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去一次书店?最近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你知道吗?现在的书店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记者变形记”的第五站,虹口融媒的记者来到一家在虹口经营多年的老牌书店“上班”,当一日店员,感受如今书店的变化。

42年虹口老店“新生”

本以为做一天书店店员,主业就是“学卖书”“理书架”,可刚刚在上外书店“上岗”,店长沈红瑛就告诉记者:你错了!

有何“大不同”?还要从老书店的新生开始说起。上外书店创立于1983年,是一家陪伴了多代上海人的老书店。店内囊括了英、日、法、德、俄等25个语种的外语教育和外语学术图书。其中,外语学术类图书陈列销售品种是国内最全的。很多老上海知道,要买外语书,可以去上外书店“兜兜看”。


▲上外书店外景

2019年,经过升级改造,上外书店的“外在”大变样,不仅“颜值”清新,而且还多了深度阅读区、语言测试室等功能区域。尤其步入星空穹顶文化区,抬头仰望,李清照的词和各国各语种文学家、哲学家的佳句“汇成”浩瀚星空,文化和美学的双重叠加,一度把42年老店变成了“网红”。


▲上外书店星空穹顶文化区

上外书店在变美的同时,内在也同步得到了提升。现在,书店经常举办多语种书展、国别主题展和各种文化活动。要承接下这些“有品味”的活动,自然对店员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沈店长告诉记者,和几十年前比,现在的书店店员除了图书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空间设计等复合技能。那些整理书架的忙碌身影,现在既要根据节日主题布置书架展台,也要策划文化展览和活动;既要化身“知识顾问”实时回复读者咨询,还要运营和维护线上书友社群,为爱书人营造氛围空间,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


▲上外书店内景

记者接受连环“考验”

刚了解完职业的前世今生,沈店长就向记者发出了职业小挑战——像一名老店员那样,为书店策划一场“母亲节”亲子手工活动。

店长告诉记者,策划文化活动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具体包括: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环节和流程、活动招募与宣传、准备物料等。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内容繁琐,很考验人的统筹、规划和应变能力。这也是现在书店店员要会的基本技能之一。


▲沈店长正在“带教”记者

“活动要把上外书店的招牌特色融合进去。”沈店长刚在策划会上一抛出问题,就引发了老店员的热烈讨论。轮到记者这个“新人”发言,未免有些忐忑。仗着自己平时“跑”书店新闻条线积累的些许经验,记者想了想,便大胆发言:“我看到进门的书架上,有很多童书,可不可以找一本契合我们活动主题的?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小朋友们引入主题?”

“好主意!”最终,临时同事们和记者选定了引进版童书《妈妈出差那一年》。故事里主人公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情节,与亲子活动的主题完美契合。


▲记者和临时同事们讨论活动举办细节

撰写主持稿、准备物料……一切顺利推进。记者以为自己已顺利“通关”,可没想到挑战还在继续。在布置场地环节,记者刚想把椅子排成一排,沈店长马上就出手制止。她告诉记者,活动场地布置也有不同讲究。这次举办的是亲子活动,因此布置场地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亲子活动的特点,小朋友都想挨着家长坐,而且肯定会经常举手找老师帮忙的。所以,一般举办亲子活动时,要将桌椅摆成“对话岛”形态,在动线设计上给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留出工作空间,同时也留出亲子并坐的空间。除此之外,举办活动时候,参与者都会比较投入,店员还要会控场。


▲记者和临时同事们布置活动场地

从前期策划到中期准备,再到正式开展活动。经过接连闯关,书店“上班”体验终于结束了,复盘了整个过程,记者这才明白,沈店长为何一开始说自己“错了”,也改变了对如今书店的认知。


▲完成职业体验后,记者和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合影留念

“图书+”:实体书店的破局之路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冲击下,实体书店曾一度面临客流量锐减的生存危机。然而,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路径,不少书店成功实现了革新,走出了一条“图书+”的融合发展之路。即,书店的主业仍是卖书,但不止于书。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书店单一售书的局限,将书店变为集“阅读服务、文化体验、社群运营”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唤起了人们对实体阅读体验的兴趣。


▲1925书局举办的电影主题分享会,吸引读者冒雨前来

在具体实践中,书店通过精心策划报告会、读书会、影视鉴赏、文化讲座等雅致活动,既保持了书店的文化调性,又丰富了消费者的体验维度。同时,咖啡轻食区的设置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引入,进一步延长了顾客的驻店时间,提升了消费黏性。特别是针对亲子家庭开发的活动,满足了当代家庭的“遛娃”需求,也培养下一代对实体书店的情感连接。这些举措使书店逐渐积累起稳定的粉丝群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上外书店母亲节手工活动现场

一边是像上外书店这样的老牌书店“华丽转身”,另一边则是新生代书店踏着互联网浪尖,逆势诞生,用个性闯出了自己的路。

建投书局是虹口第一波网红书店之一。它的出名始于颜值——书店最标志性的“穹顶阅览室”。弧形书架与拱形落地窗构成震撼视觉,因酷似《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校,还一度被书迷赠送了魔法书店的雅号。颜值让书店“出圈”,而“图书+”让它坐稳了江湖地位。书店除了一直坚持好传记主题书店的定位外,还跨界举办经济、艺术、社科类高端讲座,吸引学者、企业家与文学爱好者,成为北外滩的文化社交地标。


▲建投书局的“魔法大厅”现在变成了“传记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作为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的配套,1929辛垦书局则以社群为纽带。书局不仅引入了青年夜校,而且还推出“主理人计划”,入住文化人才公寓的住户不仅能参加各种特色活动,而且还能自主策划活动。奥运期间的赛事直播、临摹齐白石的名作、学打手碟、学AI创新……书局举办的各色活动把文化人才们的闲暇时光“填满”了。


▲辛垦书局的青年夜校丰富了青年文化人才的夜生活

此外,位于今潮8弄的乐开书店引入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谷子店”,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店的则在书店咖啡馆里卖起了“朝花夕拾”“呐喊”等以鲁迅先生著作为灵感的咖啡。


▲1925书店内的特色咖啡,让读书多了一份额外味道

书店,是一个纽带,始终连接着爱书的人和文字世界,也逐渐成为一个载体,承托起更多人的“都市时光”。这背后正是书店店员的坚守和努力。

“一日职业体验”结束了,记者也与临时同事们告别。他们说,他们也和记者一样,期盼自己策划的活动能为更多人带去收获,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人有空时到书店逛逛,“追回”一度失去的阅读时光,重拾书香里的快乐。


▲上外书店内景

结束了这一天的职业体验

记者也带上了一本好书

回家慢慢品读

你呢?

想好下个假期去哪家书店了吗?


策划:万彦
记者:万彦、王欣竹
视频:刘文、王欣竹、万彦
图片:刘文、万彦、虹口区融媒体中心资料图、网络
编辑:万彦、王欣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