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
欢迎来到丝路悦读
本期丝路悦读-西安地理
邀请你跟随着作者解维汉的文字
在声音中走进南五台
来了解那些名人宅院的故事
1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严致骋,湖北武汉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
南五台北麓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一片三乐园未开放区域,前不久我在禾麦陪伴下经过东围墙内一座高大的张卓戏台向西走,进入一条空荡荡的小街,意外邂逅到一座座如雷贯耳的名人宅院。
先是看见路南有块标示石碑,题目是“陈树藩宅院”。这可是那位参加过辛亥西安起义,后来宁作寓公,不当汉奸的风云人物,也是追随袁世凯,翻手云覆手雨的军阀政客。陈树藩(1885-1949),字柏森(柏生),陕西安康人,陕西督军。宅院原址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东夏家什字,当地人称“督军老宅”,宅院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为两进院,前房五间,照壁一座,二进院内左右各三间厦房,五间上房。房屋建筑工艺精巧,造型美观。2004年3月,督军老宅拆迁,建筑构件由小雁塔文管所保管,后转交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保存。2007年8月入院复建。陈树藩宅院门楼古色古香,门洞上部环镶花卉芝草云纹彩色木雕,门道两侧墙壁各有一大两小吉祥砖雕。门楣题写“笃实”两字,两旁有楹联:“摘天半霞,斜挂溪峰狮口;翥云中鹤,迴翔石壁龙头。”走进大门,先看见福禄寿三星砖雕照壁,宅院一进门房背面柱上悬有两副楹联:“德惠旁流畅芳远步;雅度宏绰广学甄微。”“万化同流古风永茂;群生在根世宙咸和。”门房内纸本楹联:“云水中间商量画本;竹梅深处位置吟朋。”穿过厢房夹道院落,看见后面高大的正房,楹柱亦悬两联:“云山供养门庭敞;文史风流地位清。”“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递南山作寿杯。”正房厅内有联:“学以治心养性为本;家在廉泉让水之间。”落款“蓝川牛兆濂”。记得1990年时,我曾走进夏家什字这座宅去拜访陈树藩的儿子、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宽厚谦和充满儒雅风度的陈先生在上房西间热情接待了我。我还参观了陈先生的书法工具——纤软的鸡毫毛笔。
继续前行,路南第二家是清代连君锡宅院。路边标示碑刻文:“连君锡(1766-1833)字承齐,陕西同州府澄城县人(今渭南市),监生诰赠奉直大夫。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澄城县醍醐乡北酥酪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宅院前房是五间两层阁楼,开偏门。院内左右各三间厦房,五间上房。宅院整体结构较为完整,由于年久失修,木雕、砖雕、石雕不同程度有所损坏,濒临坍塌,1997年10月迁建入院。”连君锡宅院大门本无特别之处,类似石库门式样,门楣刻匾“春晖轩”,竟然是康有为手笔。门外无楹联。门楣石雕丹凤朝阳,简单粗糙。东侧偌大墙面仅一小块砖雕,对面墙面无一块砖雕,不讲究对称。谁知这门脸不显山露水,走进去却别有天地。大门内照壁有砖雕人物画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照壁两侧亦有楹联:“深宅含晖阶除晓入风云气;重门凝瑞户牖春生翰墨香。”二门石柱刻联为:“和怡地步阔;旷达天机深。”后面台阶上的高大正房亦有门联:“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心作良田万世耕有余。”门前几根方柱四面刻联:“紫气东来,德门集庆;丹光北拱,仁宅吉祥。”“真学问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来。”“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春风扑面依和成里;福气临门与德为邻。”方柱上还刻着一些较长的格言,其中一幅是:“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立党羽不如昭信义,作威福不如笃至诚,多言说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心术,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还有一幅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样的文字一共有6幅,我拍下来回去一查,全部出自清代的《格言联璧》一书。单从这些题刻便知,连君锡无疑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雅之士。
2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孟家怡,黑龙江牡丹江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
路北东起第一家是秦腔界大名鼎鼎的清代剧作家李十三的宅院。门外石质标示碑刻“李芳桂宅院”,正文同样是中、英、韩文对照:“李芳桂(1748-1810),又名李十三,祖籍陕西华州(今华县),嘉庆年间,戏剧作家。宅院原址位于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蔺店乡李十三村,宅院是其父辈所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李十三对房屋重新翻修。宅院一进院落,门楼偏开,前房大三间,上房为五间,整个宅院布置合理,建筑工艺细致,实木构件精美。”
