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文
2025年5月3日,澳大利亚联邦大选的硝烟散尽,执政党工党在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的带领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对手,锁定压倒性胜利!根据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的初步计票,工党预计拿下众议院150席中的86至90席,远超组阁所需的76席,创下自2007年陆克文击败霍华德以来工党的最佳战绩。阿尔巴尼斯成为近21年来首位连任的总理,彻底打破澳大利亚政坛的“连任魔咒”。反观反对党联盟党(自由党与国家党联盟),不仅惨败,还上演了史诗级翻车:党魁彼得·达顿连自己的议员席位都没保住,成为澳大利亚史上首位在大选中被选民“踢出国会”的反对党领袖!这场大选不仅重塑了澳大利亚的政治版图,还对中澳关系乃至亚太局势投下了深远阴影。究竟这场选举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工党翻盘,联盟党“滑铁卢”
两个月前,工党还深陷民调低谷,生活成本飙升、住房危机加剧让选民怨声载道,联盟党看似胜券在握。然而,选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工党稳扎稳打,精准出击,最终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逆转!选举数据显示,工党不仅守住了所有边缘席位,还在悉尼和墨尔本等大城市几乎“团灭”联盟党的传统票仓。澳媒预测,工党最终席位可能高达90席,堪称“压倒性胜利”!
工党胜选的秘诀何在?过去三年,阿尔巴尼斯政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胀得到有效遏制(2024年较2022年峰值大幅下降,澳央行首次降息),经济连续13个季度增长,减税、医疗补贴和住房支持等政策直击民心。尤其是“Help to Buy”共享产权购房计划(政府持有新房40%或二手房30%股权,最低首付仅2%)和100亿澳元保障性住房基金,精准回应了选民对房价暴涨的愤怒。阿尔巴尼斯在胜选演讲中动情承诺:“我们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着公平与责任,建设澳大利亚的未来!”
联盟党本有机会借民怨翻盘,却在选战中频频失足,堪称“自毁长城”。党魁达顿试图靠民粹主义和强硬保守路线吸票,却因失实陈述、政策反复和反多元文化的争议言论彻底失去选民信任。更致命的是,他未能摆脱“特朗普陷阱”。
特朗普2025年重返白宫后挥舞“关税大棒”,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友毫不留情,重创澳出口产业。民调显示,68%的澳选民认为特朗普对澳不利,48%将“特朗普不确定性”列为首要关切。达顿的政策与特朗普高度重合,选民担心其上台会将澳大利亚拖入“美式混乱”。政治专栏作家肖恩·凯利一针见血:“特朗普让阿尔巴尼斯的‘无聊’成了金光闪闪的吸引力!”
达顿的落选更是雪上加霜。他不仅输掉了选举,还丢了自己的议席,成为澳大利亚政治史上的一大笑柄。联盟党内部一片哀嚎,面临“群龙无首”的窘境,短期内难以重整旗鼓。
此次大选,选民的怒火聚焦于生活成本、住房、医疗和经济。澳大利亚房价暴涨、社会住房短缺让年轻人望房兴叹,食品、燃料和租金高企进一步加剧民怨。工党精准捕捉选民痛点,祭出一揽子“减负组合拳”:电费补贴(每户150澳元)、学贷减免20%(惠及300万人)、免费职业培训(每年10万个名额),以及新增50个紧急护理中心。这些政策直戳中低收入家庭的心窝,巩固了工党的选民基础。
联盟党虽也承诺降低燃料价格和冻结移民配额,但方案空洞,缺乏说服力。选民马修·史密斯直言:“达顿变得太像特朗普,民粹过头,早已偏离自由党的正轨!”
