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今天的梨园口纪念馆里,陈列着不少工农红军血战临泽的横幅,每一幕场景都会让人胆战心寒,而就在这一系列的长条横幅里,有一位年轻的军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陈海松

这位年轻的军官叫陈海松,是红9军的政治委员,在梨园口会战中他慷慨就义了,当他的尸体被战友们发现后,全军上下一片哗然,此时的陈松伶身中8枪,腿上的横肉被炮弹炸成一团,惨状让人痛心疾首。

当朱德总司令听到陈海松牺牲的消息后,含泪痛惜道:

“这可是红四军最年轻的军级指挥员!他这一死红军队伍失去了一名不可多得的大将。”

作为陈海松前领导的徐向前这样感叹:

“九军的军队建设离不开他,他的离世让军队失去了主心骨。”

那么问题来了,陈海松为何能让共和国的两位元帅有着如此感慨?他在革命斗争生涯当中有哪些非凡的成就?



从孩子王到红军战士

1914年陈海松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陈海松两岁那年他的母亲便病逝了,而他的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无暇照顾他的生活。

于是善良的二叔、二婶便好心收留了他,在叔婶的精心培育下,陈海松顺利地考入私塾。

小时候的陈海松学习很刻苦,别人家的孩子忙完农活便上床睡觉了,而此时的陈松却在煤油灯下勤奋学习,凭借着超常的记忆,他很快便将《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熟读完。

此后在书斋先生正确引导下,陈海松在历史、哲学、地理、军事等方面有了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对历史上的大纵深作战极为感兴趣,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军事理论陈海松还特意托人买了很多军事的连环画。

受古典武侠小说的影响,陈海松从小就有一个行侠仗义的梦。



儿童赤卫团

为了圆这个梦,他经常和一群小伙伴玩劫富济贫的游戏,通过长期以往的演练,陈海松非凡的带队能力便显现出来,这为他后来成为儿童赤卫团队长提供了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长江中下游地带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很幸运的是陈海松的家乡宣化县成为了中共从事游击战争的据点。

在这里湖北地下党组织展开了打土豪、分良田的斗争,此外根据地方武装发展的特殊需要中共湖北省委还在宣化县创设了多维度的红色赤卫队,这些赤卫队在播撒革命火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受革命思想的影响,陈海松对参加工农红军有了很大的兴趣,当他将参军的想法告诉家人们时,却遭到一致反对,就在他对未来迷茫之时,奇迹却意外地发生了。

1930年春天的上午,陈海松正在田间锄地,这时一支身穿灰色军装的队伍突然从他的身边走过。



看到军人头上佩戴的红色五角星,陈海松的心终于颤动起来,于是他立马扔下手中锄头,向大部队方向跑去。

经过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徐向前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见到机会来了。

陈海松便向红军的首长说明参军的缘由,然而红军首长们看他年龄不够格,便拒绝了,眼见希望将要落空,陈海松赶紧跪地乞求。

看到陈海松如此诚意满满,经红军首长商议后,他被收留下来了,参加红军后陈海松先是被编入红1师36团做了一名普通的通信员。

后来经过上级部门商议,便将他安排到许世友身边当勤务员,此时的陈海松才刚满16岁。

双桥镇之战让陈海松成为了焦点

1931年3月初国民党34师在京汉铁路沿线附近加固了多道防护墙。



京汉铁路

原来许昌的第36师在第二次反共围剿中失利,军用器械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为了防止红28军实行突袭,许昌督办便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来急电。

其主旨是希望驻守在长江沿线的国民党第31师、第34师做好军用器械的运转工作,而平汉铁路便是运转物资的重要干线。

为了防止中共对平汉铁路附近的基础设施进行大破坏,国民党34师才重重布防。

获此消息后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便在平汉铁路必经之处信阳至广水一带设下埋伏,在这里摧毁了京汉铁路沿线的防火墙,并奇袭了李家寨、柳林车站,战火直接逼近军火库大本营信阳。

