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71年东巴基斯坦爆发内乱后,印度一时还找不到出兵的机会。于是,它耐心地制造有利的舆论。
东巴基斯坦的内乱刚一爆发,印度边防部队就在反政府军的掩护下,袭击巴基斯坦的边境前沿哨所和孤立无援的守备部队,特别是在杰索尔和锡尔赫特地区。印军在进攻巴军过程中,发现这些地区是个真空地带,因此他们对前去采访的新闻记者们说,占领巴基斯坦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1、印度人的见缝插针
随着大批的难民涌入印度。印度的报纸和其他宣传工具称这是“巴基斯坦军队的暴行及令人毛骨悚然的灭绝人性的行动”的结果。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与印度自分治以来长期不和。
这次东巴内乱的突然爆发,对印度人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乐不可支的印度新闻界盛赞反政府军的“英勇行为”。他们甚至刊登了蒂卡·汗被“一位勇敢的刺客杀死”的大标题。尽管几天后蒂卡·汗就在达卡向全世界播放的电视实况中出现了,但这并不影响印度人激动的心情。新闻界鼓吹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主张利用这次机会与巴基斯坦算账。
这种说法在印度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院外集团,要求英迪拉·甘地总理立即采取占领东巴的行动。
所有的人现在都盯着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由于她没有采取行动,因此,她的一些同事、党员、反对党的代表以及已经失去耐心的公众,虽然还没有提出抗议,但开始抨击她无所作为,坐失良机。一些退休将领公开进行辩论,赞同在巴基斯坦军队还未获得海运的重型武器装备之前,立即采取“解放”东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他们坚持说,印度给予巴基斯坦的时间越长,进行军事冒险的代价就越高。
其实,甘地夫人和她的印度政府也想早日“解放”东巴基斯坦。实际上,印度政府一直在秘密地支持东巴的分裂活动。因为在那里有印度政府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在印巴分治以前,印度境内的孟加拉族与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同属于一个省。1947年,依照“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的异同将这一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种植黄麻的部分划归巴基斯坦;集中着生产成品的工厂的加尔各答市及其周围地区划为印度。
分治以后,东巴基斯坦始终扮演着印度工业廉价原料产地的角色。另外,尽管印度在东北部的西里古里-查德瓦尔走廊与阿萨姆之间发展了自己的铁路和公路,但印度一直使用着东巴基斯坦便宜的铁路和河道的运输设备。这就大大降低了印度工业产品的成本,对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让印度人大为恼火的是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以后,巴基斯坦政府停止了印使用东巴铁路及河道的权利。这无疑加大了印度的财政支出。
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印度在东巴还有它的政治利益。长期以来,巴基斯坦积极支持着印度的那加兰和米佐拉姆地区的分裂活动,向他们提供装备、资金和在东巴基斯坦的训练设施。
那加兰分裂分子领导人比佐曾经持巴基斯坦护照前往英国,并被巴基斯坦驻外官员用来作为反印宣传的工具。同样,巴基斯坦还为米佐族分裂活动领导人拉登加提供庇护,并为他们的分裂活动提供方便。当印度保安部队追击米佐族分裂分子时,他们就可以躲到巴基斯坦吉大港的丘陵地带去。
总之,巴基斯坦也像印度对巴基斯坦一样在暗地里支持和怂恿印度境内的分裂活动。另外,印度还担心东巴的动乱引起的问题会威胁到印度自身的安全。印度的“极端分子”在西孟加拉邦一直很活跃,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印度人口最稠密、政治上最难以控制的地区。
印度政府已派陆军帮助民政当局镇压“极端分子”,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东部的其他邦,颠覆活动也已经活跃了几年。大批群众曾试图采取有组织的暴力行动来夺取政权。如果东巴基斯坦反政府军的领导权落入印度“极端分子”或从事分裂活动的人手中,印度国内将出现非常危险的局势。
2、印度的“借口”
为了维护印度在东巴的经济、政治利益,确保本国安全,印度政府坚决支持主张独立的穆吉布·拉赫曼集团,并希望他们在东巴基斯坦建立一个亲印政府,从而达到肢解仇敌巴基斯坦的目的。
此时,人们不禁要问:印度政府为什么不抓住时机,尽早下手呢?这是因为印度并没有想到东巴基斯坦的政局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动荡。
印度的军事、经济、外交部门并没有为其入侵东巴做好全面的准备。
首先,印度要对别国进行军事干涉,就必须有一个国际上可以接受的借口。印度根据什么理由入侵东巴呢?它可以说,这样做是为了把在它大门口待了几个月的900多万(据印度估计)难民送回去。但是,国际舆论会接受这种理由吗?
