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总科—隐翅虫科(下):毒隐翅虫
8.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是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Paederus)昆虫。毒隐翅虫遍及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已报道的毒隐翅虫有21种。


(1)形态特征

毒隐翅虫成虫小到中型,细长,两侧略平行,或末端尖削,略扁平,外形很像大蚂蚁。整个身体由黑黄二色相间构成。头黑色;触角丝状或棒状,较长,一般10~11节。前胸、腹基部桔红或桔黄色,有翅两对,前翅很短且坚硬,呈金属蓝色或绿色,腹部全裸;后翅膜质,长而大,飞行时展开,静止时折叠在前翅下面。3对足黄色或黑色;腹部除腹末黑色外全为黄色;尾部有两个尾刺。幼虫细长,除无翅外,形似成虫,触角3节;腹部第9节有尾突一对。

毒隐翅虫由卵经幼虫、预蛹、蛹变为成虫。卵黄白色,略呈球形,单个地产在潮湿的基层;幼虫2龄,具骨化头壳及适于穿刺的大而呈镰状的上颗;预蛹与幼虫相似,但静止不动,呈“C”字形;蛹为离蛹,在浅表层土室中,借前胸与腹节上的毛状突起支撑在土室底部。

(2)生活史

毒隐翅虫每年发生3代,多以成虫在避风、多草、土壤疏松的地方越冬。越冬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越冬期间无明显的休眠现象,其活动情况与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影响越冬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食物。翌年越冬成虫3月下旬离开越冬地飞入农田、灌木、草丛中觅食,并开始产卵繁殖,1年发生2~3代。7~9月份为毒隐翅虫大量繁殖的季节。

毒隐翅虫虫态历期研究较少,日木的黄足毒隐翅虫,卵在3~19天内变动;一龄幼虫4~22天;二龄7~36天;预蛹1~7天;蛹3~12天。成虫寿命约11个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4)习性

隐翅虫行动迅速,善于飞翔,如遇惊扰立即逃逸,喜孳生潮湿场所。常昼伏夜出,其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风向、光亮等诸多因素影响。食性复杂,多食腐败的植物与腐烂的动物、粪肥、菌类,植物花粉、动物尸体、粪便、垃圾以及枯叶、朽木、树皮等,而且也捕食小型昆虫,如玉米螟、叶蝉、飞虱、蚜虫和蓟马等昆虫,且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和向高性。

(5)虫与人类关系 ①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大多数毒隐翅虫可捕食农业害虫,已被视为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如塔毒隐翅虫Paederus tamulusErichson和梭毒隐翅虫P.fuscipesCurtis可捕食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豆类等多种农作物上的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盲蝽、棉红蜘蛛等多种害虫。高密度的农田毒隐翅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②毒隐翅虫皮炎

毒隐翅虫皮炎(Paederusdermatitis),又名隐翅虫皮炎或线状皮炎,当人捂碎毒隐翅虫虫体时,体液接触人体后引起的急性红斑疱疫性损害的皮肤病。一般以面部、颈部和双臂等裸出部位的病例最为常见,严重者全身感染,所致皮炎大多呈线状,也有点状、片状、点片和条片状的。

毒隐翅虫皮炎发生的地理区域,遍及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首例报道以来,该线状皮炎在我国多地发生,如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山东、上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以我国南方多见,重庆和四川一直是高发区,2006年爆发的毒隐翅虫皮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能导致毒隐翅虫皮炎并在一定地区流行的病原毒隐翅虫,全世界已报道20种。中国的皮炎毒隐翅虫,文献记载2种,即梭毒隐翅虫P. fuscipes Curtis和塔毒隐翅虫P. tamulus Erichson。

③毒隐翅虫在医学中的作用

毒隐翅虫体内具有强烈的接触性毒素(毒隐翅虫素、拟毒隐翅虫素、毒隐翅虫酮)。现代医学发现毒隐翅虫素Pederin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阻碍蛋白质与DNA的合成,可医治慢性坏死溃疡湿疹、神经性皮炎,甚至癌肿瘤等。在癌症治疗及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已成为一种试验性抗菌素。

9.青翅蚁形隐翅虫

青翅蚁形隐翅虫(学名:Paederus fuscipes),为鞘翅目隐翅虫科。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广东、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寄主昆虫有玉米螟、棉叶蝉、棉盲蝽、棉小造桥虫、棉叶螨、棉铃虫、蓟马、棉蚜等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害虫。


