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3年底,缅甸战争双方可以投入的兵力颇为悬殊。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共有3个师(第二十二、三十及三十八师),每师1.2万士兵。英军号称有6个师,但实际战斗力颇为可疑。
此外,同盟国还有两支特种部队:一支是在英国军官温格提指挥下的印度步兵第三师,先后在编制上建立了3个旅,但是装备、训练和战斗力参差不齐,每次能够投入战斗的最多只有两千人。另一支则是美国军官梅瑞尔统领的特种部队,有3个营的编制,也不过两三千人。两者均属于长距离渗透敌后作战的特殊部队,通常以空降方式渗人敌后,武装轻便,以灵活游击方式骚扰敌人后方。他们的任务都是在缅甸中北部地区战斗。
日本方面起初有5个师团,大多能征善战。其中尤其著名的是第十八师团,曾在新加坡战役和第一次缅甸战争中战功显赫,是日本王牌部队之一。不久,日本又向缅甸增援了3个师团,因此一共是8个师团。
同一时间,中国在云南省境内集结了11到12个陆军师待命。根据蒋介石的决定,它们只有在同盟国履行义务后才会开往缅甸作战。
1、盟军的计划
东南亚战区在缅北地区发动有限战争,宣称目标是要从列多向东修筑一条公路,延伸进入云南省境,打破日本封锁。东南亚战区定下的任务是在1944年雨季来临前,攻下日本在缅甸境内最北的军事要地和空军基地——密支纳。
一旦攻下密支纳,美国就会获得一个空运基地,大幅增加对中国的空中运输量,而且让飞行路线更加安全。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蒙巴顿的英国部队将从印普哈向东发动攻势,其他英国部队也会在阿拉堪沿海向阿恰布发动攻势。简言之,同盟国部队的意图,是从三方面(即从印缅边境的北、中、南部)分别向日军施压,强迫它们向东退却。从大体来看,蒙巴顿负责的英印军队在印缅边境中部和南部的攻击只是助攻性质,主攻部分是由史迪威带领的中国驻印军负责,目标是占领缅甸北部。
史迪威的指望是在5月雨季来临前先攻下日军几个据点。一旦成功,就不管天气如何继续追击日军。虽然史迪威手中只有少量部队,他仍然计划向敌人发动正面主攻,同时向敌人两侧出击,以切断敌人退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成功几率只能建立在日军将领的无能和重大失误之上,不幸日军将领并非无能之辈。
即使在1944年1月,英国人依然不认同史迪威在缅北修筑通道的想法,他们主张把作战目标从密支纳改为孟拱河谷,以便立即改善同盟国空中补给中国的运输线。丘吉尔本人也非常不愿意在缅甸作战,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战略。蒙巴顿则是想在1944年与1945年之交,把同盟国预计用于缅甸的资源,转投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发动新攻势。因为他估计届时同盟国可以把欧洲战场的登陆艇调来支援。
2、日本的主动出击
其实,整个1943年,日军就在心理上准备迎接盟国对缅甸的攻击,因此从下半年开始就积极着手部署防务,以粉碎同盟国的企图。1943年底,它的防御计划终于成熟。日军作战首要任务是切断缅北至中国信道,次要任务才是防止缅甸南部不为敌人占领。
但是以日军在缅甸的兵力,无法控制如此辽阔的土地,因此决定主动攻击印普哈,迅速侵入阿萨密省的阿拉干山脉,使英军无法顾及其他方面,这是印普哈作战之目的。因此,一旦东南亚战区军队在1943年底开始行动时,日军马上采取反击行动。在缅甸最北边胡康方面,日军第十八师团阻挡了史迪威指挥的孙立人新一军的攻势。并同时在1944年1月开始向阿恰布地区进攻(第五十五师团),将英印军牵制在阿恰布,以策应日军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2月11日英帕尔攻击开始。而凑巧的是几天之后美军也在太平洋发动攻击土鲁克岛、布朗岛、玛丽安那群岛(塞班岛)等地。1944年3月,日军在阿恰布方面与英军展开激战。3月8~9日,同盟国温盖特空降部队在缅北日军防地内空降,使日军受到干扰,引起日本空军强力搜索和攻击温盖特部队,并再度自爪哇岛增援缅甸(第二、五十三师团部分兵力)。