二、工党新政:稳健改革与绿色转型
阿尔巴尼斯的第二任期将延续“稳健而进步”的执政风格,剑指民生、经济转型和国际平衡。以下是几大看点:
1. 民生优先
住房破局:工党将扩大“Help to Buy”计划,放宽收入和房价限制,预计惠及25万家庭;1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海外买家两年购房禁令直击房价痛点。但土地短缺和建筑成本高企可能拖慢进度。
减税与补贴:2026年起最低所得税率降至15%,2027-28财年再降至14%;电费补贴和1000澳元工作支出抵扣延续至2025年底,减轻家庭负担。
教育与医疗:学贷减免、托育补贴(年收入53.3万澳元以下家庭享三天免费托育)、新增托儿中心和紧急护理中心,全面提升社会福祉。
2. 绿色经济
工党押注绿色技术和产业创新,力图将澳大利亚从“资源大国”转型为“技术强国”。200亿澳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氢能、储能和数字制造。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达尔文氢能枢纽”项目(2030年年产50万吨绿氢)和与微软、阿里云共建的“昆士兰人工智能走廊”成为旗舰项目。此外,2030年减排目标提升至43%,120亿澳元投向可再生能源,彰显气候雄心。
3. 移民优化
工党将2025-26财年净移民配额从33.5万降至26万,技术移民占比提升至70%,聚焦医疗、工程和新能源人才。偏远地区签证配额增至10万,配套基建投资,缓解城市压力。
三、中澳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
工党连任对中澳关系是重大利好,但也暗藏隐忧。以下从经贸、战略和华人社区三个维度剖析对中国的影响。
1. 经贸合作:稳中向好
过去三年,工党政府通过“龙虾外交”和“葡萄酒关税豁免”推动中澳关系解冻,双边贸易额回升至2000亿澳元。2024年《中澳自贸协定深化合作备忘录》将数字贸易和绿色经济纳入合作,释放新动能。中国连续16年稳坐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宝座,2024年铁矿石、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额达1280亿澳元。中国企业深度参与澳基建(如中交建中标悉尼地铁西线)和绿色项目(如达尔文氢能枢纽),为双方经济转型注入活力。
阿尔巴尼斯强调“在维护美澳同盟的同时发展对华合作”,展现多边平衡的智慧。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祝贺其连任,呼吁打造“更成熟稳定、更富有成果”的双边关系。未来三年,中澳在绿氢、锂矿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为中国提供稳定的能源和技术机遇。
2. 潜在风险:结构性矛盾
尽管中澳关系回暖,但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住房限制:工党对海外买家的两年购房禁令可能冷却中国投资者对澳房地产的热情,影响投资布局。
达尔文港风波:中国岚桥集团持有的达尔文港99年经营权面临澳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收回的风险。中方已警告此举将重创双边互信,恐成关系中的“定时炸弹”。
战略博弈: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全球贸易动荡,澳大利亚在美澳同盟(“四方安全对话”“印太经济框架”)与对华合作(支持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间左右为难。若中美对抗升级,澳可能面临更大外交压力。
3. 华人社区:信心倍增
工党连任让澳大利亚华人社区欢欣鼓舞。其多元文化政策和对华务实态度为华人融入主流社会铺平道路,减税、补贴和学贷减免等政策也将惠及华人家庭。墨尔本和悉尼的华人选民在此次选举中展现出空前团结,助力工党横扫关键选区。有网友戏称:“墨尔本华人一出手,自由党直接团灭!”这标志着华人社区在澳政治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四、特朗普“失算”,中澳关系的“稳”与“变”
澳大利亚工党的胜利与加拿大自由党2024年连任遥相呼应,折射出美国盟友在特朗普高压政策下的集体“反叛”。特朗普的关税战和“美国优先”让盟友经济受创,澳加选民用选票表达了对“特朗普式混乱”的厌倦,选择了稳健的中左翼政府。这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国内政治地震,也是亚太局势的风向标,预示着多边主义和务实外交的回归。
工党的连任为中澳关系注入稳定性,贸易、绿色合作和教育交流将持续升温,中国企业将在澳经济转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然而,达尔文港争议和地缘政治博弈仍是隐患。未来三年,阿尔巴尼斯如何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化解结构性矛盾,将决定中澳关系的最终走向。对中国而言,把握合作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才能在变局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