(1)形态特征

雌虫:6.50-7.50毫米。头部扁圆形,具黄褐色的颈。口器黄褐色,下颚须3节,黄褐色,末节片状。触角11节,丝状,末端稍膨大,着生于复眼间额的侧缘,基节3节黄褐色,其余各节褐色。前胸较长,呈椭圆形。鞘翅短,蓝色,有光泽,仅能盖住第一腹节,近后缘处翅面散生刻点。足黄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各足第五跗节黑色,腿节稍膨大,胫节细长,第四跗节叉形,第五跗节细长,爪1对,后足基节左右相接。腹部长圆筒形,末节较尖,有1对黑色尾突。

雄虫:腹板深凹,阳茎侧叶不对称,右侧叶较长且粗,端部着生黑色刚毛。

卵:长0.50毫米左右。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黄色。

幼虫:个龄期,各龄期特征是:一龄,2.50毫米左右。呈圆锥状,头大。二龄,4-6.50毫米。体较均匀。

蛹:4.50-5毫米。离蛹,初化蛹淡黄白色,头部大于腹部。近羽化时,头部和腹部末节黑色。翅灰黑色。

(2)生物学特性 ①习性与繁殖

有趋光性,喜潮湿,行动敏捷,在棉杆上,能逐枝寻觅猎物。

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不久即产卵。卵散产于土表、棉叶等处。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85%条件下,卵期4-5天,一龄幼虫期4天,二龄幼虫期10-12天,蛹期3天。每雌一天可产卵4-8粒,一生产卵100粒左右。卵在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才能发育。幼虫从卵孵出后即能四处觅食。幼虫老熟后,即在棉株下部和土表化蛹。

②越冬与消长

根据祝长清调查(1984),青翅蚁形隐翅虫在河南省许昌地区以成虫集中在地面植物覆盖度大而且比较避风防寒的作物田内越冬,以红萝卜留种地越冬密度较大。在该地区全年发生量有明显3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于5月上、中旬出现于麦田;第二个高峰期于6月下旬,出现在玉米田和棉田;第三个高峰期于8月下旬。在棉田内5月旬平均每亩46头;6月中旬200头;7月中旬75头;8月中旬126头,9月中旬21头。

据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棉区调查(1980),以青翅蚁形隐翅虫为主,在该地区棉田内一年发生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4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个高峰在8月上、中旬。发生量以第三个高峰为最多,第二个高峰次之,8月中旬以后.数量减少,从全年发生量来看,约占棉虫天敌总量的2%。

③捕食

青翅蚁形隐翅虫是河南省许昌地区棉田和其它旱地作物发生数量较多的一种隐翅虫。根据祝长青室内测定(1984)它可捕食20多种农田害虫,捕食棉花害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玉米螟1-2龄幼虫22.30头,玉米螟三龄幼虫4.40头,棉叶蝉若虫4.80头,棉盲蝽若虫0.78头。棉小造桥虫二龄幼虫1头,棉叶螨3.10头,棉小造桥虫一龄幼虫3.40头,棉铃虫二龄幼虫1.10头,蓟马若虫9.10头。对玉米螟低龄幼虫比较嗜食。

据湖北省天门市饲养观察,成虫日平均捕食棉蚜7-9头,棉铃虫卵5-8粒,棉铃虫初孵幼虫3-9头,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5-7头,棉叶蝉3-9头,棉叶螨17.40头。

10.食螨隐翅虫

食螨隐翅虫是一种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主要以柑桔全爪螨、柑桔始叶螨和柑桔、玫瑰、茄子、番茄、玉米为食的昆虫。

(1)形态特征

成虫:黑色,初羽化时红色;体长1.1毫米;头部及口器向腹面弯曲,体上遍布黄色细毛_,鞘翅短.后翅膜质发达,隐于前翅之下,伸展时,其长超过腹末;腹部可见腹节6节.其后半部可自由活动,常向背面翘起;上唇、下唇。下唇须、触角均黄色;触角10节,棒状,第1、2节稍大,第3-7节细小,第6、7节念珠状,棒节3节,分界明显。末节略呈锥形;足黄色或黄褐色,跗节4-4-4,爪2根,略弯.

卵:圆形,乳白色;卵上有细小刻点,常被有一些白色粉状物及猎物残体。

幼虫:初孵时淡绿色,后变红褐色:成熟幼虫体长约2.5毫米,腹部9节,头部及腹末小,体背可透见淡红色消化道。触角3节,第1节粗短,第2、3节渐小,渐长,触角上着生有黄白色毛。胸足3对,细长,后胸一对暗色斑及腹末一个暗色斑极明显,前胸、中胸黄色斑隐约可见。体背及两侧均着生有黄白色毛.

