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总觉得,兄弟姐妹都挺好,热闹、有依靠。可真到了中年,你会发现,感情这东西,没那么简单。尤其在一个家里孩子多的情况下,很多事慢慢地就变了味儿。

下面这些现象,很多人都经历过,特别是过了五十以后,看得更清楚,也更辛酸。



一、爸妈偏心,是很多人心里过不去的坎

小时候可能还能笑笑就过去了,可到了这个年纪,还会有人提起,“爸那时候就偏心你,什么都给你”,或者“妈生病那会儿我一个人忙前忙后,你人影都没见着”。

嘴上不说,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这些年,兄弟姐妹之间其实早有分歧,只是碍着父母还在,才勉强维系着表面的和平。



二、谁混得好,谁就成了“全家指望”

家里总有一个走得早、混得好、赚钱多的。结果呢?这个人就变成了“万能胶”——谁家孩子上学了、谁家要买房了、爸妈看病要钱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她)。

刚开始可能还觉得自己有能力,多帮点也无所谓,可帮久了,心也就凉了。自己不但没落着感激,反而成了被埋怨最多的那个。



三、钱这事儿,一谈就伤感情

说白了,现在亲情越来越经不起算计。谁家请客,谁出多谁出少,大家心里都像算盘一样算着。

轮流照顾爸妈、分摊费用,表面上公平,其实不少人心里都在较劲。有人多出一点不吭声,有人少做一点还觉得自己吃亏。

久而久之,就成了“各过各的”,连过年都变得敷衍了。



四、不是谁最厉害,谁就能管住这个家

兄弟姐妹多的家,要想不散,其实就靠一个“会来事”的人。这个人不一定最有钱,也不一定说话最硬,但一定是最懂分寸、会说话、办事公道的人。

只要这个人在,家里吵归吵,至少还能坐下来吃顿饭。可一旦这个人退了、老了,整个家可能就真的散了。



五、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就淡了

说到底,大多数家庭靠的是父母在维系。父母在,哪怕再忙,每年也得聚一聚;父母一走,谁都开始忙自己的,来往越来越少,有的一年都见不上一次面。

更别说如果牵扯到分家产、分房子,平时看着好好的人,分分钟翻脸,亲情说没就没了。



说句实在话:

不是兄弟姐妹多就一定不好,也不是姊妹多就一定有隔阂。关键是有没有人能看透这些复杂的人情世故,扛得起这个家,带着大家把感情维系下去。

别等到爸妈走了,才想起那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那时,想聚就难了,想亲也晚了。

真心希望,多子女的家庭,别被小账算散了,别被面子问题堵死了。再亲的人,也得靠经营;再深的感情,也会被忽视冲淡。

有矛盾可以说,有问题可以谈,别让这一场亲情,最终只剩一地鸡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