但29军的这种血性却仅仅是昙花一现。29军军长宋哲元是当时华北实际的最高行政长官。“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宋哲元对于日本妄想全面入侵中国的野心估计不足,又心怀保存实力的军阀思想,一直对日军采取忍让态度,并且还拒绝中央军进入华北地界。

另一方面,为了平复手下将领和外界民众的抗日热情,宋哲元还经常自欺欺人地宣传:“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

宋哲元这种苟且偷生和保存实力的幻想影响了29军的很多将领,也欺骗了华北的很多百姓。然而,狼的本性又岂会因为绵羊的温顺而改变?日本侵略者的脚步又岂会因为29军的避让而停止?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26日晚上,日军驻军司令长官向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在7月28日中午之前,中国军队全部撤出北平”。此时,宋哲元才如梦初醒,方才明白日军是早有预谋要占领华北!

宋哲元马上向29军下达了平津地区防御作战的命令,但是为时已晚,部队防线还未全部展开,日军就像豺狼一样扑上来了。

29军的将士们慌乱中仓促应战,死伤参战,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防守南苑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一天之内,北平外围的所有阵地都丧失殆尽。

情势危急之下,28日晚上,宋哲元向亲信第38师师长张自忠下达了留守北平的命令:“西北军是冯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军现在战线过长,我们要把部队收容起来,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谈判,拖延一个星期……”



宋哲元惊醒得有点晚

值此风口浪尖上,宋哲元让张自忠将军留守北平,去和日本人谈判,就是一个傻子,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军人的气节何在?民族的意志何在?倍感委屈和愤怒的张自忠才会说出前文的那句话。

但是,对于军人来说,服从命令是天职,张自忠的心有不甘和满腔愤怒又能与何人诉说呢?一个成熟的人,总得为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对应的职责吧!唯愿自己即将承受的骂名,能或多或少地发挥一点价值吧,张自忠将军只能这么想了。

28日夜,宋哲元带领大部队撤退至保定,只给张自忠留下4个团以维持治安。

29日清晨,北平城门大开,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了北平城。



张自忠将军能屈能伸

张自忠此前曾受宋哲元派遣与日军谈判过多次,和日军一些将领有过交往。于是,他在日军进城后,积极地利用和日军谈判周旋的机会,尽最大程度阻止、劝诫、拖延日军对北平城和城中军民的伤害。

经过张自忠将军的反复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日军不轰炸北平城、不入驻军队的承诺。这就给他安排进步人士和群众撤出北平、并尽力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几天的拖延,到了8月5日,此时张自忠留守北平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日军也在对他当初“通电独立”的承诺步步紧逼,眼看局面即将维持不下去了。

张自忠将军果断决定来一次金蝉脱壳,他先是躲到一家德国医院里,后来秘密出城,离开了北平。



张自忠被骂成了“汉奸”

出城后的张自忠终于开始接受舆论的反噬,恰如当初他自己预料的一样,全国人民把对29军不作为的愤怒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全部转嫁到了他身上。全国上下都在骂他“汉奸”,报纸上还讽刺说他“自以为忠”。

南京国民政府因他不战而丢弃北平,将他撤职查办。军中还有人建议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经宋哲元、李宗仁力保,他才被安排了一个军政部的闲差,得以平庸度日。

壮志不能伸,铁血不能流,这种憋屈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是窝囊和耻辱的。但是,军人就是不能以个人情绪来主导自己的行为,所以张自忠将军在经历这样一次“人生滑铁卢”之后,并没有自我消沉,也没有埋怨愤懑。而更多的是在跌倒之后,更加深刻地反思,更坚定地积累着力量。



佟麟阁将军

而且,相比于在北平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友佟麟阁和赵登禹,张自忠确实对不战而放弃北平而良心难安,虽然那不是自己的主责,但终究与自己脱不了干系。这种耻辱感和愧疚感,即将成为张自忠将军奋不顾身的巨大动力。

