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陈伯达出生于福建惠安的一个贫寒家庭。
自幼,他便对知识满怀渴望,凭借顽强毅力与过人天赋,踏上漫漫求学路。
在校期间,陈伯达总是最早抵达教室,最晚离开,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养分。
他的成绩在班级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展现出非凡才华。
1927年,年仅23岁的陈伯达,怀揣对革命的无限热忱,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革命之路布满荆棘。
但陈伯达毫无退缩之意,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
不久后,组织选派他前往苏联留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与俄语,每日沉浸于书籍和理论的海洋。
学成归国后,陈伯达肩负起负责北方宣传工作的重任。
他日夜奔忙,深入群众,撰写了一篇篇极具感染力的宣传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革命思想。
在一次宣传活动中,一位年轻同志好奇地问他:“陈同志,您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把道理讲得如此明白呢?”
陈伯达微笑着回答:“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想着怎样把革命的火种传递给他们,自然就能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延安时期,陈伯达的理论文章开始在党内崭露头角。
他对中国古哲学有着深入研究,撰写的相关文章见解独到。
一次偶然,毛主席读到了他的文章,对其中观点十分赞赏,特意将陈伯达叫到跟前。
毛主席亲切地说:“伯达同志,你对中国古哲学的研究很有深度,有些观点给了我不少启发。不过,在结合现实革命方面,还可再深入探讨探讨。”
陈伯达受宠若惊,连忙点头:“主席,我一定按照您的指示,继续深入研究。”
此后,在毛主席的亲自指点下,陈伯达的理论水平突飞猛进。
他愈发勤奋地钻研,常常在昏暗灯光下,一坐就是一夜。
终于,凭借出色表现,他成为了毛主席的秘书,就此逐渐步入权力核心,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
在毛主席的悉心栽培下,陈伯达如同沐浴春雨的禾苗,茁壮成长,理论水平蒸蒸日上。
他整日埋首书案,那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文稿,便是他奋进的见证。
屋内灯光昏黄,他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奋笔疾书,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研究中。
彼时,国共两党舆论战正酣。蒋介石抛出《中国之命运》,妄图混淆视听。
陈伯达听闻此事,“腾”地从椅子上站起身,满脸怒容,拍着桌子说道:“蒋介石这是颠倒黑白,我必须站出来驳斥他!”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闭门不出,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一心扑在撰写反驳文章上。
终于,《评〈中国之命运〉》问世,这篇文章犹如一把锋利匕首,精准戳中蒋介石论点的要害。
一经发表,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人们争相传阅,陈伯达也因此声名大噪,成为党内响当当的理论家。
随着时间推移,陈伯达的职务不断升迁。从政策研究室主任起步,每到新岗位,他都干劲十足。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领导宣布他升任新职,他起身,表情庄重,声音坚定地表态:“感谢组织信任,我定会全力以赴!”
在工作中,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组织能力,逐渐站稳脚跟。一路高升,直至成为政治局常委,站在了权力的高峰。
可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慢慢地,他开始变了。
起初,只是在一些决策上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面对下属的善意提醒,他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心里有数,按我说的做。”
后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谋取个人利益,他的行为愈发过分,开始打压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
看到有同志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他便在背后使绊子,编造莫须有的罪名,让这些同志陷入困境,甚至将黑手伸向开国元勋,全然忘却了自己曾经的初心与使命,在权力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
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山间云雾缭绕,可陈伯达心里惦记的,却是他那不可告人的小算盘。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众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各项重要议题。
陈伯达坐在那里,表面上认真聆听,实则心不在焉,眼神时不时闪烁着异样光芒,盘算着如何推进自己的计划。
突然,陈伯达猛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扯着嗓子大声说道:“咱们伟大的毛主席,那可是千年一遇的天才!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他一边说,一边用力挥舞着手臂,试图用夸张的动作和激昂的语调来吸引众人的注意。
这话一出口,会场瞬间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坐在一旁的叶群,连忙随声附和:“陈老说得太对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是咱们党和国家的福气啊!”
吴法宪也跟着点头哈腰,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没错没错,毛主席就是天生的领袖!”
原来,他们事先早就商量好了,企图利用“毛主席天才论”来制造舆论声势,阻止毛主席取消国家主席一职。
散会后,陈伯达匆匆把叶群、吴法宪等人叫到自己房间。
狭小的房间里,几个人凑在一起,鬼鬼祟祟的。
陈伯达压低声音,神色紧张又兴奋地说:“咱们得趁着这会议,把事情敲定了,只要能保住国家主席这个职位,往后咱们可就稳了!”
叶群在一旁拍着胸脯保证:“陈老放心,我都安排好了,下面就看怎么煽动更多人支持咱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