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OpenCamp线上社区依然活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实验室的灯光也未熄灭。屏幕上,一段用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内核代码在屏幕上跃动——这是赛博志愿者们与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团队协作开发的国产芯片底层支持系统。千里之外,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正通过云端平台与清华学子同步学习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系统训练营课程。
在海淀,一群秉持“知识共享、科技报国”理念的青年,以赛博志愿行动组织起开源浪潮。他们成立OpenCamp训练营,打开顶尖高校的围墙,积极构建推动全社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开源创新生态。
在4月29日举行的“青春向海淀”主题宣讲活动暨五四青年大会上,清华大学教师陈渝正式发布了2025年赛博志愿OpenCamp计划,“我们将打造更多的训练营资源服务项目,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科技创新主战场,培养造就更多高端人才。”
开源代码 点亮赛博志愿长征路
2002年,互联网浪潮席卷中国,海淀区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汇聚了一群怀揣技术理想的热血青年。彼时,在清华大学,陈渝提出了“软件模拟硬件”的创新构想,由此开发的SkyEye仿真软件不仅为全国学子节省了开发板费用,更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播下了开源教育的种子。
201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期间目睹的开放教育模式,深深触动了陈渝,“清华的顶尖课程,应该成为更多中国学子的技术阶梯。”回国后,他便开始通过慕课平台分享知识,并与向勇老师共同创办开源训练营。
“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允许大众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发。”陈渝说,“就好比饭馆公开菜谱,烹调工序中的所有细节都一清二楚,便于大家在此基础上做新的尝试。操作系统研发的关键就是源代码,这个领域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人才培养、技术自主、安全可控的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通过‘开源’来互助进步,快速赶超突破。”
这种努力在2021年迎来突破,在线教育创业者李明带着K12互动直播教学系统加入,三人联手打造了“OpenCamp训练营”,面向全国免费开放优质教育资源。
面对办学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四维志愿体系”:高校拆掉知识围墙,企业开放真实场景,实验室提供科研基座,而志愿者们搭建起贯通各方的“数字桥梁”。这一创新模式展现出惊人的活力,短短4年间就吸引了来自全球2171所高校的16555名学员参与。
“赛博志愿的本质是打破技术垄断。”OpenCamp志愿服务项目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系统训练营负责人王豪杰说。面对国产芯片“卡脖子”难题,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九源软件栈的关键模块——跨平台智能编译优化系统“InfiniTensor”,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在国产芯片上的高效部署,为国产算力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企业将‘卡脖子’技术难题转化为训练课题,学生们编写的代码很可能明天就会运行在国产服务器上。”陈渝这样描述赛博志愿的独特价值。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从校园到开源社区,这条用代码铺就的志愿服务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五大行动 构建数字人才生态
“我们将以五大行动计划为引领,以志愿精神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写更多创新代码,培养更多前沿人才。”在“青春向海淀”主题宣讲活动暨五四青年大会上,陈渝发布了2025年赛博志愿OpenCamp行动计划。这一项目将通过数字化平台有效链接青年志愿者与社会需求,计划年内招募30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于共同开展探索学习、人才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创造的开源社区。
在丰富知识与技能传授体系方面,项目将系统整合《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系统训练营》《开源操作系统训练营》等10余个训练营课程体系,致力于服务超过3万名高校学习者和社区开发者,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前沿的技术视野。
“志愿队长领航计划”是一大亮点。该计划将从各期训练营中选拔表现优异的“优胜队长”,打造一支300人规模的教学志愿者梯队。这些志愿者将经历从助教到讲师、从学习小组组长到企业项目导师的成长路径,项目将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助力他们在前沿教育和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在榜样示范工程中,项目邀请3位科研院所和行业顶尖专家担任“开源灯塔”,通过视频号直播、纪录片、采访等形式,传播科技报国和赛博志愿精神,激励更多青年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在基地建设方面,项目将以首批表现突出的高校志愿者所在高校为依托,构建覆盖30个核心高校的基地网络。其中,重点建设2所1000人规模的高校赛博志愿基地,形成覆盖北京、带动全国重点高校的发展格局,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赛博志愿、开展创新实践、接触前沿科技的平台。
搭建数字人才联盟生态也是重要内容。陈渝表示:“我们将打造‘高校-企业-社区’深度耦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共享技术需求池、开源代码库及算力资源池,推动校企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链接100所高校,输送1000名拔尖创新人才,加速国产技术生态落地与产业智能化升级。”
育人新篇 代码背后的成长密码
“原来我也能驾驭长代码!”“你们为很多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OpenCamp社区里记录着无数动人的成长故事,既有编程小白从敲下第一行代码到独立编写操作系统的进阶实录,也有中途放弃又重返训练营最终斩获第一的逆袭故事。
这种蜕变源于赛博志愿独特的学以致用模式。学员们通过认领开源项目维护、为新人解答技术难题、协作开发公益工具等志愿任务,在输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认知重构。当代码注释化作助人的阶梯,当技术文档变成分享的桥梁,他们不仅收获了社区伙伴的认可,更在双向赋能中实现了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贡献者的跨越。
“我们不仅要从海淀走向全国,更要让赛博志愿的火种燃遍世界。”陈渝说。令人振奋的是,超60%的OpenCamp学员来自非985高校。这些学员通过系统学习后,有的进入华为、蚂蚁集团等科技企业实习,有的在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开启职业生涯,展现了教育普惠的实践价值。
与此同时,一批优秀学员进入中国科学院软件所、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深造,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深耕。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印证了OpenCamp培养模式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更令人欣喜的是,优秀学员以助教身份回归,形成“学习-实践-传授”的良性循环。杨金博等学员完成角色转换,从受益者成长为授业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自发组建“传薪者联盟”,让赛博志愿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OpenCamp正在形成一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围绕创新实践的科教模式。他们正开发AI助学导师,试图用大模型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与几十家科技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将企业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训练课题,真正让知识从屏幕走向产业一线。
站在新起点,OpenCamp正迈向更前沿的领域,在“具身智能攻关计划”中,学员们尝试将操作系统直接部署在仿生机器人“本体”上;在黑客松“极限挑战赛”中,学员们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新定义网络搜索。这群怀揣理想的科技志愿者,正在用代码构建更美好的数字未来。正如陈渝所说:“我们不仅要培养会写代码的人,更要培养懂得以技术回馈社会的数字公民。”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赛博志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记者:李平
编辑:关镓萍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