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老槐树刚冒新芽,李大爷就蹲在地头扒拉种子袋。他粗糙的手指捏着西瓜种直摇头:“去年贪密没疏果,结的全是歪瓜蛋子。



”立夏一过,日头明显毒了,地里的土晒得发白,正是种瓜的节骨眼。西瓜苗刚蹿出三片真叶,王婶就盯着藤蔓犯难:“蔓子疯长可咋整?”老把式都知道,西瓜授粉得赶早,雄花雌花碰一碰,营养才往果子跑。

赶上阴雨天别慌神,提前采花烘干粉,第二天趁早往雌花上抹。可别学新手舍不得,瓜秧结太多得狠下心疏,两片叶子养一个瓜最稳当。

甜瓜苗爬满竹架时,张叔总念叨:“主蔓不到12节,留果就是白费劲。”这瓜娇气着呢,棚里温度一超24℃,就得赶紧扒开通风口,夜里也得留条缝。连阴雨最要命,稍不留神就烂根,得用“枯萎灵”灌根,保住根才有盼头。

南瓜藤蔓爬满篱笆时,刘大爷扛着剪刀就来了:“老叶病叶不剪掉,光长秧子不结瓜。

”一根藤留3-4个瓜最合适,多了反而长不大,得像疼孩子似的懂得取舍。要是瓜码少别着急,先松土控水“憋一憋”,等小瓜拳头大再追肥。“晴天通风夜留缝,温差大了瓜更甜”,这是老辈传下来的金句,准没错。

可现在有些年轻人嫌麻烦,直接撒把种子就不管,秋收自然没好收成。我总觉得,种地就像过日子,每道工序都得走心,急不得也懒不得。你说现在大棚种瓜越来越多,可老把式的手艺,会不会慢慢没人学了?



就像李大爷说的,机器能帮不少忙,但什么时候该疏果、啥时候该通风,还得靠经验。

这几年气候变化大,有时候刚立夏就下暴雨,瓜苗说淹就淹了,让人防不胜防。

可不管咋说,农时不等人,趁着眼下阳光足、雨水匀,该下种就得下种。

西瓜、甜瓜、南瓜,三种瓜各有各的脾气,得顺着它们的性子来伺候。

你要问有没有万能秘诀?其实就是多观察、勤动手,种地没有捷径可走。

到了秋天能不能满车拉,就看现在有没有下足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这话糙理不糙,就像村口老井旁的石碑写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如今种地虽说有新技术,但老经验依旧值钱,得把两者结合起来才对路。



你看那大棚里的甜瓜,用了老辈的掐蔓法,再配上现代的温控设备,结的瓜又大又甜。

所以啊,别瞧不起传统手艺,也别排斥新法子,管用的就是好门道。最后说一句,最近不少地方阴雨多,记得提前备好防病药,别让辛苦白费了。至于到底咋选药、咋配比,还得问问村里的老把式,他们心里最有数。

种地这事儿,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多琢磨、多请教,准能有好收成。你准备好种子和农具了吗?趁着立夏刚过,赶紧把瓜种下地,等着秋后丰收吧。

说到底,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这就是种地的道理。就像李大爷常说的:“春天多流点汗,秋天就能多收点粮,比啥都实在。

”今年夏天,咱们就等着看哪家的瓜车拉得满,哪家的笑容最灿烂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