蛹:纺锤形,初期鲜红色,后变黑色;体上遍布黄褐色毛,体外有稀疏的白色丝茧包围.从茧外可见黑色蛹体。

(2)生物学特性

据郭依权等(1988)报道,在23-30℃,卵期3-4天,平均3.5天;幼虫期约10天;蛹期5-8天,平均6.3天。在5月份的气温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0天。

成虫善飞;幼虫爬行迅速,速度比食螨瓢虫快,且可几头幼虫共存于一张叶片上。室外于月季树上可见大量幼虫,仅发现极少数蛹,幼虫成熟后可能掉于土中化蛹;在室内放有湿润草纸的玻璃皿中饲养,成熟幼虫可钻入草纸下结白色薄丝茧化蛹。

食螨隐翅虫的成虫、幼虫均可取食各种螨态的柑桔全爪螨.桔始叶螨及月季上韵红叶螨、黄叶螨.取食时,隐翅虫幼虫用上颚咬住螨或卵,将猎物体液从口管中吸入肠道,然后再注入猎物体内;重复多次,最后将猎物体液吸入肠道,留下空壳,然后继续爬行搜寻猎物。食螨隐翅虫幼虫食量很大,一晚可取食柑桔全爪螨、柑桔始叶螨各龄虫态达100头之多。

成虫耐饥力弱,断绝食料后只能生活2-3天。

(3)地理分布

四川、福建。

11.黑膝愈片隐翅虫

黑膝愈片隐翅虫(学名:Stenus cicindlloides)属隐翅虫科,捕食性天敌,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等地。


(1)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5.50毫米左右,黑色,具光泽。体粗壮,密布粗刻点,全身被白色茸毛。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位于两复眼之间,黄褐色,共11节且端部3节膨大成棒状。复眼间有两凹洼。上唇横宽.前缘中央可分裂,表面密布短毛。上颚内侧具1尖齿,齿上方有5小齿。下颚须黄褐色,第一节长,第四节锥状。步足黄褐色.腿节端部具黑斑,跗节5-5-5式,第四跗节深二裂。第六腹板后缘则呈舌状。

雄虫:第六腹板后缘具三角形缺口。

卵:长椭圆形,长约0.50-0.80毫米;宽约0.30-0.40毫米。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变为淡黄包、黄褐色。孵化前,在近前端两侧可见红褐色眼点。卵壳表面密布细刻点。

幼虫:共分2龄,初孵幼虫乳白色,体长3毫米左右,以后体色逐渐加深呈红褐色。幼虫在化蛹前体长达5毫米左右。头圆形、褐色。上颚镰刀状,向前弯曲,上唇与唇基愈合在一起。触角4节。胸部及腹部1-7节各节背板中央具1矩形深褐色斑块。腹部第九节具分节尾须1对,末端具1对尾状突起。

蛹:裸蛹。初蛹淡褐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长约5毫米左右。头下曲,口器紧贴胸腹面,头部具5对成对的长刚毛,腹末具1对尾状突起。

(2)生物学特性 ①历期与年生活史

根据雷朝亮等室内观察结果(1992),黑膝愈片隐翅虫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年发生1代。在28℃±0.50℃,卵期6-7天,幼虫期8-10天,蛹期3-4天。

在该地区,各虫态出现的时间为:卵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幼虫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蛹期5月上旬至中旬。成虫寿命可达340天以上。

黑膝愈片隐翅虫在湖北省以成虫在湖边、塘边、沟边及田边杂草丛、苕籽田、麦田、蚕豆田等作物丛中、土缝和枯枝落叶内越冬,越冬成虫无明显休眠和滞育现象,只要气温适合仍可活动。越冬成虫一般于翌年3月下旬由越冬场所迁入早春作物田,5月中旬迁入棉田,至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场所。

②繁殖

雌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时间大约0.50-1小时。交配后7小时左右即可产卵。产卵持续时间长,卵散产。每雌一天可产15粒左右。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土表残枝枯叶上。初孵幼虫十分活泼.常在土表或叶片上觅食,成长幼虫则行动迟缓。化蛹前不食不动.一般在土缝、植物残体枯时下化蛹。

③捕食

根据室内侧定,黑膝愈片隐翅虫可捕蚜虫、叶蝉、蓟马和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幼虫。成虫对不同猎物的捕食量大小顺序是蚜虫>飞虱>蓟马>叶蝉>鳞翅目昆虫卵>鳞翅目幼虫。而幼虫则喜嗜蚜虫,亦可捕食鳞翅目卵,但对叶蝉和蓟马有拒食现象。

(3)地理分布

湖北、江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