此时日军三十三师团在同昌附近包围英军1万人,接近消灭,但是后来被救出逃回印度。3月15日,日军第十五军第十五、三十一师团向英帕尔进行攻击,进行顺利。28日第十五师团到达可喜玛通往英帕尔的公路上,以切断该公路的交通。日本大本营的计划是希望在雨季来临之前解决英帕尔作战,雨季后进攻阿萨密省的列多,从而直接威胁印度本土的安全。
由于同盟国阵营内部意见分歧,缅甸局势很快就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1944年2月初,日军在阿拉堪地区开始反攻,企图攻占印度南部的吉大港。不过几天,英军便发现它们的退路已经被切断,必须依赖空投补给才能生存。英军刚稳住南方阵线,日军又在3月8日改向中部地区发动攻势,企图切断史迪威部队的补给线。
到了3月底,日军从三方面向英帕尔施加强大压力。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英军6万人以及他们全部的现代化装备,逐渐被逼到英帕尔附近一个狭小范围内,动弹不得,面临被歼灭的危险。
这些日军攻势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的话,不但很快就会威胁史迪威部队后方的补给线,并且可能直接摧毁印度境内的驼峰运输基地,甚至整个印度东部的安全。这样当然也就会使缅北作战计划全盘落空。因为一旦日军切断阿萨姆到孟加拉之间的铁路线,史迪威在缅北的部队就会完全陷于孤立,并且遭受如同1942年一样的失败。
到了3月中旬,局势已经糟糕到连史迪威都担心他的计划将会全部失败。
东南亚战区作战计划的胆大妄为,不仅使同盟国在缅甸北部地区可能全盘皆输,也立即危害到中国本身。英军因为失去补给线,所以不得不依赖空投方式。而空投需要征用大量运输机。因此,3~5月之间,蒙巴顿取得丘吉尔支持后,开始从驼峰工作抽取大量运输机和补给品,来挽救他和史迪威两人联手造成的失误。这当然让中国无法接受。
3、英美的出兵施压
蒙巴顿和史迪威此时能够解脱自己一手造成的险境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求蒋介石赶紧伸出援手。就在此战局急转直下之际,罗斯福在1944年3月24日致函蒋介石,坚持中国必须派遣云南省的中国远征军兼程前往缅北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使用租借法案物资的权限也作出更苛刻的限制,以逼使中国就范。英国则配合美国,也向中国提出出兵要求。在这个情况下,史迪威在3月28日匆匆赶往重庆求援,获得蒋介石允诺,空运一个师(第五十师)增援缅甸前线。但是史迪威需要更大规模的援助才能脱险。
总之,史迪威和蒙巴顿共同造成的危机,很快就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向蒋介石施压,必须从云南派兵全力参加缅甸北部战争。
这个发展正是蒋介石早已警告过史迪威的,而后者却始终置若罔闻。还记得第一次缅甸战争时,日军从泰国方面侵入并在缅南急速建立基地,导致中国和英国军队在缅甸北部和中部的防线相继瓦解。同样的,现在日军3个师团在离开缅北战场约300英里的南部,正向印普哈方向展开攻击,也立即威胁到同盟国在缅北的军事行动。