英雄,之所以会冲天而起,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隐藏着浓烈的爱、强大的荣誉感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力。痛定思痛的张自忠将军时刻准备要用热血洗刷掉民族和个人的耻辱。

03、未下战书,先留遗书



日寇越来越嚣张

随着抗日战场形势的日益严峻,张自忠再也坐不住了,他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血书,主动请缨,要求到战场上去奋勇杀敌。他表示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要在后方苟活。

同时李宗仁也极力向蒋介石推荐张自忠。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民族正处危难之时,经过多方权衡,蒋介石安张自忠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59军(原38师扩编而成)。

回到部队后,一直郁郁寡欢的张自忠将军终于可以一展壮志了,他对部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此言一出,闻者落泪,但也恰恰为张自忠将军的最终归宿埋下了伏笔。



整装待发

1938年1月,59军军长张自忠奉命到商丘集结,准备参加徐州会战。2月,他便带领部队在淮河防线取得独自领军后的第一场胜利。张自忠将军忠肝义胆、热血铁骨的拼死之路就此开启,他要洗清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耻辱,他要让所有侵略者付出血的代价,他要让中国土地上永远飘扬着“中国不死”的回响和信心。

在随后的临沂会战中,张自忠不计前嫌支援驻守临沂的庞炳勋部,两人以前在中原大战中曾有过节。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那些个人恩怨又何足挂齿呢?张、庞二位主帅精诚协作、奋勇杀敌,经过七天七夜血战,取得临沂大捷,重创了日军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日军板垣第五师团,为后来的台儿庄战役赢得有利战机。

临沂一战,是张自忠将军的翻身之战,不光国民政府因他建立奇功,撤销了对他的一切处分。而且全国的民众也逐渐看到了这个热血男儿的赤子之心,明白张自忠将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一心抗日的铁血将军。



临沂保卫战

不论是在徐州会战还是后来的武汉会战中,张自忠坚定地服从调遣,哪里需要就冲到哪里,哪里危险他就带人顶上去,他要用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证明自己报效国家之志。既壮了抗日军威,又震慑了日军嚣张气焰。

张自忠将军开始名扬两军,就连日本侵略者也对其十分忌惮,也十分尊重。因为只有真正的英雄,往往才能够赢得敌人的尊重的。

每次上战场前,张自忠都要提前写好遗书,活着回来,就销毁。他是抱着必死之心去参加每一次战斗的,他决心用无所畏惧的意志竭尽全力地守卫着自己身后的土地和国家。



张自忠将军画传

随着张自忠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在1938年11月已被晋升为第五战区右集团军总司令。身居高位,身赴险地,针对张自忠将军经常亲临一线指挥以鼓舞士气的行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就不无钦佩和心疼地提醒过他:“集团军总司令,就不要去一线亲自战斗了!”

但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张自忠却根本没有把个人安危放在心上。将不畏死,兵何偷生?只要中国军民能三军用命,才能寸土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

1940年5月1日,日军发动枣宜会战,15万日军兵分三路,向汉水东岸的第五战区发起总攻。大战初起,张自忠发布昭告全军将士的绝命书:“国家都到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至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前线抗敌,绝不退缩

5月3日,日军攻下长寿店,在田家集对主力38师形成合围之势。前方战事危急,张自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渡河督战。属下纷纷劝阻,连苏联顾问也劝他:“将军自重,统帅深入阵地,如此靠前,闻所未闻!”

