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底下,几个爱舞文弄墨的老汉凑一块儿嘀咕。说河南书协第五届名单一出来,嚯,名誉主席足足六个,比别省多好几倍。老辈人都知道,往常各地书协名誉主席撑死两三个,这事儿透着股不寻常。



啥是名誉主席?说白了就是借重威望高的人撑场子,名义上的头衔,不用担实际责任。

就像村里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当顾问,挂个名添分量,事儿还是年轻人张罗。可河南这回一下子整六个,张海、王明义、赵江涛、王澄、李刚田、周俊杰,各个来头不小。

张海不用说,原中书协主席,拿过“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称号,在书协江湖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王明义、赵江涛,行政级别高,虽说不在岗,可这身份摆那儿,自带一股子庄重劲儿。王澄呢,河南书坛公认的“扛旗者”,书法功底扎实,好多人夸他是真大师,作品耐看。李刚田连续三十年当中国书协理事,还是大学教授、博导,兰亭奖都拿过,评审经验丰富。

周俊杰更厉害,隶书创出“周家隶”,草书气势磅礴,被比作“书法高原上的高峰”。

按说请名人当名誉主席,借名气壮声势,大伙儿都理解,可这么多是不是有点过?



别的省一般就一两个,河南为啥搞六个?有人说为了“中原书风”在中书协占地位,得靠这些大咖撑场子。

也有人犯嘀咕:名誉主席多了,到底是真能助力,还是光图个面上好看?毕竟这头衔主要是荣誉,没实质职务。就像家里办事请好多贵宾,人多是热闹,可真帮衬办事的还得看当下的班子,这道理搁这儿也通。

你看啊,张海的资历够深,王澄、李刚田、周俊杰的艺术成就摆在那儿,确实能给河南书协添光彩。



王明义、赵江涛的行政背景,说不定在协调资源、推动活动上有便利,各有各的用处。但问题也来了,这么多名誉主席,平时咋发挥作用?会不会成了“挂名”不做事?

毕竟协会发展关键还是看现任班子怎么干,名誉头衔再多,实打实的成绩才是硬通货。

村里有句老话:“牛牵到北京还是牛”,书协行不行,归根到底看作品、看传承、看对书法的真心。请大咖当名誉主席是好事,可不能光盯着“撑场子”,忘了夯实底子、培养新人。就像种地,光靠好种子不行,还得勤施肥、细打理,才能长出好庄稼。



现在这六位名誉主席,资历、成就都没话说,可往后咋和协会班子配合,才是大伙儿关心的。是真能带动“中原书风”更上一层楼,还是就图个“星光熠熠”的场面?这里头可有讲究。

我个人觉得,名誉主席多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把“名誉”转化成实在的助力。

比如张海的经验、王澄他们的艺术见解,能多给年轻书家讲讲,比啥都强。但也得注意,别让太多头衔成了负担,协会运作还得靠实实在在的规划和行动。就像一大家子人,长辈的话要听,但日子还得小辈们踏实过。



河南书协这步棋,到底是妙手还是险招,咱且看往后发展。不过有一点清楚:书法这事儿,靠的是笔底下的功夫,头衔再多,抵不过一幅让人叫好的作品。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反正老百姓看的,永远是实在东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