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选举尘埃落定,执政党取得大胜,曾经声称要“保护台岛”,还放话上台后就限制中国移民,不许中国人在澳买房的达顿遭遇惨败,连自己的议席都没有保住。而且从澳大利亚选举情况看,“特朗普因素”对最终结果影响颇深。达顿的惨败,是否说明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将走向稳定?“特朗普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选举?
本月举行的澳大利亚选举,原本被认为是执政的工党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该国持续增加的民生成本,让他们的支持率长期落后。看到选举形势很乐观,反对党联盟党的党魁达顿提出了一些上台后的改革,包括大幅度削减移民的名额,并禁止海外投资者在澳买房。鉴于在担任澳大利亚防长时,达顿曾公开表示要协助美国“保护台湾”,且对澳移民、房产投资的主要人群都来自中国,因此他的这些政策被认为就是冲着中国来的。但最终选举结果,出乎达顿的意料,他领导的联盟党遭遇惨败,自己也丢掉了把持24年的国会席位。
那么,如何看待澳大利亚选举的情况?
有分析指出,就在这场选举结束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出现了人事大“清盘”,白宫副国安顾问黄之瀚被解职,此人作为第二代华裔,凭借对华极度“仇视”的立场进入美国政治核心圈。他其实是一部分华人想要通过“对华强硬”实现“切割”,从而获得“上升空间”,并且通过“上车关门”,堵住这条“上升渠道”的体现。这种情况在美国长期存在,进而影响整个西方世界,从而导致不少西方保守主义政客认为,越是“遏华”,越能得到华人群体的支持。但澳大利亚的情况不同,当地140万华人是最大非英语社区群体,而且素质和政治敏锐性远高于在美华人,他们用选票惩罚了达顿。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国055万吨大驱编队完成了环绕澳大利亚的航行,整个过程持续了20多天,期间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发声,美国更是从总统、国务卿、防长、印太司令部司令、太平洋舰队司令都没有表态,似乎解放军的舰艇从未出现。要知道,澳大利亚不仅是“五眼联盟”成员,还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奥库斯”军事组织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属于美国的“核心盟友”。这也让国际社会意识到,美国不仅“第一岛链”战略被实质性瓦解,“第二岛链”也岌岌可危。明白这个情况,澳大利亚的选择显然是能预见的。
而且,“特朗普因素”也对澳大利亚选举产生很大的影响。达顿在竞选期间,进行了很多效仿特朗普的举动,不仅提出削减政府开支、进行联邦部门大裁员等主张,还喊出过“让澳大利亚再次伟大”的口号。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100多天,引发的一系列乱象都被澳大利亚选民看在眼里,他们意识到让一个“特朗普式”领导人上台,是一个极其糟糕的选择。相比之下,持谨慎处理对美关系,又主张维护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工党,再次得到了选民的青睐。并且澳民众很清楚,选择更务实的工党,能为澳大利亚在中美对峙中寻求平衡。毕竟,美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盟友,中国则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妥善处理与两者的关系,是澳总理最重要的工作,明显站队美国的达顿显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