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貂蝉,貂蝉就是米脂人
在陕北黄土高原流传着一首广为人知的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歌颂的是陕北地区的四大宝贝,排在首位的是米脂的姑娘,“婆姨”在陕北方言中是“姑娘、媳妇”的意思。
历史上,米脂的确以“盛产美女”而闻名,“四大美女”中有着“闭月”之美的貂蝉便是这里人。本文的主人公张梅也来自米脂,原本就以美貌被称为“陕北一枝花”的她,更是因为与林彪和徐介藩的两段婚姻而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
01、为逃婚而结婚:林彪与张梅的婚姻,开局就不纯粹
年轻时的张梅
张梅,原名刘新民,1919年出生于陕西榆林米脂县一户农家。她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党员,因为带领乡亲们反抗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而被捕入狱。受父亲影响,张梅不满16岁就到陕北苏区的国民经济部做宣传工作,并于1936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组织安排她进入位于定边的中央党校学习。在当时的校长董必武的努力下,中央党校从荒远的定边迁到了延安,张梅也借着这个新的开始,把自己的名字从“刘新民”改为“张梅”,随学校到了延安。
张梅身材匀称,面容清秀,长长的睫毛更是为她清秀的面庞增添了几分灵动。凭借出众的外表和开朗活泼的性格,张梅在延安格外引人注目,被誉为“陕北一枝花”。
1937年初的一天,董必武陪同时任红军军政大学校长的林彪到中央党校参观。他们走进一间教室时,张梅正在埋头整理笔记,听到有脚步声靠近,就抬头看了一眼,只见校长和一位不苟言笑、其貌不扬的首长在一起。张梅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董必武就示意她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张梅也就又埋头整理笔记了。
然而,正是这不经意的抬头低头,却让林彪惊为天人,不禁对这个女学生从上到下打量了几遍。一走出教室,林彪就向董必武打听张梅的详细情况。
延安时期的林彪元帅
自古英雄爱美女,美女亦难过英雄关。
当时,年纪轻轻却战功赫赫的林彪将军早已声名在外,心中暗暗仰慕林彪威名的张梅,初时还难以把那个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和眼前这个身形瘦小、沉默少言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董必武等人的牵线搭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情窦初开的张梅对比她大12岁的林彪从崇拜、好奇转为热烈的爱慕,而张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活泼性格也深深吸引着这个年届30还尚未成家的男人,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郎情妾意的情投意合之下,进入婚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1937年6月,认识仅半年的张梅和林彪在延安结为夫妻,“陕北一枝花”与相貌平平的年轻将军走到一起,也是令当时很多人颇为意外的。
其实,一向沉稳冷静的林彪之所以这么快就决定结婚,除了确实喜欢张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却不曾告诉张梅。原来,林彪早就是有婚约在身的人了,只是那是一场未经他同意的包办婚姻,对方名叫汪静宜,生日比林彪小一天。两人的父亲是挚友,在林彪7岁时就为孩子们定下了这门亲事。
汪静宜和林彪
长大后的林彪深受新思想影响,自然对这种旧式婚姻抗拒至极,连带把厌恶的情绪暗暗集中在汪静宜身上。
1925年10月,林彪借考黄埔军校的机会,与家里断了联系,以逃避那桩令他头疼的婚事。直到第二年年底,他的父亲林明卿才收到儿子来信,得知儿子正随军在武汉修整,便以林彪母亲病危托谎,把儿子骗回家要他与汪静宜结婚。
得知上当的林彪不敢明着忤逆父亲,于是跑到汪静宜家对汪静宜的父亲说,这次假期只有4天,不可能仓促地把婚事办了,等北伐一结束,他就回来与静宜完婚。
然而,从北伐结束一直到在延安稳定下来这中间近10年时间,林彪怕家里逼他回去兑现承诺,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过。直到遇到张梅,在张梅的开导和劝解下,林彪感到家人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才主动和家里取得了联系。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和母亲陈氏
没想到,林彪的父亲在得知林彪在延安落脚后,立刻让他把汪静宜也接到延安成亲。
为了断绝家里的念想,林彪很快就与张梅步入婚姻,并且直接把他和新婚妻子的照片寄回家里,以与汪静宜彻底撇清关系。
