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同事老张的侄子小磊攥着高考成绩单蹲在院门口发呆。分数刚过专科线,这个农村娃的眼里满是迷茫。我递给他一根烟:“去当兵吧,部队能把泥疙瘩炼成钢。”谁曾想,这句话竟让这个18岁的少年在军营里咬牙拼了八年,硬生生把人生翻了个面。
小磊当兵的头三年,就像新兵连的绑腿沙袋,每一步都沉得喘不过气。他在南沙守过礁,三个月见不着陆地;在西北戈壁站过夜岗,睫毛都能结冰碴。第五年探亲回家,小伙子手掌的老茧能刮火柴,可说起未来却直挠头:“叔,今年想退伍复学,可24岁读大专......”我盯着他迷彩服上晒褪色的臂章,突然拍桌子:“再当三年!在部队把学历挣了,党票拿了,退役考人武专干!”
这话把老张急得直跺脚:“孩子都25了,再耽误三年咋找对象?”我翻出手机里的政策文件一条条算账:服役满8年加10分,党员再加5分,大专学历卡着报考门槛。小磊咬着后槽牙给连队指导员打电话申请留队时,手抖得按不准数字键。
真正的淬火从报名远程教育那天开始。小磊的教材永远揣在战术背心夹层,海训间隙别人瘫在沙滩上,他顶着太阳背毛概重点。有次武装泅渡考核,他凌晨四点就泡在海里加练,上岸时迷彩裤里居然掉出泡发的《应用文写作》。指导员查夜岗撞见他打手电补作业,红着眼眶往他兜里塞了包润喉糖——那周他刚带着突击班拿了比武金牌。
2021年冬,三场大雪封了营区。小磊攥着烫金的党员转正通知书,在电话里哭得像个新兵蛋子。那天他正发烧39度,却死活不肯下巡逻车。后来才知道,同批竞争的两个士官都是师部比武尖子,他能突围全靠连续三年拿的“优秀士兵”勋章。武装部来政审的干部翻着他半人高的荣誉证书,感叹:“这兵骨子里带着枪油味。”
今年春天,退役名单公示那天,小磊的档案袋里已经躺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毕业证。人武专干笔试考场外,一群年轻人围着这个黑瘦精干的老兵问东问西——28岁的他在考生堆里确实显眼。放榜那天,老张在办公室嚎了一嗓子,震得茶杯盖直跳:笔试第一,面试第一,总分甩开第二名13分!
上周去小磊新单位办事,见他正给民兵讲解单兵电台操作。阳光穿过训练场的梧桐叶,在他笔挺的制服的上跳动。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农村娃,如今操着带兵人的口吻说:“战术素养要往骨头里刻,就像当年我们老班长......”我突然想起他新兵时被海浪打翻的狼狈样,眼眶猛地一热。
八年,足够让一株小白杨长成防风林。部队这所大学校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把吃苦的日子酿成后劲十足的陈酒。那些在哨位上背过的知识点,在战备包里捂热的理想,终会在某个清晨变成叩开新生活的敲门砖。军装穿在身上是责任,揣在兜里是底气——这话,如今小磊的笔记本扉页还写着呢。
(经历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