但是张自忠却严肃地说道:“身为军人,就是要看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于是张自忠留下副司令坐镇,自己带着74师和军部急行军30公里渡过襄河,奔赴一线战场。也奔向了他光辉伟岸的一生的最终归宿。

张自忠将军就是这样毫无保留、一往无前的赤诚军人,在他的身上和脸上,你永远看不到一丝的畏惧、犹豫和“精明”。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他就是发乎本性地要冲在最前面,舍生取义,杀身求仁。

04、求仁得仁,将军身死天地悲



张自忠将军一心抗日

5月8日清晨,张自忠到达河东岸,随即在一处破草屋中设置指挥部。

当时河东战场的中国部队,有些与总部失去了联系,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中。随着张自忠的到来和指挥部的建立,与各方的通讯重新建立,战场局势有所好转。

由于张自忠频繁发出电令,被日军的通讯部队侦听到电台的位置,进而推断出中国部队指挥部的位置。于是,日军调集3个师团的兵力,准备进攻张自忠的指挥部。

张自忠所在的指挥部,由于连日作战得不到补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13日,张自忠和身边的手下一天只吃了一把豆子。



张自忠将军的绝笔书信

14日,张自忠带领74师和警卫团转移到方家集一带,与日军39师团展开激战,当时日军有6000多人,而张自忠身边却只有1000多人,原本要赶来支援的两部军队因为被日军阻击在半路,一时也赶不过来,情势非常危急。

15日下午,张自忠又带领74师和军部一路杀到南瓜店。第二天,日军主力部队对张自忠所在指挥部发起猛攻。这时,属下都劝张自忠撤退,此时指挥部虽然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但还有东北方尚未合拢,还是可以突围出去的。

但是张自忠却说:“我奉命追击敌人,岂能自行退却!今天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日军集结包围

战争进行到16日下午,74师伤亡惨重,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炮弹如暴雨般落在阵地上。张自忠不得已把手枪营和自己的警卫排派往东山前线支援,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100多个人。

此时的张自忠已身负重伤,胳膊和右腿都被炸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但是他仍然带伤督战,面无惧色。

眼看一个又一个士兵倒下,张自忠心如刀割,此时他已不指望援军的到来,只希望能在死之前多杀几个敌人。他强忍疼痛,提起一把冲锋枪就向日军扫射,十几名日军倒毙。

日军的机枪扫来,张自忠突然向后一歪倒下去,旁边的卫兵奔过来扶他。张自忠突然回头,冲身边几个手下喊道:“我不行了,你们快走!我自有办法解决。”手下几人执意不走,要同总司令一起血战到底。



张自忠将军手令

日军冲上来了,本来已倒在血泊中的张自忠突然站起来,双眼死死地盯住眼前的日军士兵,想要去抓日军手中的刺刀,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随后,日军士兵的刺刀也刺入他的身体。这个勇猛不屈的高大身躯终于支持不住了,猝然倒地,再也没有起来。

南瓜店忽然一片寂静,74师全军覆没。

这位曾经被骂为“汉奸”的将军,用战死疆场证明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志。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身为军人,就是要看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

这个永恒的瞬间值得被铭记——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张自忠将军之墓

那个用刀刺死张自忠的日军士兵叫藤冈,他觉得这个军人不是寻常人,于是他翻动了遗体,在遗体口袋中找到一支钢笔,仔细一看,上面竟刻着“张自忠”三个字。

藤冈大为震惊,于是禀报了上级横山武彦。横山也极为吃惊,一位中国军队的总司令竟然阵亡在前线,没有逃跑!实在不可想象!他不敢确定这事,慎重起见,横山请与张自忠相识的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亲自核验。专田盛寿亲自证实:“没错,就是张君。”

出于对一位真正军人的尊重,日军师团长村上启作命令军医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用绷带包好,放入一口上好的棺木,在场的日军列队向张自忠灵柩脱帽敬军礼,然后下葬,并且立一木牌,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日军飞机

当天,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张自忠阵亡的消息:“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

夜幕降临了,刚刚经历过一场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下起了细雨,淅淅沥沥,伴着阵阵呜呜的风声,好像在诉说着一代将星的陨落。