假如以印度的军事行动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那么,要是没有联合国的承认,它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生存能力又如何能得到保证呢?如果印度的入侵在外国人的眼里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国际社会将谴责印度制造巴基斯坦的分裂,多数国家将会拒绝承认孟加拉。
这样的入侵既达不到印度预期的目的,还将被国际社会指责为干涉邻国的内部事务,而这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和1966年印巴两国在塔什干签署的互不干涉内政的协议的。任何违反这一国际义务的行为,都是难以找到借口辩解的。
其次,印度军队还需要时间,为入侵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在战场上取得成功。对英迪拉·甘地夫人说来,要发动战争,就必须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差一分也不行。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1962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
1971年3、4月间,印度国内一部分人强烈要求对东巴立即实行武装入侵。遭到政府否决后,反对派又主张承认东巴反政府军组织的“孟加拉国”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但这种建议也没有被政府采纳。英迪拉·甘地夫人声明:“现在不!要等到恰当的时候。”
印度政府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此时,东巴反政府军的力量还是很弱的。他们成立的临时政府在政府军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只有当“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充分显示了它的活力,印度才可以给予正式承认。否则,这个国家就显然是印度一手制造的了。
另外,当时印度国内的精神状态也不允许这样仓促行事。
印度政府认为谨慎的做法是:在政治战线上,对外交承认问题保持低调;但同时逐步加强东巴反政府军的力量,利用雨季、泥泞地带和印度教群众的配合等对巴不利的环境,开展持久的、破坏性的游击战,以削弱巴基斯坦军队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新德里可以广泛宣传难民的流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困难,使人们承认这是一个国际问题。
依照印度政府确立的方针,印军开始向东巴反政府军提供武器装备和游击战训练设施。尽管印度边防部队过去一直在给予这种支持,但作用不大。因此,印度陆军把这个任务接了过来。在印度陆军的积极帮助下,1971年4月14日,孟加拉临时政府任命奥斯曼为孟加拉所有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为了使每个军种都有代表,孟加拉临时政府还组建了海军和空军。海军由40名少尉组成,是从巴基斯坦海军的逃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搜集了两艘轻量级军舰。空军是由一架“达科他”、一架“水獭”和一架“云雀”直升机组成。机组人员是巴基斯坦空军的逃兵,约10名军官和30名航空兵。这支被称为“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游击队就这样形成了。
在组建、装备东巴反政府游击队的同时,印度所有的官方和非官方的救济机构,都在为国际上承认这一点而工作,从而在全世界开展了一次宣传运动。
3、印度策划的“国际舆论战”
印度内阁向国际社会宣布,印度绝不允许难民在它的领土上永久居留。目前对难民的临时安置完全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并且已经给印度的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使他们重返家园的责任,应由整个国际社会,而不是仅由印度一方来承担。
印度驻外使馆广泛宣传:难民问题很大,已不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内部事务了。其它大国必须说服巴基斯坦认清形势,为难民返回家园创造合适的条件。不然的话,印度就别无出路,只能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宣传中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不能期待印度独自承担难民的巨额费用。
印度政府派出了由六七个部长以及纳拉扬以私人身分率领的各类官方和非官方代表团。他们先后访问了世界各国首都,“把那些对东孟加拉事态发展持冷漠态度的大国置于被告的地位。”在国内,为筹集救济款项和物资组织了几次运动。
这些活动使难民的惨境得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纳拉扬在访问了46国回到印度后,发表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声明,呼吁积极支持东巴的“自由战士”,并对政府的无动于衷,感到痛心疾首。
英迪拉·甘地夫人则向有关各方声明,东巴的“惨境正在损害着印度的经济、社会和心理。这不是宣传,也不是哪个人幻想出来的情景。那里发生的事情已经不是印度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她呼吁国际社会要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然的话,就将导致灾难性的结局。她强调对巴基斯坦的任何帮助,都会被用来镇压“孟加拉”人民。针对叶海亚·汗关于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内政的说法,她为印度做了辩护。
她说,“说印度参与了孟加拉发生的事情,那简直是胡言乱语。这是对孟加拉人民的愿望和献身精神的侮辱”,“是巴基斯坦企图欺骗国际社会的拙劣手段”她重申了印度进行报复的权利,并说她不惧怕威胁。她说,“如果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就准备战斗。”
她对叶海亚·汗关于东巴正在恢复正常的说法提出挑战,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巴基斯坦应立即召回它的难民。”
面对印度人的政治攻势,以及受印度宣传影响而形成的国际压力,叶海亚·汗提出,可以让难民返回,但必须有一些条件。他说,对于真正的巴基斯坦公民,不论是“由于动乱或是其他原因”而离开国家的均欢迎他们返回东巴。他告知国际社会,东巴基斯坦的法律和秩序均已恢复,“生活也在恢复正常”。他指责印度散布夸大和歪曲了的消息,致使难民外流;而且印度把西孟加拉的失业和无家可归的人也计算在内,结果夸大了难民的人数。
