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我来评#风很平静。海也很平静。钓鱼岛,依旧是那个钓鱼岛。太阳照常升起,海警的舰艇也照常在海域巡航。日子,本该像往常一样,平静而有序。然后,天空传来一声不该有的嗡鸣。那是一架飞机。日本的。民用的。就像午后突然闯进宁静院落的一只大号蚊子,带着不协调的噪音。它不该在那里。就像一个从不敲门,直接翻你家围墙的“访客”,行为本身,就带着冒犯。
时间很精确,不是模糊的“大概”,是北京时间五月三日上午十一点十九分。中国海警舰艇,就在那片属于中国的海域,像往常一样,眼睛亮着,警惕着。他们看见了它,那架日本民用飞机,就这样,明晃晃地非法进入了中国的钓鱼岛领空。
侵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先生用词清晰,没有一丝含糊。这不是迷路,不是误会,是“侵闯”。就像你走在自己家里,突然发现客厅里多了个不认识的人,正四处张望。
然后呢?没有电影里那样惊心动魄的追逐,没有火光冲天。高手过招,有时只在电光火石的一念间,甚至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这次,海警的回应,同样简洁有力,直指要害。
警告。驱离。
就像主人对那个闯入客厅的不速之客,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是沉声一句:“这里不欢迎你。请出去。”那架飞机,在收到明确无误的信号后,灰溜溜地离开了。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短暂的交锋,没有硝烟,却充满了立场的坚定。外交部国防部罕见接连发声: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违法活。
这事传开,网上自然热闹起来。有网友评论,带着一丝幽默:“这飞机,是不是以为钓鱼岛上有啥好吃的餐厅,打算来个‘打卡’?结果发现海警大爷杵在那儿,只好悻悻飞走了。”
下面立刻有人回复,同样风趣:“风景再好,也不是能随便闯的地方。迷路了可以问路,不能硬闯啊!这成本也太高了,还被‘劝退’,这‘游客’体验可真不好。”
我个人认为,这起事件,远非一次简单的“误入”。为什么会这样?
一:在涉及敏感海域和空域主权的问题上,这种看似“民用”的试探,其实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策略。它们像探头探脑的小动作,试图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和底线。
二:这可能是其长期以来对中国进行“切香肠”式主权侵蚀策略的一部分。通过小频率、低烈度的挑衅,试图一点一点蚕食中方的主权感知和管控力度,制造“灰色地带”和既成事实。这架民用飞机,或许就是这根“香肠”中的一小片。
那么,如何应对这类事件呢?我个人认为的解决方法:
一:持续且坚定地在钓鱼岛海域保持常态化、强有力的存在。中国海警舰艇的例行巡航,本身就是对任何侵犯行为的最有力威慑和回应。让任何潜在的“访客”都知道,这片海,这片天,一直有人看着,而且看得紧。
二:在依法依规进行现场警告驱离的同时,更要在国际舆论和法律层面,持续不断地、清晰明确地阐述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事实。不给任何国家或个人留下模糊和误判的空间,从根源上断绝其“闯入”的念头。
天空有界。海域有主。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不容侵犯。任何试图以任何形式、任何借口侵闯中国领空、领海的行为,都将面临坚定而明确的回应。这一次,是警告驱离。下一次,或许会是更进一步的行动。海警就在那里,立场从未改变。故事,还会继续,但底线,永远清晰。
事件发生于2025-05-04 国外,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