1997年9月至2007年5月迁建入院。但见那门楼简朴大气,门洞上部环镶云纹铜钱花卉彩色木雕,门道两边墙壁各有吉祥砖雕。青石门楣门框旁边有门联:“十大本人生足矣,三不朽功德难哉。”所谓“十大本”是李十三的十部力作:包括本戏《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钗》《万福莲》《火焰驹》;折子戏《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他的代表作《春秋配》清宣统三年(1911)曾被京剧大师梅兰芳排演。《白玉钿》成为秦腔名旦李正敏20世纪30年代演出的名剧,20世纪50年代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万福莲》先被改编为《女巡按》,后被戏剧大师田汉改编为京剧《谢瑶环》;《火焰驹》被秦腔移植演出后,又拍成秦腔艺术片传播全国。清嘉庆十五年(1810),仁宗皇帝降旨,罢演地方戏曲,以李芳桂的剧作有反清隐语为由,下令捉拿,李芳桂闻说口吐鲜血,跳墙出逃,跌倒在距家二十多里的野草丛中,含冤而死,终年62岁。
再往前走,又见路北一块石碑“范紫东宅院”。上面镌刻:“范紫东,又名范凝绩,陕西乾县人,秦腔剧作家,易俗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三滴血》等。宅院原址位于陕西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经历六年,逐年完善,前房为大三间小五间,进门左右各三间厦房,五间上房,其建筑工艺精巧,砖雕脊首、木雕等构件造型美观,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97年10月至2007年8月迁建入院。”细看范紫东宅院,大门门楣镌刻黑底金字“继志堂”,门楣上方有二龙戏珠、弥勒、芝草彩绘木雕,门道两侧相对亦有大块吉祥砖雕。两旁楹联是:“北奏危言惊四海,东来紫气丽三秦。”范紫东作为同盟会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并怒书讨袁檄文。在40年的时间里,范紫东共创作了题材广泛、思想进步、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大小68个剧本,《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盗虎符》《八字案》《玉镜台》《苏武牧羊》《鸳鸯阵》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秦腔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
3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张凯,湖南张家界人,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生)
继续前行,路北一高台上有“善庆堂”,是清代杨邦栋宅院。标示碑刻着:“杨邦栋(1813-1881)陕西同州府澄城县人(今渭南市),清咸丰年间任甘肃省正宁知县。该宅原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赵庄镇同家庄村,杨家父辈主要经营药材、丝绸和茶叶生意。宅院是其祖上留存家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为三进院式,前房门洞中开,二进门内左右各三间厦房,三进院内左三间走廊,右三间厦房,大五间上房。后院右开门内有三间厦房和七间上房。整个宅院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大气宏伟,因长期无人居住,显得陈旧,濒临倒塌。1997年9月至2007年8月迁建入院。”大门檐下环衬木雕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有匾额“善庆堂”,旁有楹联:“为政依人,经商以智;读书须博,辨理须明。”前楹方形石柱上刻有多副旧联,正面为:“天地间许多世家无非行善;古今来若大英雄还是读书。”里侧面为:“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方柱外侧面分刻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无端五十弦”两首七律全诗。大门两侧皆有砖雕,左额:画境生云;右额:鹤舞高松。从旁边绕进院内,看到二进门夹道两侧亦有砖雕门额:“致远”,门联为:“有暇勤种书中粟,无事乐耕心上田。”这些石刻诗联皆系老宅原物,我看到一块石面上“62-36”的迁移前粉笔标号尚未擦去,可见这些物件都是小心翼翼地从原址标号拆除,又在新址按标号位置恢复原貌的。我从资料查到杨邦栋老宅却是在赵庄镇党家庄,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反清武装进军党家庄,村西部建筑却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破坏,是因为反清武装看到庆阳百姓给知县杨邦栋送的功德牌匾“功垂庆阳”后,遂起敬仰之心撤离村庄。杨邦栋曾任职甘肃庆阳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代理正宁县知县。杨邦栋共兄弟六人。党家庄杨氏祠堂修建于咸丰四年(1854),杨邦栋在《杨氏祭先祠记碑》中记述了祠堂的风采,“一时主堂、献殿、门房、歌楼,无不森立”,载明将自己和侄儿共计200余亩地计入祠堂,“以供祀先之费”,每年要在春节、清明、冬至各隆重祭祀一次,每次要献祭120斤以上的猪一头,清明和冬至都要唱戏,杨家之富庶可见一斑。大门东侧还有一座东偏门,匾额为“达观”,两侧楹联是:“才启小门见大道,又迎东旭照南山。”黑漆门下左右有一对抱鼓石墩称“门当”,门楣上横伸出两根柱头称“户对”,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普通人家只能两个。