这正是蒋介石为什么屡次坚持,同盟国军队必须同时在缅北和缅南地区进行作战的道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日军无法享有内线作战的优势,并迫使他们遭受两面甚至三面的同时攻击。不幸的是,他最担心的事现在终于发生。
罗斯福受到史迪威战报的影响,决定改变他和蒋介石打交道的基调。他原本对于驻印军的战果大肆吹嘘,目的似乎是想激发蒋介石的遐想,引诱他赶紧出兵去分一杯羹,以免眼睁睁地看到胜利果实全部落入英美之手。但是日军侵入印度之后,他收到的报告却是缅北战争已面临重大危机,所以只能改口要求蒋介石(3月22日)即刻把远征军投入缅北战场。虽然罗斯福这次电报所用的语气比以往缓和,而且也依然夸奖中国驻印军的作战成绩,继续引导蒋介石产生胜利已经在望的侥幸心理,但是他还是刻意隐瞒英美将领陷于困境,而迫切需要远征军解救的真相。
不难想象,蒋介石当然不是傻瓜,也看清楚了实况,因此他的回电(3月27日)重述他在开罗会议所申述的立场,只要英军向缅南发动两栖攻击,中国军队马上就向缅甸展开全面进攻。然而他为了对罗斯福的要求作出正面响应,所以还是决定空运一部分在云南的军队赴列多作战。
其实,蒋介石此时心中已暗自决定,只要驻印军可以攻克密支纳并向东推进,他就命令中国的远征军全数开往缅甸前线。在此后几天中,蒋介石已着手准备这项行动。
像以往一样,罗斯福对蒋介石有限让步的反应前后反复,令人目不暇接。4月2日,他欢迎蒋介石的回电,称赞其决定对缅甸情势大有帮助。48个小时之内他又改变主意,批评中国让步程度不足,因此采取严厉态度对付中国。罗斯福所以改变主意,其原因并不难了解。
因为此时缅甸西部的印缅边境和沿海地区正进行激烈战斗,日军对缅北史迪威军队的压迫也正加强,史迪威的处境日趋险恶,亟需数援。
罗斯福在4月4日致蒋介石电报中,不假辞色警告蒋介石,在云南的中国部队都接受美国武器,故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不然的话,美国就没有充足理由继续向中国提供武器和训练协助了。具体地说,罗斯福要中国军队能够全面参与缅甸战争。或许正和往常一样,罗斯福这种反复态度可以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4月2日的电报可能是出自罗斯福本人手笔,表达他对蒋介石让步的满意,并没有在事先和军部商量。而当他收到史迪威来自战场的不满反应之后,又只好改变口气。
罗斯福4月4日电报的粗鲁语气激怒了蒋介石,后者的直觉反应是电文必定是出自军部拟稿,当即嘱宋美龄召见赫恩将军,警告他中国无法接受这样的电报。她同时再发了一封电报给史迪威,表达不满。宋美龄严肃地告诉史迪威,请传话给那个替罗斯福总统草拟电报稿的人,这种电稿将严重破坏中美关系。显然,蒋介石夫妇两人都相信,4月4日电报的拟稿人必定来自军部,而非白宫。
罗斯福这次的电文似乎很方便地就忘记蒋介石早就特别警告过他,如果英美两国不履行它们对海空作战的承诺,情况就可能会变得不可收拾。但是同盟国完全不以蒋介石的警告为意,他们原本的如意算盘或许是,只要运用中国的驻印军,他们的作战计划就可顺利完成。一旦这个梦想落空,他们才又赶紧转过身来,逼迫蒋介石运送更多军队到缅甸前线解救危机。
当同盟国无法抵挡日军锐利攻势时,罗斯福就被迫歪曲他的整个逻辑思维,无视蒋介石再三声明的立场,反过来责备蒋介石不肯弹性配合同盟国行动。
在这种环境下最宽厚的解释是,当同盟国作战计划遭到日军意想不到的无情打击时,他们只好向中国求助,但是他们采取的姿态却是逼迫和高压,而不是协商。英美政府此时迫在眉睫的考虑,不仅是史迪威手下的中国军队是否有能力单独向密支纳进攻,也是英国军队是否有能力阻止日军向缅北地区增援和大规模进犯印度。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必须把各方面可能发生的状况都考虑周全,而东南亚战区将领却以为只要靠一个驻印军就可以获得辉煌战果。这种过分乐观很快就被现实所粉碎。
4、罗斯福何以出尔反尔?
