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明珠安塞—陕西省延安市探访二
记者:王开成
安塞,取名“安定边塞”之意,公元1252年立县,2016年撤县设区。辖8镇3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16.35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
【千年古塞,文化交融之地】
安塞,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腹地的明珠,历经千年风霜,依然璀璨夺目。这里曾是“上郡咽喉”,北扼边塞,南接中原,宛如一条文化的丝带,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紧紧系在一起。
“秦时明月汉时关”,安塞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高奴县,隋唐时称金明县,南宋立县,至今已有750余载。这片土地见证了金戈铁马的烽烟,也孕育了灿烂的民间艺术。芦子关、龙安古城、秦直道等遗迹,如散落的史书残页,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民间艺术,黄土高原的活化石】
安塞的民间艺术,如黄土高原上盛开的山丹丹花,热烈而奔放。
安塞腰鼓——如雷霆震地,似万马奔腾,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每逢佳节,鼓手们挥槌击鼓,红绸翻飞,仿佛黄土高原的脉搏在跳动。
安塞剪纸——如大地的纹路,质朴而灵动,被称为“地上活化石”。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便能剪出陕北的风情与传说。
安塞民歌——信天游的旋律在山峁间回荡,如清泉流淌,似山风低吟,唱尽了黄土高原的悲欢离合。
安塞农民画——色彩浓烈如晚霞,线条奔放似黄河,被誉为“东方毕加索”,勾勒出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是中国“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此熠熠生辉。
【红色热土,精神永续】
安塞,不仅是文化的沃土,更是红色的摇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党中央的大后方。毛主席在王家湾居住58天,指挥了著名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写下光辉著作。张思德同志牺牲于此,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在此诞生,如明灯照亮共产党人的初心。
中央军委二局旧址、延安保小等33处革命遗址,如星火散布,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绿色发展,产业腾飞】
如今的安塞,如一只展翅的雄鹰,在新时代的蓝天下翱翔。
能源产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年产原油200万吨,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基地,如大地深处的黑色黄金,支撑着经济发展的脉搏。
新能源开发——风光电火储一体推进,成为延安新能源的领头雁,如朝阳初升,照亮绿色未来。
现代农业——22万亩山地苹果如红宝石缀满枝头,7.2万亩设施蔬菜绿意盎然,45万只羊群如白云游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交通枢纽,投资热土】
安塞,如陕北的十字路口,四通八达。
包茂高速、浩吉铁路穿境而过,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使其成为陕北交通枢纽。安塞工业园区如磁石般吸引企业74家,水电路气讯完善,成为投资兴业的“价值洼地”。
【安塞宏图,新时代的奋进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塞,这座千年古县,正以改革之勇、创新之智、生态之美,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6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如春潮涌动,生机勃发。
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安塞既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时代的先锋。未来,它将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荣光!(记者王开成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