黄维刚师长率38师和军部特务大队赶到南瓜店时已是16日深夜9时,离张自忠阵亡已过了将近5个小时。

黄师长和官兵们得知总司令阵亡,74师全军覆没的噩耗时,都号啕痛哭,发誓要夺回将军的遗体。

黄师长亲率敢死队在次日夜里采用突袭的方式,抢回总司令的遗体。



誓要夺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

18日上午,张自忠的遗体被官兵们送到了快活铺集团军总部,官兵们仔细查看了张自忠的遗体,发现他全身共伤8处:2处刀伤,6处枪伤。

军医对张自忠遗体重新进行了清洗,又做了药物处理,给将军换上崭新的军装,殓入楠木棺材,然后由8辆大卡车护送前往陪都重庆。

护灵车队经过宜昌时,城内10万群众自发送殡,大街上人人臂缠黑纱,摆满供桌香案,日军飞机三次飞抵宜昌上空盘旋,但是无一人躲避。百姓们对张将军壮烈殉国的敬意已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若没有像张将军这般誓死保家卫国的勇士,哪有百姓们的太平盛世!

那天,日军飞机盘旋许久之后离开,未投下一弹。在宜昌,张自忠灵柩改走水路抵达重庆,一路上,长江两岸沿途群众长跪不起,供桌、香火绵延数里。



蒋介石对张自忠将军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5月28日,张自忠灵柩抵达重庆储奇门码头时,蒋介石率军政大员臂缠黑纱,肃立码头迎灵。

蒋介石登船扶棺落泪,起灵时,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将灵柩护送到码头上的公祭台前。

当天,蒋介石通电全军,对张自忠英勇殉国的精神进行表彰,后来,又追授张自忠二级上将。共产党后来也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张自忠牺牲时年仅49岁,上将军衔,是“二战”时中国阵亡的最高军阶的将领。



张自忠将军永垂不朽

令人感慨的是,两个月后,张自忠的夫人李慧敏才得知丈夫阵亡的噩耗。她17岁就嫁给了张自忠,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很贤德,深明大义。

她说:“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然后,李慧敏把家中事务交由张自忠弟弟,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张自忠从1937年底重新返回部队到英勇殉国的这两年多,他经常亲赴前线指挥,拼了命地往前冲,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北平与日军虚与委蛇的那段经历,使他痛彻心扉。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爱国男儿,他是多么渴望能酣畅淋漓地在战场上与敌人一较高下。



张自忠将军的墓前树立的是民族气节

曾经有历史学家称他为“像谜一样的将军”,说他在平津时的行为和后来战场上的英勇,让人捉摸不透。

但是,张自忠最后用鲜血证明了他的赤子之心——为了国家,他愿毫无保留地献出一切。他是真正的勇士,不仅赢得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崇,还得到了来自敌人的尊敬。

05、总结:张自忠将军精神长存



毛主席为张自忠将军的题词

张自忠将军故去已近81载,青史如鉴,将军的丰碑矗立在青松翠柏的陵墓前,但将军的精神却时刻闪耀在历史的长河和人民的心中。

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都曾亲自为其题写挽词“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和“取义成仁”,而蒋介石也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周总理更称其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张自忠路

中国人民从未不会真正遗忘一个爱国烈士的,张自忠将军的光辉事迹和不屈精神,一直与他曾经拼死守护的山河同在,也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斗士。

恰如张自忠将军战死后,三十三集团军的将士们在以后抗战的岁月里,总是唱着他们的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张自忠将军的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华抗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就是他永垂不朽的原因。



抗战军人之魂

国家死生之大事,岂因个人之祸福而避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世界几千年而不倒,恰恰是因为古往今来有着无数如同张自忠将军一样的热血男儿,宁可鲜血流尽,不可后退一步,捍卫国家安全,绝无退缩半步的可能,战的是中华儿女的决心,争的是中华民族的荣辱。

张自忠将军为国奋不顾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缩影和旗帜,也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图腾和信仰,它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符号,所以张自忠将军永远鲜活地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