在这个危机时刻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立刻调派第6、第20路军从信阳向罗山南进,武汉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则派第31师主力从广水向信阳西进,国军第34师在师长岳维峻的指挥下率3个步兵营1个特务连从阳平口向双桥镇进发。



国民党军队

国军本以为投入大量的兵力,就可以让红军主力知难而退,但是他们这次失算了,此时红4军的两个预备队早已经在孝感县附近的双桥镇设下埋伏。

等岳维峻进入双桥镇西南的尖鸡岗之时,许世友所率领的红28团和33团立即发动强烈的攻击,等到岳维峻反应过来之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就在这时候陈海松手持钢刀,在红33团先遣部队掩护下,迅速向双桥镇附近的罗家城稻场挺进。

在红4军两路军队内外夹攻之下,岳维峻麾下的3个步兵营顷刻之间被杀得七零八落,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红4军歼灭敌34师两个旅,击毙敌军1000多人,缴获长短枪两千多支,赢得双桥镇保卫战最后胜利。

而在这次战役中陈海松因作战勇猛被红12师师长陈赓破格提拔为红12师36团3营政委,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营级干部,此时他才只有17岁。



时任12师师长陈赓

命运多舛却可以化险为夷

双桥镇战役结束不久,许世友因工作需要调离了红12师36团,余天云成了36团新团长,就在人事调动公布不久,红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如日中天的陈海松跌入谷底!

1931年11月,张国焘便受国产国际委派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巡滋政事,那时的国产国际的宗旨是“希望红军将有生力量放在攻打国民党中心城市上”,但是红四方面军却一致坚持向川黔进发。

眼见劝说无效,张国焘便开始展开肃反运动,这样下来就有不少红军将领遭到造反派无情的批斗,而陈海松也因此受到牵连,好在红36团团长余天云极力为他辩护,这才让陈海松躲过一劫。

这次肃反运动后陈海松的职务被撤销了,他成了红12师36团3营9连的一名普通战士,尽管有点不甘心,但是陈海松却并没有气馁。



1932年6月,陈海松随同红4军第12师参加了著名的商潢战役,在这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中陈海松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敌军围困在秦淮谷底,他高超的军事作战能力再让红12师的师长陈赓陈赞不已。

商潢战役结束不久,陈海松随红4军参加了潢光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陈海松利用心理战术成功策反了国军一机枪连连长。

在这位连长的指挥下,陈海松利用灵活的运动战术将国军第73师围困在双柳树河附近,这便让国军56师南援潢川的计划落空。

为红11师攻占璞塔集,歼灭潢川的国军第57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凭此一战陈海松在红4军的威望得到极大的提升。



转战川北开辟红色政权

因为陈海松在潢光战役中表现突出,在陈赓的大力支持下,陈海松被提升为36团学兵连指导员。

在这学兵连他负责对娃娃兵进行正规化的训练,这项任务虽然艰难,但是陈海松却能够坦诚面对。

1932年5月四川军阀田颂尧调集6万大军分东、西、南三面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进攻。

此时陈海松的手下兵力不足1万人,在敌我力量悬殊之下,陈海松带领学兵连300多人扼守巴中通往通江的交通要塞沙泥坪,通过采取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让敌军一步步陷入险境。

除了在策略上进行有效的阵地战外,陈海松还在沙泥坪通往邵家河的渠道上埋下了大量的竹签,这样便阻碍了敌人进军的速度,为红军向川北撤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红4方面主力最终在1932年10月顺利到达川北,而陈海松因掩护有功,被陈赓师长调任36团机枪连指导员,成为中共建党史上最年轻的团级干部。

此时陈海松19岁,而此时许世友担任34团团长。

搭档许世友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为了更好的整编军队,红4方面军开始扩编,这样原红12师便扩编为红第九军,此时的许世友是红第九军副军长,兼红25师的师长。

他虽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对基层干部的组织建设方面却十分欠缺。

为了做好第9军红25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经中共中央商议,决定让陈海松前去担任25师政委,协助许世友,此时二人也算得上是平起平坐了!



