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作家张小满非虚构作品《我的母亲做保洁》一书,记录了作者的母亲春香在深圳做保洁员的生活。这本书通过春香的视角,展现了城市中保洁员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同时也描绘了作者与母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相互理解。
作者细致地罗列了母亲打扫时需要用的物品,包含灰色拖把、长方形墨绿色水桶、尘推杆、垃圾铲等多种工具,以及去污粉、洁厕灵、多功能清洁水等去污剂,连抹布都有3块——分别用来擦拭马桶、洗手台镜面及地板。“她先要为自己负责的6个卫生间上齐手纸、洗手液、护手霜、消毒液、棉签。中途一旦发现缺了,要立即补上。”这些对母亲日常工作的朴实描述,勾勒出保洁工作的繁琐,不禁让我们反思: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洁净背后,藏着多少双布满裂痕的手。
“在我母亲成为一名保洁员之前,我从来只享受我在公共场所里的窗明几净,公司里的井井有条,没有想过,这些我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的‘干净’与‘方便’是怎么做到的?”作者的感悟是深刻的。前几天,目睹了一件事,让我更加认同一种观点:从小就要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尊重劳动的种子。
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的早上,在我住的小区大门口的洗手间,一位中年人带着一个小学生进去方便,看到一位环卫工正卖力地拖卫生间地面。二人离开时,这位中年男子大声对孩子讲:“你要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像他那样干这种又脏又臭的活!”不仅边走边说,还用手指着那位环卫工。
“唉!”环卫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色极其难看。
目睹这个场景,我不禁有些辛酸,为那位环卫工,为那位中年人,更为那位小学生。
在当今社会中,有不少从事脏、险、累、苦的最底层的劳动群体,他们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没日没夜的辛苦付出理应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善待和尊重。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试想:没有洗手间里平凡而伟大环卫工的劳动,我们能及时方便吗?没有环卫工人辛勤地清扫垃圾,我们能享受到让人心旷神怡的洁净环境吗?没有建筑工人顶酷暑冒严寒披星戴月盖起的高楼大厦,我们能有温馨的家住吗?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很光荣,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总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鄙视这些劳动者,实属不该。
劳动者永远都是弱势群体,经济萧条的时候,不是被炒鱿鱼,就是被降工资,或者只干了活却拿不到钱的一定是最苦的劳动者;“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吃得比猪差”,需要不断超时加班,需要在节假日加班,却不知道加班费为何物的也一定是劳动者;在最肮脏的地方、出最大的力气、干最危险的工作的必然是劳动者;最可悲的是很多人并不会因为劳动者为这个社会的付出而感激他们、关爱他们、尊敬他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难怪一位小女孩说自己长大后要当白衣天使、清洁工,遭到众多同学的讥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花朵,孩子来到这个美好的人间是白纸一张,从小你给他涂上什么颜色,他就会成为什么颜色。家长是孩子的影子,你鄙视劳动者,就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质。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不愿意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也是这样的心态。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和家长将劳动看成惩罚,或者把“不劳动”作为奖励,让越来越多青少年好逸恶劳,甚至把劳动当成耻辱。所以,中小学要开展劳动教育课,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们各种职业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职业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让孩子们逐渐体会到,正是因为身边很多的人辛勤工作,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舒适、更美好,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
在我们这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国度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善待。只有树立起这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是正确的,真善美的种子才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反之,厌恶劳动,不愿吃苦,鄙视劳动人民,就会养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就会不学无术,成为垮掉的一代,难以承继祖国强盛大业,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无法实现。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密度,而在于对待劳动者的温度;真正的敬重,不在于居高临下的怜悯,而在于切实落地的关怀,每个认真劳作的人,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尊重劳动的种子,让孩子永远牢记:要感恩并善待最底层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作者简介
朱震,就职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