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沈飞歼35战机成功从福建舰甲板弹射,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进入隐身舰载机时代。当然,我们目前在五代机技术已经全面突破,六代机进展也是迅速。而众所周知,成飞沈飞已经试飞六代机,沈飞凭借着歼-15和最新的歼-35,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航母甲板。甚至沈飞最新推出的歼-50战机,也由于体型更小,被认为更适合上舰。



那么,从技术来看,堪称神仙打架的成飞和沈飞,究竟是歼36战机逆势登上甲板,还是歼50战机继续捍卫沈飞舰载机宝座?首先,从已知设计和布局来看,歼-36和歼-50在航母部署,都拥有各自优势。成飞歼-36体型大,升力强巡航远。还拥有堪比远程轰炸机的弹舱,可以挂载霹雳-17空空导弹,也能挂载高超音速武器,既能像F-14雄猫一样,执行超远程拦截任务,还能像A-12复仇者攻击机一样,在隐身模式下,执行海上反舰和内陆打击任务。



而沈飞歼-50弹舱更小,整体设计更加注重机动性,可动翼尖降落时,能充当垂直尾翼增加稳定性。虽然尚无证据证明歼-50可以内置霹雳-17和大型导弹,但是歼-50有一条腹沟,也许能够非常勉强的挂载1枚霹雳-17空空导弹,补充超远程空战能力。



其实,如果不考虑其超越歼-15的体型,仅从歼-36战机可以胜任的任务来看,歼-36几乎是完美的舰载机。成飞在设计歼-20时,中国远洋航母舰队的建设,还尚未可知,这导致成飞最初设计歼-20时,并未充分考虑上舰问题,如今第六代舰载机竞赛,成飞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沈飞经验更丰富,歼-50的设计,也更加“保守”全能,上舰可能性,明显要比成飞歼-36,会大的多。



此外,歼-36将来想要上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无尾翼三角翼布局起降时,偏航稳定性普遍较差,遇到大风天气,乃至海浪导致航母摆动,降落会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更长的跑道确保起降安全。其次,就是体型大,不仅仅是长宽超标,通过发展折叠机翼技术,长宽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歼-36上舰的最大问题,在于50吨的起飞重量,30吨的着陆重量。



舰载机降落本就是“可控坠落”,降落过程几乎与直接砸在航母甲板上无异,现有航母甲板的强度标准,恐怕很难承受歼-36战机的频繁降落。当然,这也可以通过提升降落区的整体强度来解决,但这必然会增加整艘航母的总体建造成本。归根结底,歼-36上甲板,还是性能成本之间的取舍问题,想要完美舰载机,就想方设法折叠歼-36机翼,后续航母加强甲板强度,但想要大规模舰载机部队,还得歼-5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