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对二战时期日军重机枪的了解,大多是九二式重机枪,平时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出镜太多了,想不熟悉都难。不过,二战时期日军使用的重机枪可不止九二式,还有好几款重机枪,今天给大家都介绍一下。
晋造三八式重机枪
第一款就是三八式重机枪。这是日本最早的一款制式重机枪,口径6.5毫米,于明治三十八年定型,原型是法国哈奇开斯1897式重机枪。不过三八式重机枪在1915年就被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所取代,替换下来的三八式重机枪并没有销毁,一部分作为库存,另一部分则对外出售。二战后期日军严重缺乏武器,只能把三八式重机枪从仓库中取出来,用来武装新组建的部队。
民国曾经购买过和仿制过这种重机枪。1917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就曾向日本军火商泰平公司订购了120挺三八式重机枪,当时单价为2100多日元。由于中国北方缺水,采用水冷式重机枪,冷却水是个大问题,所以山西军阀阎锡山大量仿制三八式重机枪。晋造三八式重机枪是抗战时期晋绥军的制式装备,在不少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些网友将其当成是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这是不对的。民国虽然不少军阀都购买过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但晋绥军并没有采购过。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
第二款是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由于三八式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一般,持续射击性不如俄军的马克沁机枪,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本子对机枪射击精度很在意,主要原因还是资源匮乏)。因此日军在三八式重机枪的基础上,开始了下一代重机枪的研发,新研制的重机枪就是大正三年式,口径还是6.5毫米,30发弹板供弹。该型机枪于1914年定型,不过真正大量装备部队要到1917年。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增加了枪管上的散热片,散热效果比三八式重机枪提升不少,因此火力持续性得到提高。另外,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虽然射速一般,但射击精度很高,可以配备光学瞄准镜用于狙击作战。后来随着飞机的威胁越来越大,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设计了新的重型三脚架,在战斗中能够很快转变作战模式,由火力压制改为对空扫射。抗战时期不少日军部队装备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例如1938年日军组建的特设师团,并不是二线日军装备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一线日军装备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
第三款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二式重机枪,俗称野鸡脖子。随着上世纪20~30年代坦克/装甲车的出现,日军发现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的不足——6.5毫米子弹威力太小,打人可以,打装甲目标就不理想了。因此日军决定放大口径,研制一款新型重机枪,这便是九二式。九二式重机枪的口径为7.7毫米,威力比6.5毫米子弹大多了,并且日军还配备了专门的钢芯弹用于对付轻型装甲目标。
九二式重机枪与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基本结构一样,两者的相似度很高,区分的地方就是机枪握把。大正三年式采用和美国M2重机枪类似的双握把结构,而九二式是可向上折叠的八字形握把。由于日军对九二式重机枪比较满意,因此产量很大,累计生产了45000挺。抗战时期,九二式重机枪被我抗日军民大量缴获,成为打击侵略者的利器!据说,八路军就曾用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打击日军的九四式超轻型坦克,九四式超轻型坦克的侧面装甲无法抵御九二式重机枪发射的钢芯弹!
八九式重机枪
第四款是八九式重机枪(包括改进型号九八式)。这是一款水冷式重机枪,知道的网友不多。八九式重机枪有一个水冷式套筒(冷却水软管连接到水冷套筒上,收集水蒸气,冷凝后重复使用),可以长时间持续性开火,具有较强的压制能力。 该枪设计思想是尽可能通用九二式重机枪的弹药、供弹具及三脚架。为了提高射击能力,除了30发弹板外,八九式重机枪也可以使用200发弹链。
外形基本可以看成是马克沁的枪身加九二式的三脚架及击发系统。该型机枪主要用于固定火力点,例如伪满洲国和苏联边界的永备工事。主要装备日本关东军,关内的抗日军民很难缴获到。根据使用经验,日军还开发了改进型号——九八式重机枪,基本结构都一样,只是小修小补,口径都是7.7毫米。该枪主要缺点就是产量太少,只生产了1500多挺,对战争几乎没有影响。
一式重机枪
最后一款是一式重机枪。一式重机枪是为了解决步机枪弹药通用问题而设计的,可以使用九九式步枪的7.7毫米子弹,而九二式重机枪与九九式步枪的弹药不能共用。新型重机枪于1942年通过测试并进行量产,由于在1941年就已经决定采用,因此被命名为一式重机枪。外观上与九二式很相似,但重量上轻了很多,全枪质量降低到32公斤,便于机动,比较适合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日军。
只不过一式重机枪的产量并不高,加上日军扩军速度太快,大部分日军装备的还是九二式重机枪。到了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海上封锁,一式重机枪也很难运输到一线部队手中进行换装,所以这种新型重机枪对战争也没什么影响。
除了这几款日式重机枪外,日军还使用过缴获的重机枪,例如国军的民二四式重机枪,战争后期一些新组建的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就装备过,当然数量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