许世友

自双桥镇战役后二人便分别了,如今再次相逢实在是一件庆幸的事,在他们的倾力合作下,红25师先是在营渠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川军第一混成旅1000多人,紧接着在巴中县消灭了鼎山场的第二混成旅。

除此之外陈海松利用地形优势在营山地区进行有效的阻击,经过6天的激战最终将国民党第20军逼入广安、渠县一带,赢得了宣达战役的最后胜利。

宣达战役刚刚结束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便分6路大军10多万人向红25师所在万源发动进攻,为了保存实力,陈海松率领25师小股分队扼守万源重要的战略据点大面山。

在大面山一带陈海松充分发挥山地战优势,依山挖堑壕,并根据战事需要配置了大量的滚木擂石,经过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后最终歼灭刘湘部1万多人,赢得万源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万源保卫战

再创军旅生涯的新高峰

由于陈松海在宣达战役和万源战役中表现突出,他便被升任为红九军政委,直接成为还是红25师师长的许世友上级,此时陈海松20岁(比23岁成军级干部的林彪足足早了3年)。

尽管刘湘的川军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盘踞在广昭的国民党第一陆战师还在四川一带却蠢蠢欲动。

为了阻止红军乘胜向广元、昭化进发,蒋介石电令胡宗南所属的陆战一师务必加强广元、昭化地区的川军防务。

为了遏制红军向陇南进发,陆战1师在军事部署上做了具体规划“丁德隆所属的独立旅第一团将主力防线放在广元通往昭化的主干道上”。

在主干道上丁德隆投入3个营的兵力,并且在霞飞小道埋下大量的地雷。



而胡宗南所属的第2旅第6团则在阳平小道设下关隘,一旦红军进入腹地,他们便分东、西、南三面进行火力攻击。

面对敌人设下的陷阱,陈松海作了这样的战略部署:红31军秘密从昭化、广元横渡嘉陵江,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红4军第10师从中子铺沿川陕大道直奔转斗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阳平关来援之敌。

另外红9军调令9个团从广元北渡江,经黄坝河迂回到转斗铺左侧,其目的就是占据军事制高点羊模坝。

在陈海松英明指挥下红9军25师成功在羊模坝战役中歼敌两个营,缴获短枪700余支,这样下来敌军对广元、昭化的防守就失去了最大作用。

梨园口会战成为红军永远的痛

梨园口是红军通往祁连山腹地的一条山道口,也是红军主力进入陕甘宁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就在红西路军通往延安的途中,西北剿匪总司令马步芳却在甘肃临泽的梨园口设下重兵,面对敌强我弱的状况,红西路军做好了从三道柳沟突围的准备。

为了做好红西路军的撤退任务,陈海松率领红9军向梨园堡西侧的南山梁进发,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红9军最终抢占了山梁两侧的小山包。

就在红9军抢占小山包不久,马步芳所率的第五纵队从小山包北部包抄而来。

面对如此危机陈海松只好带着十几人的警卫排向敌人进行疯狂进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陈海松最终壮烈牺牲。



结语:

回顾陈海松的一生,少年时期他就有行侠仗义的英雄梦,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走上救国救民的康庄大道。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先是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的土地改革,紧接着又随红军东征西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向胜利进发。

他的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就让这样的爱国情怀一直延续下去吧!

参考文献:

1·河南日报社客户端 《信仰的力量/陈海松:年轻有为的红军政委》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szheng/2018/1011/126280.html

2·人民网—人民日报《陈海松年轻有为红军政委 》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020/c1001-30352332.html

3·大河报网 【信仰的力量】陈海松:战功赫赫的红军杰出将领

https://www.dahebao.cn/news/1273227?cid=1273227

4·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澎湃号:《探寻红色足迹,这条线路等你来打卡!》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924611

5·今日头条:党史博采《鲜为人知的陈海松,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军政委,比林彪当军长时还年轻3岁》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442695189166542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