另外一个更有说服力但是也更令人寒心的解释是,同盟国(至少史迪威)事先早已清楚地知道,他们在缅北准备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取得预期的战果。但是他们依然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原因就是他们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目的,那就是借此制造一个严重危机,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把在云南的远征军送进战场,以挽救濒临灭亡命运的友军。
换言之,同盟国和史迪威在屡次试图说服蒋介石参加一场小规模缅北战争的努力失败之后,唯一实现作战的计谋,就是先把小部分中国军队投入战斗,使他们陷于溃败边缘,然后胁迫蒋介石出兵解数。从这个意义而言,蒋介石原先给史迪威的空白支票,的确让史迪威派上用场。因为他不是仅让史迪威使用了一次(把驻印军投入战争),而是让他使用了两次(再拉进远征军)。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还要等到美国政府把史迪威个人档案全部解密之后,或许才能得知。但是史迪威向来是一个以自己专业素养自豪的军人,怎么会以为仅仅用手下三个中国师的兵力,就可以把实力超过他两倍的日本久战之师打垮呢?这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反过来说,美国政府用尽了外交手段,都无法说服蒋介石参加缅甸北部的战争,但是史迪威设计把手下的兵力陷于溃败边缘时,却可以让蒋介石别无选择,必须出兵营救。果真如此的话,那就真是美国军方耍弄盟邦的一记高招,也或许是对中国古代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扭曲邪恶的一种运用。
如果说史迪威有其强烈个人动机,想发动第二次缅甸战争,这应该不难了解。第一次缅甸战争是史迪威整个军人生涯中,首次统率一支庞大的部队(虽然只是中国军队),如愿以偿地进入战斗,但旋即吃了一个大败仗,仅以身免。他的自尊心和军人名望的考虑,都不容许他忍受这个人生污点。
因此从1942年中期以来,史迪威一直有一个炽热愿望,那就是不计一切代价,务必把这个污点从他的记录中洗刷干净。显然,美国政府中也有官员看出这个道理。比如说,根据国务院的项贝克的观察,第一次缅甸战争的惨败,在史迪威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和一个热切心愿,那就是要在缅甸再和日军一较高下。
史迪威这种心理状态,也能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他对中国职务的态度。尽管史迪威在跟中国人打交道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他心中也十分明白中国人恨不得赶他走路,但是他却从来不曾要求调离中国战区。即使在开罗会议时马歇尔主动提议调往其他战区,史迪威也不肯听从老上司的建议。以他和马歇尔之间亲密的友谊来说,如果他接受马歇尔的建议,一定可以得到一个体面的新位置。但是如果这样做,就必须永远背负着一个心理包袱,那就是,他是在缅甸被日本人打败的美国将军。
因此,一旦他警觉到辛辛苦苦筹划出来的缅甸战争,终将被英国人破坏时,他立刻看出来唯一能够挽救作战计划的策略,就是强迫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说明史迪威为什么在开罗会议结束后,短短几天内立场彻底改变。他最初还是尽职地试图说服蒋介石,务必接受罗斯福对战争延期的要求。但是等他一旦把思路理清楚之后便改变主意,转而催促军部领袖,即便英国人拒绝充分参与,也一定要发动战争,并且把中国军队拉进战场。
依史迪威的个性,如果把缅甸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他本人对缅甸战争的执著混为一谈,也不奇怪。他很容易就说服自己,应该运用美国人手中一切的筹码,来迫使中国听话,因为这才是真正在帮助中国,其实真正是在帮助他自己。
史迪威对于自己行为的辩白是,他只是执行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12月6日所作的决定而已。