林彪的举动令家人无可奈何,只能厚着脸皮向汪家解释。可怜的汪静宜,在旧式道德的束缚下,竟然只认林彪一个人,直到1963年秋撒手人寰也没有嫁人。不得不说,这是一出“吃人礼教”导演的活生生的悲剧,汪静宜则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林彪有婚约在身的事实,他因为不承认,所以在与张梅交往时就没有告诉她,但他为逃避一桩婚姻而迅速地进入另一桩婚姻的行为,确实为他和张梅连“七年之痒”都没有走到就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02、 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姻里不只有爱情的滋润,还有柴米油盐的打磨
张梅的照片
婚后仅仅两个月,沉浸在浓情蜜意中的林彪就不得不暂时告别新婚妻子张梅,先去洛川参加会议,接着率军赶赴山西抗日前线,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八路军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的胜利。
1938年2月,林彪奉命率领一部分部队到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3月初,部队在经过隰县以北的千家庄时,林彪由于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而且骑着洋马,被当地驻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当成是日军来袭,开枪误伤。
林彪回到延安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党中央决定安排他去苏联养伤。他先坐汽车到达兰州,在那里等张梅到达后一起出国。但由于苏联方面安排来接他的飞机先行到了,林彪就先乘飞机去了苏联。而张梅此时已经怀孕数月,当时路况也远不如现在平坦,她一路颠簸,到了兰州才知道丈夫已经独自出发了。连日疲累加上没能在兰州见到丈夫的伤心,使张梅一到兰州就小产了,生下一个男婴。
尽管张梅尽心尽力照顾了两个月,孩子还是不幸夭折了。伤心欲绝的张梅只得独自埋葬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整理好心情,然后才赶赴苏联,与林彪团聚。
林彪和前妻张梅的合影
都说小别胜新婚,婚后一直聚少离多的张梅和林彪,在苏联总算有了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机会。
一开始,林彪觉得张梅为了他,一路过来受了不少委屈,因此对她在愧疚之余,也是尽量哄她开心,以慰她丧子之痛。张梅则在心疼丈夫病痛的同时,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因此,二人在苏联团聚之初,过过一段相敬如宾、温馨甜蜜的幸福日子。
但是,婚姻里不只有爱情的滋润,还有柴米油盐的日常打磨。张梅和林彪朝夕相处久了,两人性格方面不和谐的碰撞也越来明显。
林彪、张梅合影
比如张梅性格活泼好动,热情开朗,加上正值20岁的青春年华,正是渴望通过交际来展示生命活力的时期;而林彪则性格沉稳,寡言少语且不喜社交,相比热闹欢乐的宴会,他更愿意在家里享受不被打扰的安静空间。
加上因为当初的枪伤可能伤到了神经,林彪从此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症,不但怕水、怕风、怕光,而且一紧张就会出汗。慢性伤痛的折磨使林彪逐渐愈加敏感、暴躁,还越来越多地限制妻子的正常活动,尤其是社交。
每当苏联方面邀请他们出席或参加宴会、舞会时,林彪不但自己不参加,还强行阻止妻子也不许参加;甚至在平日里,即使张梅已经做完了照顾他的一切事务,他也会蛮横地要求张梅在家里陪他,而不允许她走出家门,有半刻的疏解。
一开始,张梅还能体谅丈夫,认为自己作为妻子,照顾伤病的丈夫是理所当然,哪怕丈夫脾气不好,也是生病引起的,她也是能忍则忍,因为知道丈夫是爱她的。但是天长日久,她发现哪怕自己做得再好,对方也难以给她自由活动的空间时,出口成伤的争吵也就越来越多了起来。
张梅和林彪的生活分歧越来越大
张梅渴望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来释放自己的性格,而林彪却希望张梅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在日渐频繁的争吵中,彼此之间的爱意也即将被消磨殆尽。
事情原本是有转机的。1941年冬,张梅在苏联生下她和林彪的第二个孩子——女儿林晓霖。34岁的林彪第一次真正当上了父亲,喜不自胜的同时为女儿取了“晓霖”这个名字,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有所缓解。
但是缓解归缓解,两人还是开始各自反思他们婚姻的问题与出路。
此外,这期间发生的一段小插曲,令他们的婚姻再次走向崩溃的边缘。就在张梅辛苦地怀孕、生产期间,林彪见到并认识了被称为“红色公主”、正在苏联学习戏剧的孙维世,被她通身浓厚的艺术气息所吸引,并不顾一切地向她表达了爱意。孙维世虽然涉世未深,但在惊讶之余,还是果断地婉拒了林彪将军的追求。
孙维世吸引了林彪
垂头丧气的林彪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步行动,就接到了中央要求回国的通知,张梅也很快获悉了丈夫对自己的背叛。在婚姻中几近窒息的张梅,断然拒绝了林彪提出一起回国的建议,决定带女儿留在苏联。