叶海亚·汗坚持说,来自东巴的真正难民仅有200万,他只准备接受这些。叶海亚·汗建议,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应在东巴和印度的国际边界上派驻一个联合国观察员小组,名义上叶海亚·汗说这是为了监督难民的返回,其实是为了让国际社会了解印度参与巴反政府游击队即“马克蒂·巴海尼部队”对东巴政府军作战的情况。
关于政治解决的问题,他许诺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国民议会。
印度政府立即对叶海亚·汗的建议作出反应。他们说,这些遣返难民的条件是印度不能接受的。印度参与东巴的分裂活动由来已久,如果有联合国观察员的监督,那么印度通过政治攻势取得的战果就将化为泡影了,也必将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因此,印度人抓住东巴对国内动乱进行军事镇压这一情况,指责叶海亚·汗许诺的“重新召开国民议会”不过是个骗局,因为“大多数议员不是被杀害,就是已经被赶到印度。另外约有100名议员按照总统指令被非法拘留,他们空缺的席位,通过蒂卡·汗统治下的专横的选举而填补了。
伊斯兰堡任命了一个傀儡总理及一个东巴总督来取代不得人心的蒂卡·汗。但叶海亚·汗作为总统仍是权力的中心,在东巴仍是蒂卡·汗,后来则是军事管制长官尼亚齐掌权”。
国际社会在印、巴两国提供的互相矛盾的事实和数字面前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印度政府的政治宣传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联合国秘书长5月19日代表所有联合国机构向各会员国、私人机构及其他人士发出呼吁,并且希望他的呼吁能够得到积极的、慷慨的响应。
他说,“鉴于情况不断变化”,一时无法确切估计难民的人数和他们的需要,但“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在印度有大批东巴基斯坦人”,需要向他们提供食品、衣服、药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援助。他还说,他与整个国际社会一样对难民的处境表示严重关切,并希望“这些不幸的人们能尽早地志愿返回家园”,但此前应给予印度大量的紧急援助。
联合国秘书长在呼吁中并没有对巴基斯坦进行谴责,而事实上,他已经开始帮印度说话。可以说,第三次印巴战争的枪声还没有正式打响,而在外交战线上,叶海亚·汗总统已经先失了一局。
宿敌的内乱,给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创造了机会。
4、印度的“外交战”
东巴的内乱和国际舆论对印度的同情并不能给印度提供出兵东巴的机会。而涉及和影响到美、苏关系的出兵决定也不是贸然可以作出的。为了寻找大国的支持,防范美国介入其出兵行动,印度采取了利用苏联来牵制美国的战略,从外交上获取一个出兵的良好国际环境。
英迪拉·甘地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与苏联“结盟”。
自从英属印度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之后,两国一直互相对立。在一些重大的争端中,尤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它们都持截然相反的立场。导致他们采取这种对立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是巴基斯坦害怕印度用武力使两个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为了抵挡印度对本国可能的侵略,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国提议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1950年成立的这两个组织主要是为了遏制苏联。当时,由于尼赫鲁选择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也就没有参加这些组织。但这使得印度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巴基斯坦从美国得到了许多军事援助,增强了军事实力:而印度从苏联的支持中也得到了很多实惠,最重要的是尼赫鲁几乎成了第三世界的领袖。
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此后,美、英停止了向印度提供武器,加之印度又缺乏资金,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武器,结果,印度便更多地转向苏联这一来源。
1966年,英迪拉·甘地夫人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迅速采取了使印度货币贬值的行动。同时,甘地夫人当上总理后不久访问了华盛顿。此间,她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热情接待。
印度担心苏联可能有一些损害印度国家利益的意图,所以它加强了与美国的联系,以削弱苏联的影响。然而,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对印度靠拢美国的迹象颇感不快。莫斯科差不多就在此时首次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以期对巴领导人增加一定的政治影响。尽管苏联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数量有限,但已经足以使印度感到不安。此外,1968年初柯西金访问新德里时,曾就克什米尔以及同苏联合作的各项工业计划的经营管理问题向甘地夫人提出了建议。
敏感的甘地夫人认为这些话是对印度内政无理的干预。印苏之间这种不冷不热的关系一直维持到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为止。
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亚洲集体安全计划。该计划设想在这个地区建立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组织,其目的是孤立中国,并进一步限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
苏联提出这一建议,正值尼克松抛弃杜勒斯政策而从东南亚撤出之际。从那时起,苏联尾随美国之后,迅速进入东南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向印巴两国提出了勃列日涅夫计划。
巴基斯坦断然拒绝了此建议,因为它无意伤害中国,而受益于苏联。印度也没有加入这一组织,但它不想得罪苏联,因此准备在不承担任何义务的情况下支持苏联的建议。这样一来,苏联对巴基斯坦的态度变得强硬多了,新德里也就与莫斯科相应地靠得更近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