正如史迪威所坚持的,在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指挥下,他的顶头上司是蒙巴顿,因此他应该听命于蒙巴顿。更何况蒋介石已经授权史迪威,自行决定如何运用中国在印度的部队。罗斯福也是用同样理由来维护史迪威。
依照罗斯福后来(1944年10月18日)为了开脱史迪威的责任,而向蒋介石所提出的说词,有关缅甸战争并非史迪威个人所能决定,而是由英美两国军事参谋人员拟出计划后,由丘吉尔和罗斯福两人共同批准,才付诸执行。因此,史迪威对于英美两国只在缅北作战而不在缅南作战的决定,并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罗斯福又坚称,他们的决定是经过严肃思考之后才作出的。
但是从中国立场看来,这些说法却是充满漏洞。
其实,蒙巴顿本人此时对缅战的态度非常模棱两可。这一点在他1943年12月11日给史迪威的信件中表露无遗。
一方面,他要求史迪威向蒋介石传递一个假消息,那就是英国海军在孟加拉海域将有所作为。但事实上只不过是虚晃一招,而且其动用的兵力只有原先计划的1/10而已。另一方面,他也不指望中国对陆战出大力气。他让史迪威安心,假如后者无法说服中国派遣云南远征军入缅作战,但至少希望能够争取到让兰伽的军队参加战斗也就可以。简言之,东南亚战区总司令既不想在孟加拉进行海战,也不坚持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北从事陆战。
真正想要打仗的只是美国而已。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罗斯福对缅甸战争的态度,在经过多次犹疑不决后,会突然变得如此坚定强硬?作为一位政治领袖,罗斯福已经显示出他有耐心聆听蒋介石反对开战的理由。但是当他决定强迫蒋介石进行战争后,就不再考虑蒋介石提出过的各种理由,而是一味坚持中国军队必须向缅甸开动,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他态度改变的原因何在?
对于罗斯福在短期内作出这么前后矛盾的决策,合理的推测是,他在全球战事的压力下,实在无法细心关注缅甸战争事务,因此只好委托军方用他的名义,替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这个案例再一次提醒我们,美国对华政策有其精神分裂症的迹象。就像1943年12月19~20日发生的事情一样,罗斯福可以在一夜之间变脸,并且还表现得理直气壮。
究其原因,可能是美国以总统名义向蒋介石发出的电文,经常来自两个不同的来源。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能、逻辑思考能力,和外交手段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草拟人出自白宫(或是罗斯福本人),则电文通常四平八稳,条理分明,而且合乎外交规格;如果出自军部(或是马歇尔本人),则明显表露出粗暴无礼,甚至强词夺理。这就容易说明,为什么以罗斯福名义发给蒋介石的电文,能够让蒋介石无法适应,甚至怒火万丈。因为前一天电文的内容可以是文质彬彬和合情合理,而后一天的内容就变得张牙舞爪,盛气凌人。不幸的是,在罗斯福总统万务缠身的情况下,他又不得不依赖军部的文书员去替他捉刀。
综合以上所分析的各种因素,最合理的推测是,史迪威对于战局充满悲观的报告,和他对中国军队参战的强硬要求,都被马歇尔采纳,转而又被后者放进军部为总统所拟的电稿之中,取得美国总统签字后再寄给蒋介石。
如果我们仔细对照马歇尔向罗斯福提供的原稿,和罗斯福最后发送给蒋介石的定稿时,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在战时中美沟通过程中已经成为惯例。在一般的情形下,也或许是当罗斯福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迅速地按照自己的意思作了回复,但是当军部在接到史迪威的报告后,又径行替总统拟好了一封电报,而罗斯福在事务繁忙无法深究,或是无法拒绝军部代劳的心情下,便贸然签字发出,因此产生自我矛盾的现象。
只有在少数例外情况下,罗斯福才会修改或是不采纳马歇尔为他准备的电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罗斯福在4月4日的电文中已经开始用词粗暴,但是还没有明白说出,假如中国拒绝听话,他将会惩罚中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