林彪自知理亏,也就没有强求,只是舍不得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于是在临行前对张梅说:“你在这里把孩子带好,把我女儿养大。你要学好俄文,将来回国当我的俄文翻译。你回来时,我骑马去接你。”
03、一封短信,她从“妻子”成为“前妻”
林彪和张梅的女儿林晓霖
1942年2月,林彪带着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女儿晓霖的不舍与牵挂,经由新疆回到延安。张梅则带着女儿林晓霖留在了苏联。当时,两人都不曾想到,他们的婚姻,实际上也就到此为止了。
由于战争形势恶化,原先由共产国际接待和管理的各国的共产党员,都被从莫斯科疏散到了其他远近不一的城市,专门照顾我党烈士后代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也被转移到了距离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
1943年,张梅与贺子珍等人一起被安置到了伊万诺沃的国际儿童院生活。在那里,她们受到了新上任的院长玛尕洛夫和他的妻子伊莲娜·尼古拉耶夫娜的严重歧视和非人的虐待。
位于伊万诺沃的国际儿童院如今依然开放着
在莫斯科时,她们与外国人交往,都有随行的翻译,因此她们当时并不会、也没有学过俄语。但是到了国际儿童院,举目无亲且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找工作的张梅和贺子珍,却被认为是在故意偷懒,被分配了缝纫、帮厨,为低年级学生补衣服、教中文等工作。
有很长一段时间,张梅和贺子珍一样,只能整天困在儿童院的教师楼里,几乎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由于物资极度紧张,加上院长的虐待,她们每天只能靠一点点土豆充饥,吃得甚至比孩子们还少。尤其到了冬天,孤独、寂寞、饥饿、寒冷甚至伤病常常同时袭来,在反复折磨她们的同时,也刺激着她们为了迎接新生活而勇敢地活下去。
在这期间,张梅在照顾女儿和工作的同时,开始学习俄语。她依然记得丈夫离开之前对她的嘱咐,学好俄语,将来回国当他的俄文翻译。虽然分别时,张梅的心里憋着一股气,但他毕竟是孩子的父亲。况且,在异国他乡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对故人的思念也能暂时转移和缓解现实中不得不去承受的痛苦。
张梅和女同志们的合影
只是,张梅自从与林彪分开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消息了。她当时还不知道,那个信誓旦旦地承诺将来骑马去接她们母女的林彪,早在回国半年后,就与女子大学的叶群打得火热并迅速结婚了。直到1946年秋,罗荣桓夫妇前往苏联治病时,林彪才写了一封短信,托他们带给张梅。
信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告诉张梅,他已再婚且育有子女,让张梅不用等他,可以择人再嫁。寥寥数语,字字戳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张梅和林彪彻底一别两宽,不复再见。
多年后,据女儿林晓霖回忆,父亲的信对于当时的母亲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只有5岁的她不得不被彻底寄养在保育院,因为母亲要工作,还要学习,要尽一切努力养活她们母女俩。张梅的善良、乐观和坚韧,在女儿心里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林彪和叶群
1948年秋,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张梅终于带着7岁的女儿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进入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虽然她只有中学文凭,而且也是近30岁的年纪,但还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拿下了大学的课程,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医生。
由于在苏联学了不少俄语,解放初期,中央卫生部派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张梅还被安排担任随团翻译。
人生跌到低谷之后,只要自己肯努力,剩下的就一定是反弹。张梅虽然在感情上经历了与林彪婚姻的失败,但本来在文化程度上并无优势的她,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实现了自外而内的蜕变,成为了一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现代女性。
在医院里,待人温和、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张梅总是受到同事和患者的赞扬。得知她离过婚,热心人便开始为她四处张罗对象;可是一听说她是林彪的前妻,就没有人敢再向前一步了。这让张梅很是不满:“我倒不是多希望或者多需要一个伴侣,只是我就是我,不是林彪的前妻。凭什么都因为我是他的前妻而避之不及?”
