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秋涛出生于1907年,湖南省平江县人。大革命时期,受革命浪潮的影响,他加入了雇农工会等组织,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斗争活动,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1927年,傅秋涛参加了平江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1929年,傅秋涛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在这之后,他主要活跃在湘鄂赣根据地,担任了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第三作战区政委等职务,率部参加了湘鄂赣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为湘鄂赣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4年10月,因为“左倾”错误影响,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主力部队也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傅秋涛继续留守湘鄂赣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



在留守湘鄂赣根据地期间,傅秋涛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与组织才能,重建了红十六师,并使得红十六师从一千多人扩展到五千多人。不过,一段时间后,因为敌人派出重兵等诸多原因,红十六师遭遇巨大的损失,最终队伍只剩下几百人,在傅秋涛的指挥下,余部以分散的形式坚持在山中进行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在改编新四军的过程中,傅秋涛也参加了与国民党的谈判,队伍改编之后,他担任了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并率部由平江开赴安徽,在高淳、当涂、溧水交界地区开展对日作战,参与创建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为了向江北转移,经过军部批准,新四军皖南部队改编为三个纵队,其中苏南新四军第一团(老一团)与新一团合编成立了新四军第一纵队,也被称为左路纵队。第一纵队成立后,傅秋涛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包围了正在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部队,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期间,傅秋涛率领第一纵队分散突围,分散突围期间,他率领老一团的300多人突围至泾县、宁国交界一带的山区,并在山区坚持斗争半个多月。此后因为敌人的进攻,他们的队伍再一次分散突围,3月初,傅秋涛率领一部分人到达溧阳,与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会合。



在这之后,傅秋涛担任了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等职务,继续在皖中(皖江)坚持对日作战,并多次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扫荡”计划,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傅秋涛担任了鲁南军区政委、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兼华东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等职务,参与领导了华东战场的支前参战工作,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傅秋涛担任了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等职务,1955年,他被调到总参谋部,担任了队列部部长,也是这一年,48岁的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授衔之后,傅秋涛又担任了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顾问等职务,继续为我军的各项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1981年,傅秋涛因病去世,享年74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