路南最西一家是清牛兆濂宅院。标示碑刻:“牛兆濂(1867-1937),字梦周,号蓝川,西安蓝田人,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关学代表人物,被尊为‘关中大儒’。宅院原址位于陕西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后人进行多次翻修。宅院布局为二进院,前房大三间,上房小五间,博物院抢救保护时仅剩一进院子,房屋上脊首、砖雕、木雕较为完整,因长期无人居住显得很陈旧,濒临倒塌。1997年9月复建入院。”门楼相对有些简朴,门前醒目地前置一对木柱和柱础,两座石狮,门额镌刻“光裕”,门联为:“山陕为邻,华岩险境;太沃连界,汾水烟波。”正门东侧不远有一小巧偏门,门额刻“昙华楼”,落款为于右任所题。偏门两侧有石刻行书楹联:“三仁世第,八叶家声。”孔子曾把商朝的微子、箕子、比干同称为“三仁”, 微子直谏而隐,箕子劝谏而癫,比干强谏而亡,同为仁人志士。八叶即八世、八代,泛指绵长。门楣上部有垂花门形式的精美石雕,图案有福寿康宁、螭龙云纹、抱子石榴、五福临门等吉祥寓意。事后打听得知于右任题匾的此门实为牛兆濂宅院的东偏门。牛兆濂民间称牛才子,著有《蓝川文钞》《蓝川文钞续》《读近思录类编》《芸阁礼记传》《礼节要录》《续修蓝田县志》《吕氏遗书辑略》《秦关拾遗录》等。他于民国七年(1918)至二十四年(1935)间,在芸阁讲授理学8年,盛期学生数百人,遍布陕、陇、晋、豫数省以至朝鲜,芸阁学舍之名因之大噪。作为关学大儒,牛兆濂极具人生智慧。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数月不下,来向牛兆濂请教。牛兆濂预知其来,避于窑背上,一犬守之。刘至不得入,寻于窑后揖问:“西安城何日可克?”牛兆濂答:“我土窑一犬守之,将军尚不得入。今二虎(杨虎城、李虎臣)把城,君安能入也!”刘镇华颓丧而去。
4
丝路悦读-西安地理讲述人:(张筱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路北最西一家是清张百万宅院。方碑刻:“张步福(1782-1817),西安灞桥人,当地人称‘张百万’,其祖先当时主要在西安到西宁、新疆一带做丝绸和药材生意,发家致富后修建宅院,老百姓称‘张家老屋’。”
宅院原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车丈沟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道光二年重新翻修。宅院为一进式院落。前房门洞中开,左右各三间,一进院内有照壁、假山,左右各七间厦房,整体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砖雕、木雕、石雕图案精美,属于关中地区典型的古民居。1997年10月至2007年5月迁建入院。”张百万宅院门脸不大,不显山露水,力求藏拙。门额为“和顺第”,两侧有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八字墙前两侧临街竖棱上刻有砖雕联:“德行深醇,一乡称善;文章宿老,多士颂心。”院里正处在施工阶段,多处堆放着建筑材料,房前路边触目可见未完工的半成品。大门后月亮门上有一联:“读可荣身耕得粟;勤能致富俭恒丰。”月亮门背面亦有联:“忠厚传家安且古;公平处世炽而昌。”走到最后面的上房,背墙尚未封闭,房檐下彩色木雕甚有特色。张氏家族名头最响的是张步福的儿子张洪声,有一年商号年底分红,张洪声分到一百万两银子,“张百万”的绰号就是这样得来的。张家后裔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传说清末某个皇帝晏驾,张家却恰逢给张步福祝寿,三天大摆宴席,不管亲戚朋友还是路过的行人,都好吃好喝招待。当时的西安知府对张家的做法不满,张家坚持要过寿,知府就责令张家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否则就不能大摆宴席。张家立即拿出一百万两白银,从此“张百万”的名号就越传越远了。记得2005年时我曾和两位同事造访过车丈沟村的张家大院,宅院墙高房大,砖雕精美,院内有棵名贵树木叫“金线吊蝴蝶”,一个个四角形的蒴果红彤彤的,悬在细细的黄色叶柄末端,就像拿细线串起来的蝴蝶,摇曳多姿,风一吹就像满院蝴蝶在飞,非常好看。如果这处“张百万宅院”就是迁移来的那处张家大院,也不知完工后那棵好看的“金线吊蝴蝶”有没有随迁。
不知不觉地把一条街跑完了,实在想不到在这条短短一百多米的小街上,竟然汇聚了这么多晚清和近现代名人的宅院。这些人向来大名鼎鼎,随着他们的逝去,踪迹已全无,不料却能通过另一种方式在南五台下重新集结,变散居为聚堆,化无形为有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不禁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些名人涅槃后在这里重获新生,通过宅院的物化形式留住环境,留住足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方面的确功不可没。我问过院长助理王小兰,她说这些宅院也多是从陕西乡村抢救和保护下来易地重建的,基本保持了民居的原汁原味。眼下这条街上各处院落房舍还有待进一步装修和布置,待到这些名人宅院正式开放之日,一定会成为一处广受瞩目的热门文化遗迹。
以声为媒 共沐书香
西安发布《丝路悦读》栏目,面向全社会朗读爱好者长期征集“全民主播”,为您提供展现声音艺术的舞台。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热爱!让我们共享朗读的快乐,让朗读成为生活时尚。
报名方式:
xafbsiluyuedu@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全民朗读”,邮件内容包括您的姓名、单位、电话,以及一段个性化的自我介绍。附件请上传一段您朗读的音频样本,我们将根据作品特色推荐主播。
海报轮播
策划:刘振 何砾 丨 统筹:王晨 屈殿 丨 视觉:闫炜 丨 剪辑:王珊 丨 监制:西安发布小布电台 | 编辑:武庆 丨校对:王军望丨 审核:程渭 丨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x西安市文联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