04、君若盛开,芬芳自来:与徐介藩的幸福结合
张梅(后排右一)
由于挥之不去的“林彪前妻”的人设,在很多人眼里,张梅大概就要在工作和女儿的陪伴下度过余生过了,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知道“林彪”这个名字的人太多,而敢于坦然面对他的却少之又少。
但是,君若盛开,芬芳自来。对于认真对待生活的人们,生活也往往会悄悄地报以意想不到的惊喜,令他们得偿所愿。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张梅把一切心思都用在提高医术和减少病人痛苦方面。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日渐增多的实践经验,加上心无旁骛的工作态度,令张梅在短短几年内便做到了科室主任的位置。
徐介藩将军
1952年,张梅所在科室收到一位从朝鲜战场送来的伤员,名叫徐介藩。徐介藩原本在外交系统工作,毛岸英牺牲后,徐介藩于1951年4月被调到朝鲜战场前线,担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负伤后被送回东北的医院,由张梅所在的科室负责治疗。
接触中,在苏联长期生活过的共同经历使张梅和徐介藩很自然地熟悉起来。张梅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的举止,以及年轻靓丽富有活力的外表,都吸引着徐介藩对她进一步的了解。
当得知张梅是林彪的前妻后,徐介藩的好友和同事们纷纷劝他知难而退,毕竟当时林彪的声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徐介藩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不畏人言,坚定地选择与张梅在一起。他曾不以为然地说:“她是林彪的前妻又怎样?反正他们都离婚了。”
徐介藩和张梅的合影
其实,在很多方面,徐介藩与林彪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存在。他比林彪大6岁,是比林彪早一期的黄埔三期的步科毕业生,说是林彪的师兄也不为过。1926年入党后赴苏联,先后在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和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就直接被苏联内务部门留任,先后在远东地区和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过,还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担任作战参谋和科长。
抗战爆发后,徐介藩多次要求回国直接为抗日战争出力,但由于工作能力极为出色,苏联方面多次拒绝了他的意愿,党组织也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需求,没有答应他的请求。直到1948年3月,苏联方面才通过了他的回国申请,47岁的徐介藩终于得以回到魂牵梦绕整整20年的祖国怀抱,进入中共中央东北编译局,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的总编辑。
徐介藩参与了1955年的授衔典礼
新中国成立前夕,徐介藩与王稼祥一起被派往莫斯科,一边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同时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中苏两国建交后,徐介藩被任命为我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又参与了我国驻赤塔领事馆的筹建,担任总领事。
在苏联生活、工作多年的徐介藩曾有过一次婚姻经历。1933年,32岁的徐介藩与仰慕他多时的苏联姑娘马尔多夫斯卡喜结连理。二人感情一直很好,育有三个女儿。1948年徐介藩回国时,妻子和女儿也都随他回到国内。但是在1950年,马尔多夫斯卡因为罹患癌症而不幸去世,悲痛万分的徐介藩为了更好地投入国内的工作,忍痛把三个女儿托付给她们的外婆照顾。
了解彼此的经历之后,两个同样饱经沧桑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知音。本来就对“林彪前妻”的身份耿耿于怀的张梅,对于徐介藩“有知而无畏”的态度,自然也是十分欣赏。
徐介藩发言的照片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勋时,革命资历颇深的徐介藩被授予大校军衔,引得很多人为他叫屈,认为怎么也该被评为少将的。但徐介藩却并不介意,反而诚恳地认为自己在苏联太久,为祖国与人民做的事情太少。
由于曾长期在国外生活和工作,徐介藩成了我国授勋时唯一没有佩戴人民军队勋章的开国将军。
一年后,55岁的徐介藩和37岁的张梅终于把对方与自己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组成了新的家庭。婚后,二人以自己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十分精心地呵护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家,像平常夫妻一样,在温馨的氛围中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地陪伴彼此30多年。对于张梅和林彪的女儿林晓霖,徐介藩也是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05、简短的结语
张梅回归平静的生活
1961年8月,周总理亲自签署晋衔命令,晋升徐介藩为少将军衔。特殊时期,已经离休的徐介藩被隔离审查长达数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解除审查。期间,他患上了脑血栓后遗症,妻子张梅便一直守在身边,对他悉心照料。
1983年4月16日,82岁高龄的徐介藩将军永远地离开了陪伴他27年的妻子张梅,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张梅与徐介藩将军的婚姻,或许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王菲的《红豆》里所唱的: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只是他们没有“也许”,而是笃定地与对方走过了27年细水长流的温暖。从此,张梅便和女儿、孙辈们一起生活,云淡风轻,了无牵挂。
徐介藩和林晓霖
2005年,85岁的张梅老人获得我国和俄罗斯政府分别颁发的两枚荣誉勋章,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
如今,102岁高龄的张梅老人依然健在。她的一生,不仅见证了我国从民族危亡到独立自强再到如今实现伟大复兴的漫长且艰难的历程,更展示了一名现代革命女性经由挫折、磨难而不断觉醒、成长以至成熟,最终归于风轻云淡的人生旅程。
张梅老人年轻时的美貌,和她与徐介藩将军的幸福婚姻固然令人羡慕,但她在面对不如意的人生境遇时不卑不亢、勇于进取的精神似乎更值得我们学习,在繁华过后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则更值得人们借鉴。
衷心祝愿张梅老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