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去非洲去救难民,我先把自己的祖国做好,再去做别人!”



时至今日韩红的话含金量还一直在上升,中国有这么多人帮不过来,为什么要帮外国人呢?

“巴铁”这词儿,听着就透着一股亲近劲儿,网络上也到处都在讲,巴基斯坦老百姓对中国人有多热情友好。



环球旅行博主老莫最近从非洲去了趟巴基斯坦,带回来的故事,却像加了点儿不一样的调料。

他说在那边,自己感觉不像是兄弟,倒更像个行走的“中国钱包”……



真实的“巴铁”

老莫本也抱着对“铁哥们”的期待去的,谁知到了当地,发现不少人的眼神里,似乎少了点传说中的热乎劲儿。甚至有人冲他反复念叨一句他听不懂的话——“秦腔穷”。看对方那表情和说话的劲儿,老莫估摸着,这大概不是啥好话。

经济上的体验更是让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找个便宜点儿的旅店落脚,结果发现人家好像不怎么接待外国人。



没办法,只能住进指定的、价格更高的酒店。一个有床、卫生间、电视、空调的普通标间,一天要105块人民币。这还不算完,想用空调?行,每天再加40块。老莫心里嘀咕,这条件放国内,这价格可真不算便宜。

更让他觉得不舒坦的是,酒店明明写着下午两点退房,可从上午十一点多,就有人不停敲门,催着问要不要续费。



出门打个车,也像闯关。一次老莫要去大概10公里外的医院,路边呼啦围上来好几个出租车司机,有时四五个人抢着拉他。他挑了一辆车,想问清楚价钱,可不管是用英语还是翻译软件比划,司机大哥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死活不报价。

等到了地方,司机张嘴就要4000卢比,换算过来差不多105块人民币。老莫觉得这价钱太离谱,想砍价,对方根本不搭理。最后还是医院的医生出面帮忙,才把价格降到了90多块。



有意思的是,看完病回程,医生帮他用打车软件叫了车,同样的路,软件显示才900卢比,合人民币大约77块。这下可把老莫气着了,他忍不住吐槽:“还巴铁不巴铁呢,他就是坑你!”

走在街上,老莫也常常不得安生。总有小孩跟在屁股后面,伸着小手要钱,嘴里不停喊“China,China”。他仔细观察,这些孩子瞧着也不像没爹没妈的流浪儿。不光是小孩,有时候身体好好的妇女,甚至是看着挺壮实的年轻小伙子,也挺自然地朝他伸手。



有一次的经历,让老莫对这现象有了更深的琢磨。他在一个板球场附近溜达,看见土堆上有几个孩子特热情地朝他招手。他好奇地走过去,发现那儿是用破布和木棍搭的棚子,一看就是贫民住的地方。没一会儿,他就被一群大人小孩给围住了。

一听说他是中国人,立马就有人开口问:“中国人,你给我们带礼物了吗?”老莫一愣,说自己头回来,不知道这边情况,没准备礼物。谁知对方紧接着说:“每个来我们这边的中国人,都会准备礼物的。”然后,人群就开始七嘴八舌,让他给买点米、面、油这些吃的用的。



这场景让老莫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瞅见人群里好些二三十岁的年轻男人,身强力壮的,要么懒洋洋躺着,要么就那么站着。他心里犯嘀咕:为啥不去干点活呢?就算去工地搬砖扛水泥,也能给家里挣点钱,改善改善生活吧?总比干等着别人给强啊。

老莫不是没同情心。他说起以前在西藏,好几次帮助当地有困难的人,事儿还上过西藏电视台。他也常往国内一些穷山沟跑,帮衬那里的人。



可在那些地方,老乡们就算再穷,也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你,给你端茶倒水。从没人主动伸手要东西,有时候你硬塞钱给他们,人家还会推辞不要。



可这次在巴基斯坦贫民区,当他表示没法满足大家的要求后,一个看着也就十几岁的小姑娘,居然带着质问的口气怼他:“你是中国人吗?中国人都会给我买礼物的!”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真把老莫给惹毛了。

谁惯出来的?

老莫琢磨,这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猜,八成是以前有些中国的自媒体人,为了拍视频、赚流量,跑到这儿来就发钱发物,搞得挺热闹。



时间一长,可能就让当地一部分人养成了习惯:看见中国人,就等于看见了援助和礼物。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

对于这种“明码标价”式的索取,老莫最后选择了硬气一把,直接拒绝。他说得很明白:“我不惯着他们,我只帮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次经历让老莫想起了歌手韩红说过的一句话:“我先把自己的祖国做好,再去做别人的慈善。”这话当时还有点争议,有人觉得格局小了。但结合老莫的见闻,这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毕竟,我国内部也还有不少需要帮扶的地方和人群呢。先顾好自家人,好像也没毛病。



有句老话叫“斗米恩,升米仇”。意思是说,你给别人一点小恩小惠,人家会感激你。可你要是给得太多、太久,让对方形成了依赖,一旦哪天给少了或者不给了,人家可能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怨恨你。

就像那个段子说的:一个男的天天给路边乞丐10块钱,后来结婚了手头紧,改成给5块。结果乞丐反倒不乐意了,质问他:“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去养别的女人?”这虽然是个段子,却也点透了人性里那么点儿复杂的东西。过度的、不求回报的援助,有时真未必能换来珍惜。



老莫把这些经历拍成视频发出来,网上也炸开了锅。不少人赞同他的看法,觉得他掀开了“巴铁”光环下可能存在的另一面。说白了,就是有时候我们的好意,并没被当回事儿,反而被看成了理所应当。

当然了,任何国家都有好人,也难免有那么些只认钱的人。老莫的个人经历,只是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主流宣传的视角。这事儿不禁让人琢磨:到底是谁,在不经意间把一些人的“臭毛病”给惯出来了?



又是谁,在一片友好的宏大叙事下,可能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互相尊重和平等?这些问题,恐怕没那么容易找到答案。

结语

看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也许保持点儿开放心态和独立思考,比轻易接受一个标签更靠谱。毕竟,真实的世界,总是由无数复杂的细节组成的,远不是一个“铁”字就能简单概括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