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广西兴金滩,假日头三天,民警先后找回25名走丢的孩子,刚还给家长一个,转眼又捡到一个……央视都看不下去了,提醒家长假日人多,请家长一定照看好孩子。


评论区网友可不客气。“往好了想这是国泰民安,说不好听的,就是充话费送的孩子。”“民警不仅捡回了娃,还捡回了巨婴!”有网友甚至恼恨地说,给家长看看打拐的宣传教育片,看完做份试卷,交500元,然后才能领走孩子。



为什么部分90后家长这么不靠谱?

央视选取了两个案例。一名男孩在海边玩耍时与家人走散,独自沿海堤行走约2公里后被游客发现;一名3岁幼童被送至游客服务中心后熟睡,家长1小时后才赶来认领。经了解,该家庭当天携带3名儿童游玩,因疏于看护导致幼童走失。

除去人流密集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是部分90后家长自身的原因。

那个走了2公里的男孩,其妈妈说,“我就是2分钟不见,就去找他”。2分钟家长干啥了?


湖北游客吉先生在评论区"丢孩子不是丢手绢"调侃,底下清一色都是"同款爹妈"——有的蹲在花坛边修图,有的举着自拍杆直播,孩子们早像脱缰的野马窜出了镜头。

现在家长带娃分三派,要么是"手机支架派",把孩子当自拍道具;要么是"佛系放养派",坚信"孩子要经历风雨";最可怕的是"马大哈派",觉得景区有民警"托底"。可他们忘了,民警不是孙悟空,画不出防走失的"金箍圈"。

这是第一个致命疏忽,家长成了低头族,孩子成了断线风筝,解决的办法就是系好防走失绳。


那个走丢的3岁幼童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出现在镜头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他们反映,当时带了3个孩子,可以分析出,另外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带娃的人多,每个人的警惕性就越低,爸爸以为孩子在妈妈那儿,妈妈以为孩子在爷爷那儿,爷爷以为孩子在奶奶那儿,最后导致最小的孩子走丢。多人带娃,要确定“首席监护管”,防止责任分散


这就是第二个致命疏忽,责任分散,多人带娃等于无人看护。

第三是报警不及时。从25个走失案例里发现,超6成家长在发现孩子不见时,第一反应不是找执勤点,而是像没头苍蝇似的在人群里乱窜寻找,很容易错过黄金寻找10分钟。晚报警1分钟,孩子就可能被带离景区;晚报警10分钟,线索就可能被人流冲散。

这个五一,金滩的浪花拍打着沙滩,也拍醒了无数家长: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但民警的守护不该成为家长的"免责金牌",毕竟,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安全更值得你放下手机、系紧鞋带、睁大眼睛。记住,最好的防走失装备,永远是家长时刻在线的责任心。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