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是五一劳动节的最后一天,很多人此时正在返回的路上。
而今天我们也迎来了立夏节气,这是许多农民比较关注的一个节气。
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与立春、立秋、立冬并称“四立”,在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黄经达45度时,便是立夏时节。
“立”为开始之意,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自此告别春天,开启夏天的篇章。
此时,万物进入快速生长期,蛙鸣渐起,蚯蚓破土,王瓜藤蔓攀爬,大自然奏响了一曲热烈的生命之歌。
因为立夏在民间被视为是夏季的起点,所以每当立夏节气到来时,人们也会关注后面不久就要到来的三伏天了。
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夏季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也是最难熬的,那么近的三伏天热不热呢?老话说“伏天热不热,看立夏”又该怎么看呢?
三伏天是小暑与处暑之间的时段,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传统推算方法里,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
三伏天通常持续三十,或者是四十天,此时地表热量不断积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造就了酷热难耐的天气。
北方以干热为主,高温天气一般持续5 - 7天,极端高温可能超40℃;南方则是闷热,高温天气往往长达20天以上,甚至可达35天左右。
而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20日开始的,一直到98月19日出伏,整个三伏天是30天,相比于往年今年的三伏天要短一些。
“伏天热不热看立夏”,这是一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蕴含着古人对气象规律的深刻洞察。其中在民间还有众多农谚都以立夏的天气状况来预测三伏天的炎热程度。
例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思是立夏若晴朗无雨,预示着夏季少雨干旱,农田无需频繁耕作,农具可闲置。干旱往往伴随着高温,间接表明立夏晴,三伏热;
还有“立夏刮北风,伏里似火烘”,立夏时刮北风属于“逆风”,易导致空气干燥、水汽不足,若当天北风呼啸,预示着三伏天雨水稀缺,烈日炙烤大地,酷热难耐;
“立夏雷唱歌,四十五天旱”,因为夏季雷雨多为局部短时强对流天气,若缺乏持续稳定的水汽输送,整体仍可能干旱炎热。
在我的家乡这边,老辈人就常念叨:“立夏日晴,三伏天热”,就是说在立夏节气这天是晴天,预示着三伏天很热。
当然,农谚也存在地域差异。南方有“立夏小满,江河水满”之说,强调此时降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华北地区则更关注“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提醒农民防范干热风。
不过,综合来看,立夏当天的风向、湿度、降水等情况,确实成为预测三伏天热度的关键“信号”。
如今,现代气象科学通过先进的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数值模型等技术手段,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天气。
但古老的农谚并非毫无价值,它承载着千百年的农耕智慧,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总结经验的结晶,反映了特定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